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2013-10-08 07:30:28刘云龙侯忠伟
关键词:校际全日制专业学位

韩 西, 刘云龙, 吴 磊, 侯忠伟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重庆400074)

一、引言

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整个公司内部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2]。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从外部获取知识势在必行,Cohen和 Levinthal[3]指出,知识转移是快速应对变化、创新和取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1]。这种知识转移有助于转移主体双方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转移主体的绩效[4],实现双方共赢。2012年由网易举办的“有道难题”创新大赛,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巨头应对激烈的竞争格局而采用的圈地“民间智慧”。既然如此,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聚集地,政府、高校、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转移联盟本应该如人们预期的一样形成共赢的局面,但这种联姻并不理想[5]。

2009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专业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培养,并计划在2015年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从科学场域中的高校转移到经济场域中的企业[6],高校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实践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来自于企业的知识转移有利于高校了解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伴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国外的专业学位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仅有20多年的历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仅从2009年开始招生,但是专业学位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教育部文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每年缩减一部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名额,并将其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到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

在高校扩招之前,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完全显现。扩招之后,高校培养模式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随之凸显,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实际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专业学位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自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以来,学者们对专业学位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比中外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在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认同度低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政策的支持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同度并没有像专业学位的发展速度一样快速增长。张东海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同度低的学生占60.3%,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等重要”的仅占31.4%。调查充分说明了目前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同感较低。

通过对2012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分析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名情况远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考生宁可自费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要放弃公费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在对考生的随机调研中发现,考生对于为什么选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放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做法说不出明确的理由,绝大多数考生甚至不知道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他们选择的依据是人们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认同度高。

在“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既可以继续深造,走学术路线,也可选择工作,走就业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条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不明确,考生乃至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低认同度仍会持续。

2.培养的区分度不高,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

由于国家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没有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很多高校在申请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后,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同,导师指导方式相同,学位申请标准相同,完全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色与重点。

陶学文在对全日制法律硕士、会计硕士、兽医硕士和教育硕士的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最高的为仅18.18%[7],整个培养体系中理论课程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没有区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既没有达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

3.与社会耦合度不够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两年半或三年制培养模式,具有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作为博士培养的前期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终结课程进入社会。因此,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二重性,即学术深造和就业实践的二重,这种二重性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能做到与社会需求无缝连接。

当前,很多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无差别。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对社会需求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注较少,造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隔离。随着社会对知识转移的重视,高校通过实践竞赛、创新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的知识转移能力。但是实践竞赛的参与面不足以满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部研究生与社会对接,创新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独立的“造血”功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经费难以满足支持“基地”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研究经费需求。

三、专业学位培养与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

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知识向社会转移和扩散的过程,由于高校与社会之间长期存在的一些意识问题,高校这种知识转移方式受到文化兼容性[8]、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能力[3]以及转移过程中合作情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即高校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之间存在偏差,高校知识转移的有效性降低,知识转移能力较弱。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在具体工作中拥有创新能力,实现高校知识向社会的有效转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充当着知识转移的“载体”。与之对应,从社会转移的实践知识及反馈的需求信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这是传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所忽略的内容。高校与社会的知识转移主要是二者的直接转移,由于高校知识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冲突,高校知识多数反映在论文、专著上,知识转移的能力较弱。专业学位培养与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学位培养与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现有的一些研究认为,在大学与企业组建的联盟中,大学作为联盟中知识的转移方,企业只是作为联盟的知识接收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仅仅是大学向企业的单向转移。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有知识转移双方的共享情境、知识转移源、企业内部情境因素等[9]。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

(一)产学研互动培养机制

产学研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产学研就是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理论与生产结合,相互促进,合作共赢。产学研的形成路径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高校发挥自身理论优势指导生产,并从企业中了解和学习经营模式、知识需求等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产学研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甚至相互促进。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高校与企业分别为学生指派一名导师,高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学生起到知识转移的媒介作用,把理论知识带到企业,从企业反馈高校需求的信息。随着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沟通交流的深入,双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文化情境兼容性障碍随之减弱,对成果转化具有促进作用。

(二)校际联合培养机制

校际联合培养机制是指高校对相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资源的协同培养。采用每学期交换教师进行一至两周的教学实践,或者共享教学资源乃至实践资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单位投入更多的实践设施和设备,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对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采购费用的要求不断增加,而且需求缺口很大。对于同区域的高校进行校际间联合,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增加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促进知识转移交换,甚至增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创新火花。

(三)社会需求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高校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是探索未知,更要指导实践。长期存在的隔阂使高校与社会形成两个孤立的集合,高校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移到社会,以促进知识创新及应用;社会需求也不能有效地反馈到高校,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跟社会接轨,企业招聘了高校毕业生后必须进行二次培养。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与社会接轨建立培养模式是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吕喆认为要着力打通高教界和产业界的沟通渠道,社会需求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培养体系构建,在高校的高新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社会上对于前沿技术需求并敏锐关注的人总可以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迅速实现技术的推广和进步[10]。

五、主要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整体上对促进知识转移、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具体到某个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时,有可能产生需求错位,即高校转移知识与企业需求错位,联合培养便成了企业的负担。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收益,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培养中,通过知识转移获得的收益较联合培养前有所增加,基于理性考虑,企业就有动力参与联合培养。但科研知识转移对于企业的收益可能是短期收益或长期收益,长期收益对于企业短期内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此时,政府应该加强引导,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服务或管理,激励企业从长期效益考量,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培养。

(二)加强校际合作,共享资源推进联合培养

资源共享不单纯指共享设施设备资源,更重要的是共享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共享相对较容易实现,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设施设备收费机制解决。高校也乐于提供设施设备共享服务,设施设备的共享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提供资源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抹平。此外,通过提供共享服务,可以为高校分摊设施设备成本。共享智力资源是高校资源共享的关键,智力资源是高校保持优势的根本。如果提供智力资源共享,高校的绝对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加强校际合作的关键是提供智力资源共享,使原来一个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成为一个区域高校的优势,使整个区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获益,整个社会的知识转移获益。

随着知识的开放,不但区域之间的高校相互交流频繁,国际之间的高校交流合作也趋于频繁,国际高校间联合培养学生已成为一种模式,这为区域之间的校际合作提供了模板,论证了区域间校际合作的可行性。当前,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定位和理念差异以及校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是校际合作的主要障碍。

(三)职业资格认证导向,建立外部质量评估体系

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欧美国家具有完善的专业学位体系,并建立了覆盖学科专业的职业任职资格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在美国,要从事医学、法学、神学领域的某些特定职业,必须获得该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而参加执业资格证考试的前提则是获得相应的FPD[11]。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指出,为强化职业导向,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使高校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必须充分了解行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及行业认证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避免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轨。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必须参与制定和评估高校培养体系,实行政府政策引导,行业需求接轨,高校定制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并在行业认证导向下,引入企业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体系。

[1]Drucker Peter F.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the biggest challe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1(2):79 -94.

[2]Hoopes DG,Postrels.Shared knowledge,“glithes”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9):837 - 865.

[3]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 -152.

[4]Andrews Kate M,Delahaye Brian L.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psychosocial filt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6):2322-2380.

[5]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J].教育研究,2007(8):31.

[6]Corsten H.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n empirical surve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uch enterprises[J].Technovation,1987,6(1):57 -68.

[7]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6):114 -121.

[9]潘杰义,李燕,詹美求.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206-210.

[10]吕喆.打通高教界和产业界的沟通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63.

[11]孙阳春,王富荣.美、英、德、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维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2):60 -64.

猜你喜欢
校际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