陈 波, 李世辉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闲暇指除去工作时间、受教育时间和满足必须生理需要所需时间以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教育通过引导个体端正闲暇生活态度、掌握闲暇生活技能,促进其理解自我、认识闲暇与自己的关系,在闲暇生活中重新定位生命意义。马克思认为:“闲暇对于社会及个人有重要价值,闲暇时间及活动是一种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形式,表明了人的精神的发展程度。”[1]个体在自主、灵活、个性化的闲暇生活中更能体现人自由、主动、全面发展的特质。闲暇时间不同于工作和学习时间,闲暇意味着自由,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选择生活方式,接受主观的引导,可以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内心体验和需要的、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闲暇生活更能体现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与创造性,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无穷价值。
大学生群体双休日、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时间总和不少于170天,占全年46.6%以上(不包含教学工作日的课余时间)。健康合理的闲暇生活和科学有效的闲暇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提升知识和能力素养,反之,则极可能影响到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2]。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战略计划的人才培养对象,其闲暇生活质量、闲暇教育效果对培养知识结构完备、综合能力过硬、道德人格健全的卓越工程类人才有着重要影响,亟待教育工作者对此投入研究。
课题组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采用了问卷、访谈、文献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五所高校的工程类专业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选调查区的工科学生及学生工作者、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8份。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统计如下。
闲暇内在感受是指个体对闲暇生活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的认识,是闲暇态度的关键。调查显示,占样本总数63%的学生认为闲暇生活“非常重要”,31.5%的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比较重要”,5.5%的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无关紧要”;价值认知调查中,选择闲暇生活主要为了“满足官能享受”、“寻求轻松、刺激、娱乐”、“满足兴趣爱好”的学生居多,选择“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人格修养”的次之。尽管工科大学生对闲暇生活的重要性评价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对闲暇生活的存在价值倾向于“官能享受、消遣放松、兴趣爱好”等层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闲暇生活对知识、能力和人格提升方面的价值认知。也就是说,工科大学生在肯定闲暇生活的存在价值的同时,对于闲暇生活有哪些价值,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却存在认知盲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工科大学生缺乏闲暇生活价值观的充分引导,学生认为闲暇时间就是休闲、娱乐、消遣,因此本能地选择低层次的闲暇价值需求,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人格提升方面的成长价值却被相对忽略。
表1 问卷有效样本分布情况
闲暇行为意向是个体对闲暇生活的反应倾向,即闲暇生活行为的准备状态,就是准备对闲暇生活作出一定的反应和安排,它和闲暇内在感受一起,对闲暇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受访工科大学生对闲暇时间愿意“认真安排”的学生占 18.6%,“稍作安排”的占65.6%,“无所谓,看情况”的占10.7%,“从不作安排”的占5.1%。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安排闲暇生活的过程往往容易受到同辈群体中他人闲暇选择的影响。可见,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意向呈现自主意识低、消极被动的特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闲暇态度和价值观偏差、闲暇生活技能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
闲暇生活技能包含闲暇时间管理技能、闲暇活动选择技能、集体活动交往技能、闲暇心态调整技能、闲暇行为约束技能等旨在提升闲暇生活质量的各项技能。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工科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掌握闲暇生活技能的学习愿望和渴求,但他们对闲暇生活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却很不理想,表现为:闲暇时间管理意识模糊普遍存在,缺乏对闲暇时间的计划和控制,大量闲暇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呈现“随意、盲目、茫然”状态;闲暇活动选择自主意识和目标意识薄弱,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活动适合自己,盲目从众,起不到很好的参与效果;集体活动中的交往技能有待提高,认为自己在活动中沟通能力、人际魅力需要提升的学生不在少数;闲暇心态上呈现被动、麻木、虚无状态,趋同化倾向普遍,缺乏主动、积极、充实的健康心态和发展个性化的主观诉求;闲暇管理约束力薄弱,容易受到自身惰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缺乏持久有效的坚持。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引导,学生闲暇生活技能水平较低,造成了闲暇生活参与中“心有余、力不足”的局面,与他们学习闲暇技能、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增强闲暇生活幸福感的主观诉求发生矛盾。
循着美国学者纳希提出闲暇层次理论的基本思路,结合大学生实际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对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笔者将闲暇层次发展为6个层次:(1)零价值或负价值的官能享受性活动,如喝酒、赌博、网游;(2)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活动,如睡懒觉、逛街、玩乐、心不在焉地上网等;(3)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的活动,如自习和阅览图书;(4)培养和提升思维、语言、交往、组织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5)提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科研论文撰写、科技创新比赛参与、实物模型制作、数字模型建构、专利发明创造等;(6)帮扶困难、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受访工科大学生中,选择闲暇生活零价值或负价值活动至少参与一项的占33.5%;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活动至少参与一项的占55.6%;选择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至少参与一项的占32.7%;选择培养和提升思维、语言、交往、组织能力活动至少一项的占37.4%;选择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至少一项的占25.3%;选择帮扶困难、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至少一项的占19.7%。闲暇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只有4%的工科学生认为闲暇时间利用“非常合理”,26.4%认为“比较合理”,60.7%认为“不太合理”,8.1%认为“非常不合理”。可见,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内容层次以轻松、刺激、娱乐为主,提升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参与零价值或负价值活动次之,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参与志愿活动最少。鉴于闲暇生活内容层次不高,闲暇生活满意度偏低,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低质化特点。
受访高校中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理念普遍模糊,表现在重视程度不高和观念认知偏差两方面。66.5%的工科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闲暇生活状况“不够重视”或“不重视”,67.3%的工科学生反映没有听说所在学校有“闲暇教育”的相关计划,很多教育者表示“学校没有将闲暇教育纳入到教育目标和内容中”,“没有召开过相关工作会议”,“没有对教师做过闲暇教育相应培训”。同时,少数教育管理工作者对闲暇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将闲暇教育与学生自由发展和人性关怀相对立,认为闲暇是休闲娱乐时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让其自由安排、自由发挥,忽视闲暇教育的重要性;二是不能把握闲暇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认为闲暇教育主要是灌输闲暇利用的重要性,不能从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闲暇技能、闲暇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三是对闲暇教育的目标理解片面,认为闲暇教育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少娱乐、多学习、多实践,至于如何利用好闲暇时间、提升学习和实践效果,最终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目标指向则缺乏科学充分的认知;四是认为闲暇教育主要是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的事情,与教学工作者无关,教学活动中也无法进行闲暇教育。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理念模糊的深层次原因是工具化理性思维在工科教育理念中占据主导意识,价值理性相对缺失,误以为工科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关注空间是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对非教学学习时间的利用缺乏足够关注和有力引导。
调查显示,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形式间接多于直接,方法隐性多于显性。不少学生工作者表示,对工科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大多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社团和班级成了活动主体,活动内容大多与闲暇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盲目通过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活动来间接开展闲暇教育,而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和日常工作相对缺乏,学生闲暇态度培养、闲暇技能习得、闲暇品味升华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于教育形式的局限,实践中教育方法以隐性方法为主。教育形式间接、显性方法缺失的原因有二:一是对闲暇教育重视和认识不足,忽视了教育形式、方法的深入研究探讨和科学实践;二是教育者对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研究不充分,对他们的闲暇教育心理需求把握不足。
调查还显示,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主要体现为强调闲暇时间利用意识和闲暇生活重要性,缺乏全面、系统的闲暇教育内容。闲暇教育内容应集观念意识教育与管理技能培养于一体,体现闲暇态度、价值观、闲暇时间管理、闲暇活动选择、闲暇人际交往、闲暇心态调整、闲暇意志力培养等的融合。闲暇教育内容单薄,教育者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把握,是导致工科大学生闲暇价值观存在偏差、闲暇管理技能缺失的重要原因。
开展闲暇教育所需的设施、资金、人力、课程等资源统称为闲暇教育资源。闲暇教育资源缺失是导致闲暇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受访工科大学生中有21.3%的人认为学校图书馆、自习室、体育场所等闲暇生活场所“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不能满足需要”,83.7%的受访学生反映所在学校“没有开设闲暇教育专题培训课程”,所有受访学生都提出学校没有专门负责闲暇教育咨询服务的老师(只有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对学生提出过相关要求,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闲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闲暇教育的政策性和实践性不强。
科学清晰的闲暇教育理念是开展好工科学生闲暇教育,完善其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必要前提。要高度重视闲暇生活之于工科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之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价值。高校领导、各级教学和管理部门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实践中加大资金投入、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力度;要正确理解闲暇教育的目标指向,提升对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怀和实现卓越培养目标的历史使命感;要树立闲暇教育人人有责的全员育人理念,纠正“不参与、不合作、不作为”的错误行为;要加强对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及实际需求的把握,闲暇教育方法和途径选择以贴近学生成长需求、达到引导实效为依据。
建构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是成功开展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关键。工科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以下层次:一是以卓越工程师成长为目标,开展工科大学生闲暇道德观和闲暇价值观教育,激发其“追求卓越”的内在需要,自觉通过闲暇生活完善其知识、能力和人格素养;二是以参与闲暇管理主动性激发为重点,开展闲暇生活态度教育,实现学生闲暇管理过程的自觉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三是以闲暇生活技能和意志力培养为重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闲暇时间管理技能、闲暇活动选择技能、集体活动交往技能、闲暇心态调整技能和闲暇行为约束技能,培养目标坚定、克服惰性、甘于寂寞、不惧困难的闲暇意志力和控制力[3]。
教育者对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过程规律的主动认识和把握不够、实施过程规律性不强,这是造成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形式方法有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首先,要以国家与社会对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导向,科学把握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施教规律。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对工科大学生实施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全方位培养,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以“卓越计划”要求为导向来明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计划、完善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创设教育环境,争取实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最优效果。其次,要以激发和满足学生内在需要为根本驱动力,正确理解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受教规律。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不高,闲暇态度不积极、闲暇技能掌握缺失是主要原因,在闲暇教育方法选择和内容重点选取方面要以学生的闲暇客观实际状态和主观需求为考量,不断提升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和内容的针对性。
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将其覆盖到校内外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校园日常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闲暇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与职业生涯规划,与校外的企业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指导、企业文化学习、家庭教育引导、媒体宣传等各环节一起,融入闲暇生活价值观教育和闲暇道德观教育。企业、家庭尤其要提升对闲暇教育的重视度,引导工科大学生树立积极独立的人生观和卓越人才的成才观,激发其内在需求,围绕“卓越”人才目标自觉进行闲暇管理,提升闲暇生活品质;媒体要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创新,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4],不断提升对大学生闲暇生活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学校闲暇教育课程环节、心理咨询环节、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要在引导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同时,重点针对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缺失的现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教会学生习得必要的闲暇时间管理技能、闲暇活动选择技能、集体活动交往技能、闲暇心态调整技能和闲暇行为约束技能。各教育环节齐头并进,充分体现闲暇教育的清晰理念和科学内涵,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1 -282.
[2]荆晓艳,谢怀建,陈丽琼,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5 -160.
[3]刘平清,谢艳.健康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139 -141.
[4]刘庆庆,杨守鸿,陈科.新媒介对青年休闲娱乐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143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