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赟 华 伟
本溪满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本溪 117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是指突然发生且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损害的不明原因疾病、中毒食物中毒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等[1]。学校作为学生聚集的特殊场所,已经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流行场所,学生也是传染病疫情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2-3]。进一步降低学校传染病事件发生率,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传染病对学生造成的健康危害是疾病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总结和分析当前学校传染病突发卫生事件的特征和现状,为优化和完善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市2010年—2012年三年间学校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描述及防控效果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依托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子系统,获取我市2010年—2012年直报数据资料,构建研究数据库。对传染病事件次数、事件级别、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及类型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提前制定下发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调查方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收集问卷调查资料表数据资料进行定量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方式,对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进行定性调查[4]。
抽调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疾病控制工作经验,在调查方案确定后,进行统一培训学习[5]。在数据录入环节采用双人双机录入,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二次核对,对不合格问卷进行重新调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采用电子表格录入,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0—2012年3年间我市学校共发生上公共卫生事件9起,均为IV级事件,全部发生在农村地区小学,发生5起流行性腮腺炎,2起水痘,2起流行性感冒。病例共计351例,无死亡病例。(如表1)。
表1 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学校传染病事件中7起由当地卫生医疗机构报告,2例疾控机构报告。首发病例到报告事件最长为17.35 d最短为2.51 d报告事件到创建事件最长2.11 d最短为0.02 d,从首发病例到末例发病最短间隔5.22 d,最长间隔41.22 d,调查报告100%填写完整。(如表2)
表2 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学校是高度聚集性群居场所,具有聚集性请、接触氛围广等特点[6],为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提供了条件,学校也极易成为传染病的流行场所[7]。近年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显示,学校传染病依然呈现出高发态势[9]。部分学校执行和落实传染病防治策略和要求依然不够具体,存在卫生基础设施不足、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2年3年间9起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全部为传染病事件,全部发生在农村学校,且全部为农村小学。这一结果表明可体现出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高发的类型特点、农村地区高发的地域特点、小学群体高发的人群特点。这一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
目前,我市各所学校均按照传染病控制要求,制定并落实了接种证查验制度、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传染病例报告制度和缺勤登记及追查制度等。各学校制度制度和落实情况较好,健康档案完备、接种检查细致、传染病例报告也比较及时。但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在消毒与隔离制度的执行层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大部分学校也备有消毒药品和器械,但对消毒器械的使用和剂量上掌握不够清晰,隔离时限规律掌握情况不佳,传染病知识培训缺失问题比较严重。
尽早发现传染病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是提高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效果的关键。本研究9起学校传染病事件统计分析发现,事件报告时期依然不够理想,部分事件控制效果不佳。首发病例到报告事件最长为17.35 d,报告事件到创建事件最长2.11 d,从首发病例到末例发病最长间隔41.22 d。部分事件控制中超过了潜伏期和传染期之和,已经有第二代病例出现。
①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实执行到位,按照传染病流行特征实施规范管理,努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11]。②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做好详细登记,一旦发现聚集性病例要及时进行信息上报并开展实地调查。③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自我防控能力和预防知识,④要加强部门皮恶化,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防控局面[12]。
总之,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病地区剧中在卫生条件和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中小学。虽然,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监控措施落实有较大幅度改善,但仍需在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和防控措施落实上加大力度,落实好联防联控机制,实现预防和建设传染病流行和爆发,保证学生健康的目的。
[1] 李群.2004—2010年自贡市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9):692-694.
[2] 邢秀雅,陈叶纪,刘永孝,等.安徽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231-1233.
[3] 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63-465.
[4] 张源源,邬志辉.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7):36-42.
[5] 袁虹.论高校公共卫生工作机制的完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148-150.
[6] 王晓云.2004—2008年泉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1):58-59.
[7] 宋刊芳.2006—2009年会宁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1):24-25.
[8] 陈彩粼,洪荣涛,陈武,等.福建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10,14(8):781-783.
[9] 艾静,梁祁,吴莹,等.2007—2009年江苏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6):15.
[10] 付志智,董柏青,周艳,等.广西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对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35-736.
[11] 李国强,郭华荣,吴琴琴,等 酒泉市2006—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6-127.
[12] 周志忠,让蔚清,陈焱.湖南农村中小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