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练习促学外语

2013-09-26 07:38王初明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创造性

王初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1.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常以儿童母语习得为参照,一个主要原因是儿童学习母语普遍成功。成功自有道理,弄清楚这个道理,也就揭示了语言学习的机理;机理清楚了,也就知道如何学会用好语言,对二语学习与研究自然有借鉴意义。对儿童习得母语的机理,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有分析语言输入的、有分析语用因素的、有分析语言环境因素的、有分析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有分析儿童语法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还有分析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及其演变特征的,等等。不管人们如何去研究和解读母语习得机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儿童获得语言总是在与成人对话互动中实现,无互动便学不会语言。

对话是语言使用最原始、最自然、最基本的方式(Pickering&Garod 2004),也是儿童习得语言最根本的途径。因此,要揭示语言习得和使用的机理,研究目标理应首选对话。了解对话促学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语是如何学会的,从而理性判断学和教外语的方法是否遵循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否对路有效。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做两件事:一是分析和归纳对话促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二是以此特征为标准,研判外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练习,比较其利弊及促学效果,用以指导外语教学。

2.对话促学的特征

儿童跟成人对话获得语言,对话中的哪些特征起着关键作用呢? 归纳起来,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特征有以下五个:(1)交际意图;(2)互动协同;(3)语境融入;(4)语言的创造性使用;(5)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这些特征互有联系,共同促进语言发展。

交际意图与交际需要和交际意愿密切相关,是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动力,很可能为人类所独有(Tomasello 2000)。①而交际意图、意愿和需要是在互动中实现的,并随着互动而发生变化。互动通常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基本方式是对话。对话需要双方相互配合,配合又需要心理和认知上相互适应,了解对方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自己的关系,领悟交际中的语境,如此方能在对话中做出恰当反应。这个相互配合和相互适应的合作过程引发相互协同。协同是一种心理和认知感染,能够体现在语言使用的趋同性上(王初明2010)。对话中的协同是双向的,对话者彼此适应、相互启发、自动对焦。在互动协同过程中,语言上下文,包括心理、认知、语用等种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总是在不断渗入,引发语言协同,促进语言理解,激活语言使用,导致语言习得。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在互动中交融整合,形成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瞬息变化的动态语境,伴随并作用于语言理解和产出,影响对话进程。这一进程不是沿着预先计划的路径推进并决定语言使用的,语言使用会随着人际互动而变化,不断表达新的意思,具有创造性特征,这种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是基于说话内容的变化而发生的。

在五个对话特征当中,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这一特征格外重要,值得特别关注。对话是双方不断理解对方话语并即时做出语言反应的过程,要使对话顺利进行,理解和产出必须紧密配合。正因这两者结合紧密,所以对话中的互动强度大,语言协同效应显著。这种基于语言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的对话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语言习得,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可以说,语言就是在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协同过程中学会的。这一结论可从两个角度予以阐释。其一,在对话过程中,理解的是别人的语言,产出的是自己的语言反应,自己的语言反应与别人的语言协同意味着“拉平效应”的存在。如果对方的语言水平更高,拉平效应自然带动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儿童与成人的语言水平差距显著,对话互动产生的拉平内力强,儿童习得母语显得既快捷又容易,无不与拉平效应有关。其二,对话中的理解伴随着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语境,有语音语调的提示,有面部表情的彰显,有手势姿势的配合,有语用过程的体验,有上下文的关联。在如此丰富的直接语境当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理解起来就容易(Garrod&Pickering 2004)。相比之下,语言产出主要决定于说话者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相对稳定,不可能瞬间显著提高,因此,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总能超出其语言表达水平。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与产出存在不对称性。

语言理解和产出之间的不对称是永恒的。人们在促进两者互动协同的过程中缩小其差距,不断将新的语言知识融入自己的语言当中,由此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在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表现明显。早在能够说话之前,儿童已能听懂大人很多的话,说话能力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理解能力,而滞后又成为语言发展的推力,如同夸父追日,产出永远追不上理解,但水平却在追逐中提高。有差距才能促发展,水平相当,提高便失去了动力,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是提高语言水平的不竭动能。

要使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促进语言习得,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在质量上高于其能够使用的语言;一是促使产出与理解互动,催生协同效应。Krashen(1985:2)曾经提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概念,认为借助语境理解略高于自己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重要机理。用协同的观点来看,他的理念不无道理,不足之处是忽略了产出带来的协同效应。儿童与成人语言互动,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说话者互动,都是习得者接触超越自己产出能力的语言输入,在拉平效应的作用下不断进步,因为理解之后还有产出去强化协同效应。

语言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虽然助推语言发展,但语言习得的快慢仍要看语言输入的质量和难易,相对学习者当下的语言水平而言,跟高水平的说话者互动可以拔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而跟同水平的人互动或许对提高语言水平帮助不大,若长期与低于自己水平的人互动,又不注意学习新知识,语言水平则有可能退步。

综上所述,所讨论的五个对话特征不仅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基本特征,而且是促学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让我们反思外语应该怎样学才能学得会、用得好,反思怎样教才能教得会、效率高。这些特征表明:语言使用由交际意图驱动,总是发生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语境互动当中,互动催生协同效应,同时也带来交流内容的变化,语言在表达动态内容的过程中被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用主要体现在理解和产出两种形式上,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促使产出与理解协同,并使协同效应最大化,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关键。了解语言使用的这些基本特征,据此分析外语学习和教学中一些常用的语言练习,评估其促学作用,对我们改进外语教学和学习必有启发。

3.外语教学中常见练习对学外语的利弊

下面我们不妨根据上述语言习得的特征,对外语教学中常见的一些练习逐一分析,未被列入的其他练习也可按此思路诊断促学效应,在教学中取舍。

(1)对话。这是典型的互动活动,教师经常鼓励学生采用此方式学习外语。对话的促学优势是: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紧密,双向互动,协同效应强;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明显,语境丰富且体验直接,若运用得当,促学效果佳。不足之处是:丰富的语境对语言使用精准度要求降低,词语用错或句型不完整也能听懂。要使对话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需满足以下条件:对话双方须有较强烈的交际意愿,同时对方的外语水平较高,与之协同产生外语学习成就感;此外,话题要能够引起双方的兴趣,双方互有好感,使得对话容易进行下去。旨在提高外语听说能力的英语角,始于期盼,止于失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发现学生之间难用外语对话,均与未满足以上条件有关。

(2)听写。这是十分常用的外语课堂练习。听写的促学优势是: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语言单向协同较强,纠错反馈及时,有助于提高单词拼写的准确性,巩固词语搭配知识。不足之处是:交际意愿低,内容不由学生主动构思,语言机械复制,创造性使用弱,与现实的语言交际使用相去甚远,只能算是一种语言操练。因为听写对听力理解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相关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而且是在语篇层次上操练语言,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配合,因而能较好地综合反映外语水平,用于语言测试,有较好的区分度。

(3)复述课文。在一单元课结束时,此方式常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复述的促学优势是: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语言单向协同较好,有语篇语境配合,有助于巩固和消化课文内容及其语言表达式,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之处是:无新信息,交际意愿弱,内容无创造性。

(4)朗读课文。这是常见的外语学习方式。此法的促学优势是:有助于改善语音语调,特别是跟着标准的录音朗读,在外语初学阶段对改善发音必不可少。若为了学好发音,不必通篇朗读长文,只需精选几段标准录音,反复跟读,熟至背诵,发音自然得到改善。不足之处是:朗读对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不体现交际意图,无创造性的语言使用,互动协同弱。

(5)背诵文章。我国的教育传统信奉熟能生巧,强调背诵,包括单词和课文,教师经常鼓励使用这种方法。背诵的促学优势是:有成就感,有助于记住词句的基本意思,为后续扩张做铺垫;在语篇层次上接触语言,对培养语感有一定帮助。不足之处是:背诵缺乏交际意愿,互动协同偏弱,全无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因无交际使用语境配合,背诵过的语言常难用出来。此法有改进余地,可在理解基础上背诵,随后把背诵过的内容默写下来,虽无创造性,但将理解与产出结合起来,能够强化协同,改善学习效果。

(6)完形填充。此练习常用在我国的外语测试当中,有人用它来助学外语。完形填充的促学优势是:在语篇层次上填充词语,有一定的语境配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填补被抹掉的词语,对改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是:交际意愿极低,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偏弱,虽有语篇相伴,但在填写词语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句子层次,与现实的语言交际使用相差甚大,促学效果不会太好,教学中应慎用。

(7)语法选择题。典型的形式是由题干和二至五个选项组成。此题型多用在外语考试当中,但有时也出现在课本里,用来检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前面所述五个促学特征来衡量,语法选择题几乎一无是处。其最大弊端是把语言错误嵌入选项,让学生接触质量低劣的语言输入,对学好外语有害。虽然选择题可为考试评分带来便利,但对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十分糟糕。当今大规模考试已经逐渐摒弃语法选择题,教学中更须避用。外语是在大量体验和使用正确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的,凡是提供语言错误让学生判断并更改的语言练习都不宜多用。

(8)阅读。这是获取外语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语言交际使用的重要成分和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阅读的促学优势是:语境和语言搭配信息丰富,在不同的语篇语境中接触语言,与正确的语言输入协同,能够增强语感,扩大词汇量,改善语言使用能力。不足之处是:单向互动协同,语言创造性使用不存在,难以实现交际意愿,语言理解未与产出结合。

(9)双语互译。这是十分常见的练习,翻译的内容或为句子,或为短篇;形式或为口头,或为笔头。互译的促学优势是:在真实场合使用,实为意思转换,交际意愿较强,口头传译中互动协同较强,语言理解和产出结合相当紧密,能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不足之处是:因强调忠实于原意,缺乏内容的创造性;互译要求对两种语言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在外语不过关时使用,因外语体系脆弱,易被母语渗透,导致中式外语。鉴于双语互译具有锤炼语言的功效和实用价值,可在外语水平提高之后采用,外语初学阶段尽量少用,应以打造强势外语体系为主。

(10)命题作文。这是教学和考试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由老师确定一个作文题,让学生构思内容并用外语写下来。命题作文的促学优势是:能够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学习谋篇布局、连贯衔接、组词成句。不足之处是:只有产出,无读物互动协同,易激活大脑中的母语知识,产生中式外语,不利于外语能力的发展。完成高质量命题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外语驾驭能力,通常在学外语多年之后才开始尝试。要使命题作文有效促学外语,必须注意通过作文指令撩起交际意愿,明确读者对象,规避与母语文化语境相关的选题。

(11)写概要。此法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词数将一篇文章浓缩,但须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写概要的促学优势是:需要充分理解原文,产出与理解结合紧密,单向协同较强。不足之处是:缺乏内容的创造性,交际意愿弱;内容不变,语言也难改动;受限于外语水平,可选的表达法不多,学生通常照抄原文。将文章浓缩是一项对语言驾驭能力要求极高的技能,需经长期文字历练。外语教学理应释放学生运用文字的潜力,是将短文写长,获得充分锻炼文字的机会,而不是浓缩,限制思想,进而限制语言的使用。但是,写概要具有实用价值,常用于学术论文写作中,用于归纳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观点,最好在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学用。

(12)读后续写。这种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相对生疏,少见应用,按照所列标准来衡量,不失为一种有效促学的方法。此法挑选一篇文章,抹去结尾,截留前面部分,从几百个词到1,000词或以上不等,要求学生用外语接着原文续写,补全内容,意思连贯,写得越长越好。读后续写的促学优势是: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创造与模仿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能够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激发表达愿望和交际意愿;有语境配合,在语篇层次上补全或扩张内容;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表达新内容,语言表达能力不济时,可借用读物中的词语,对一些外语用法无把握时,可从原文使用的表达式中得到确认;与读物的内容和语言强力协同,能够有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足之处是:与对话相比,读后续写是单向协同,互动强度稍逊。

将上述讨论过的12种练习归纳起来列于表1,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对比其促学功效。表1中第一行是促学的主要特征,以此特征为标准,评定左侧第一列里所列练习的促学效应,分高、中、低三类打分,最后一列对每种练习作一总评,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参照此表和上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给更多的练习进行评估,从而在教学中做出理智的选择。

表1 语言练习的促学功效对比

(续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列的练习当中,多数欠缺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因而降低了促学效果。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应付内容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适应新内容表达需要的语言使用意味着语言交际使用能力的缺失,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具有语言创造性使用特征的练习。从表1可以看出,能够培养语言创造性使用的最佳练习是对话和读后续写。②在外语环境下,与本族语者对话机会少,读后续写的促学优势凸显,我们不妨将它与常用的写概要做一简单对比。写概要与读后续写都要理解原文,都能将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起来,都有助于促学。两者最大不同在内容的创造性上。写概要需要重新组织内容,内容取舍和剪辑考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大家看好写概要促学外语的一个主因。但是,写概要仅需浓缩文章,无需创造新内容,因而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与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因为教学鼓励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精简内容,提炼文字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但要做到这点,外语学习者会感到异常困难。精简内容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而外语运用的变通能力往往是学习者的短板,他们一般很难找到优于原文语言的表达法,于是转抄或照搬原文词句便成为主要选择。相比之下,读后续写要求内容创新,即使从原文中照搬词语来表达新构思的内容,那也是应当肯定和鼓励的自然语言应用。由于续写内容须与原文连贯,在有原文供模仿的情况下,协同效应明显,词语的重复使用亦属正常。向高于自己写作水平的原作看齐,依照原文风格续写,作文质量往往超越命题创作。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读后续写作品是《红楼梦》,若无前80回供模仿协同,并在前人巨著的基础上续写,便无后40回的精彩。可以说,后40回的续写是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最成功的范例,展示了读后续写的重要教学价值,应用到外语教学和学习当中,外语水平的提高理应指日可待。

4.结语

儿童与成人对话而获得母语,对话是语言使用最自然、最本真的方式,一定内含引致语言习得的基本特征,要想学好一门新的语言,不能忽略对这些特征的利用。有人可能会问:外语毕竟跟母语学习不一样,把儿童习得母语的对话特征用于衡量外语练习恐为不妥。笔者的看法是,外语学习确有与母语学习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学外语时大脑中已经存在母语,与母语体验相关的各种因素会与所学的外语交互,影响外语学习过程。但是,无论是学母语还是学外语,两者一定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带有共同的特征。譬如,两者都是为了交际使用和实现交际意图而存在,交际一定发生在语境里,一定涉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一定有互动,互动一定有协同,与正面输入协同一定促进语言习得。本文尝试归纳了五个这样的共同特征,用于评估所有语言练习的促学效应。

在所列举的五个促学特征当中,本文重点强调了两个:一是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一是语言使用的创造性。理解与产出结合体现了语言使用的所有特征,之所以能够有效促学,盖因理解过程加注了语境因子,使得所学的语言获得语境相伴,学习者可借助语境,超越其语言产出能力,理解并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紧接着的语言产出可促使学习者与所理解的语言协同,从而扩张现有的语言能力,效果通常能够随即显现。另一个被强调的促学特征,是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所学语言对新内容的表达上。这一特征往往被人忽略,但对设计语言练习十分重要,决定语言能否学过会用。听写、背诵后默写,复述故事、写概要等练习,均涉及理解与产出结合,理应促学外语,但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方面却不如读后续写。为此,笔者在不同场合对后者进行了重点推荐,其应用前景相当可观。由此可见,把握促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可使外语教学实践更为理性。

附注:

①把交际意愿作为一个重要的二语习得变量来研究是近10来年的事,反映了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关注了这个变量的重要性。

②虽然命题作文也能促进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但未与理解结合,因此逊于对话和读后续写。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母语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