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梅
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太和中心卫生院内科,江苏靖江 2145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指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发生病理改变,并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1]。还可以引起食管以外的呼吸系统及耳鼻喉等器官的病变:如COPD、吸入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哮喘、咽喉炎等[2-3]。胃食管反流病在欧美地区较为常见,法国的研究认为,超过30%的人曾有过该病的典型症状,有约8%的人每周出现典型症状的次数超过1次[4]。我国目前虽无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就门诊情况而言,呈现增多趋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6]。本研究观察分析了兰索拉唑单独或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74例患者男47例,女27例,年龄22~57岁,平均(33.5±5.7)岁。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Disease, NERD)29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45例。RE内镜分级:14例0级、23例Ⅰ级、28例Ⅱ级,9例Ⅲ级。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反酸、上腹痛、“烧心”、咽部不适、咳嗽等,其中所有患者均有“烧心”的典型症状,即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被开水烫过感。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内镜检测或诊断性治疗确诊[7]。病史超过2个月,同时排除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动力疾病、食管炎、胆道疾病等,同时除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患者均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临床及内镜表现等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联合组采用兰索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法莫替丁40 mg/次,夜晚睡前口服;兰索拉唑40 mg/次,清晨空腹口服。单药组,兰索拉唑40 mg/次,清晨空腹口服。两药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促胃动力药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后8周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改善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8]: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内镜检查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内镜检查分级改善Ⅰ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内镜检查无改变或分级增加。痊愈+显效=有效。
两组治疗后内镜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较单药组明显改善(P<0.05),表1。联合组的有效率为91.9%,单药组的临床有效率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痊愈、显效、无效的病例组成上,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治疗效果优于单药组,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内镜检查分级情况(例)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及Barrett食管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之间相互独立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并发症及发病机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明显的溃疡、糜烂等;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存在反流不适相关症状但内镜检查多未见明显异常。Barrett食管则指患者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虽然三种类型的发病机制及预后各不相同,但其发病均与食管贲门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增强有关。抗反流机制下降包括一过性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管括约解剖结构异常或压力下降等,这会引起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增加;而当同时合并食管蠕动力下降,食管粘膜修复、抵御能力下降等,会造成反流物与食管的作用时间延长及食管的损害程度增加,加重食管反流病的发生[9-10]。
目前食管反流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且多数患者治疗半年后复发。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抑酸药,促动力药、粘膜保护药等。初始治疗多使用H2受体拮抗剂,但研究发现[11]单独使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而疾病缓后的维持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方法包括减量长期使用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是则按原剂量治疗;原剂量间歇使用或按需使用。本研究虽未对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远期效果进行观察,但通过对治疗后8周的效果评价分析发现,兰索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较单独使用兰索拉唑治疗效果显著,与李坚炳[11]等的研究类似。法莫替丁是常见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而拉索拉唑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除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外,也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默螺杆菌感染有关。而系统评价也发现,对于质子泵抑制剂,拉索拉唑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奥美拉唑[12]。总之,兰索拉唑联合法莫替丁较单独使用兰索拉唑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食管病变分级,治愈率及有效率较高。
[1] 王荣欣,胡水清,秦俭,等.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36例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75-77.
[2] Niklasson, Annaa, Strid, Hansc, et al.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 epa tol, 2008,20(4):335-341.
[3] Galmiche J P, Zerbib F, Bruley desvarannes S.Rev iew article: 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8,27(6):449-4641.
[4] Bretagne J F, Richard-M olard B, Honnorat C, et a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the French general population: national survey of 8000 adults[J].Presse Med, 2006,35(1 Pt 1):23-31.
[5] 徐欣萍,杨昭徐.4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73-74.
[6] 林泳,李瑜元,聂玉强.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试验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荟萃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34(5):40-44.
[7] 彭穗,陈旻湖.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及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0):953-954.
[8] 季国增.兰索拉唑、法莫替丁联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07,42(10):904-906.
[9] Chen CL, Yi CH, Liu TT, et al.Altered sensorimotor responses to esophageal acidifica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GERD [J].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0,45:1150-1155.
[10] Ghosh SK, Janiak P, Fox M, et al. Physiology of the oesophageal transition zone in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bolus retention:studies using concurrent 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 and digital fluoroscopy[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08,20:750-759.
[11] 李坚炳.兰索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125-126.
[12] 曾颖,杨敏,关焯梅.奥美拉唑与其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2011,1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