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平
河南省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河南林州 456550
在临床医学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以及减少左心室前后负荷作用的功能和效果,在进行心肌缺血症状的临床治疗中,能够从增加心肌供氧以及减少心肌氧气消耗等角度方向,实现对于心肌缺血症状的治疗缓解。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就是一种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病例症状,在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卡托普利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与减缓效果。本文就将通过临床治疗实例,在对于卡托普利以及常规治疗法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对比的情况下,对于卡托普利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论述。
以某医院在某一时期内接收治疗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患者为例,根据该医院对于病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其中265例病症患者,并进行分组,其中,常规治疗组129例,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40~80岁之间;卡托普利治疗组136例,男96例,女40例,年龄在48~58岁之间,并且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以及年龄、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和差异。在对于上述病例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治疗中,所有患者都存在有以下病症与诱因。首先,所有患者的胸痛都是由运动诱发,并且胸痛病史在3个月及以上,患者病发率也在每周5次及以上;其次,所有患者的胸痛发作持续时间都在2~15 min的范围内,并且通过休息或者是含服硝酸甘油能够迅速得到缓解;再次,患者发病过程中,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并且疼痛是由胸骨放射到下颌以及左臂、颈部等。在诊断治疗的265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例患者中,伴有并发高血压的病症患者121例,高脂血症68例,糖尿病46例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根据该医院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其病例排出标准包括左心室功能在Ⅲ级或者以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在60 mm以及以上的、伴有肾功能不全者等。
在对于上述情况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中,其中,常规治疗组,对于患者病症治疗主要以应用阿司匹林以及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而在对于卡托普利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是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使用12.5 mg的卡托普利进行辅助治疗,并且对于卡托普利的治疗使用剂量为每天3次;在对于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24周治疗后,通过对于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等级变化观察分析,并在对于两组治疗患者的心率以及心压进行3次测量选取后,通过对于治疗患者的心率×收缩压的计算分析以及对于患者心绞痛运动诱发时间的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耐量与缺血反应对比分析表
在应用统计学方法原理,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中,对于计量资料使用(±s)进行表示,并且不同治疗患者分组之间的对比使用配对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对于治疗过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也通过及逆行那个检验,并且在P≤0.05的情况标准时,比较结果示为有显著性的差异。
根据上述对于两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评价对比内容。首先,在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的心绞痛等级变化比较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等级有明显改善的变化效果,其中常规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等级都在0.05等级范围以下,而卡托普利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等级都在0.01级以下,两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心绞痛等级改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区别。其次,在对于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心压以及心绞痛运动诱发观察对比中,其中卡托普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率要比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明显减慢,并且在心绞痛运动诱发变化方面,卡托普利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运动诱发的时间要明显延长。如下表1所示,为常规治疗组与卡托普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运动耐量以及缺血反应的对比分析表。
在临床医学治疗应用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在进行多种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是进行心力衰竭病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同时对于高血压病症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也比较突出,但是,在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治疗应用中相对比较少。
在医学范围领域中,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固定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下,加上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心脏局部的RAS激活,从而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减少,心肌缺血情况加重,同时又加上AngⅡ诱导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进行多种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加重冠状动脉炎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参与血管以及心肌重构、参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等,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同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作用,发生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根据上文中的临床治疗结果资料可知,在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增加使用卡托普利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应用,能够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进行进一步的改善治疗,同时对于进行病症症状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协同作用能够实现增加,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治疗中,治疗患者的SBP以及DBP指数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变化,并且患者的心脏运动耐力都有增强表现,运动诱发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的时间延长,并且患者在发生心肌缺血ST段下移的持续时间也相对缩短。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加用卡托普利进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病症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作用使得心脏局部的缓激肽浓度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了心脏局部的一氧化氮含量,对于血管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在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作用能够进行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趋于稳定,同时,在药物治疗作用下,缓激肽进行抗血小板作用诱发以及进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之间的平衡改善,对于患者的纤溶功能进行改善。
在上文的临床治疗显示结果中,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加用12.5 mg的卡托普利,按照每天三次的服用标准,在与原有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作用下,能够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症发作次数以及症状等进行减少改善,并且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患者没有不良反应状况。
进行卡托普利对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促进卡托普利在稳定劳力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同时对于提高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具有一定的医学研究价值。
[1] 胡忠天.卡托普利、普伐他汀联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诊治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354-355.
[2] 张长江,邓银芝,李元红.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2):23-25.
[3] 赵文强.硝酸甘油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心绞痛40例[J].中国药业,2013(4):85-86.
[4] 胡勇平,熊依良.丹参酮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428-429.
[5] 李虹,张红.150例急性心绞痛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9):92.
[6] 郝海力.老年不典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