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卓
(韶关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近年来,中国研究者对英语介词的研究有上升的势头。英语介词虽是虚词,但在英语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主要用途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并形成某些语法结构[1]。在组合形式上,英语介词可分为简单介词、合成介词和成语介词[2]。在用法上,它们又可分为自由介词和封闭介词[3]。Brown语料库统计数据表明在前100个最常用的英语词语中介词占15个,而名词和动词只分别占8个和13个[4]。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的语言”,由此可见介词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5]。因为介词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和多义性等特性,英语介词成为外语学习者的难题之一,而且介词各语义有不同的习得难度,这是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共识[6]。尤其因为英语介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致使外语学习者对其难以掌握,因此介词的多义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之一[7]。
认知语义学家们认为介词的多个义项构成一个连贯、自然范畴或复杂的范畴。在这个语义范畴中,其原型义项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也是最初获得的义项[8]。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从观察自身周围的空间关系开始的,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9],因此空间义项是大多数介词的原型义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词汇非常有限,由于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因此没有必要为每一种事物、每一种感觉和经验创造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10]。所以,在人们用有限的词汇描述无限的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概念隐喻就应运而生了。介词主要是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将一些空间关系映射或者部分映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构建更为抽象的概念[11]。概念域之间之所以能发生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意象或意象图式[12]。因此介词的语义延伸可看作是空间义项以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的手段映射到非空间认知域的过程。
当前,国内研究者对汉语“前/后”的认知研究主要是以时间隐喻为研究焦点,其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过实验来研究时间的隐喻表征,如:周榕的研究;另一类为用语料举例来说明汉语时间的隐喻系统,如:张建理、史佩信、刘甜等人的研究。研究者们对汉语“前/后”非时间语义的研究甚少,对“BEFORE/AFTER”语义的认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对“BEFORE/AFTER”的语义进行全面的研究,并探究二词在汉译过程中的规律。
Langacker对意象图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他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3个部分组成,表现为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动态或静态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13]。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14]中“BEFORE/AFTER”的语义可知,二词表示空间关系的义项为原型义项,它们分别为:“在……面前(或前面)”和“在(某人)后面”。由此可知,“BEFORE/AFTER”的原型意象图式用于表示静态的空间关系,如下图:
图1和图2中TR与LM既可接触也可分离,但在现实意义中两者倾向于保持分离的状态。X与Y轴分别表示水平与垂直方向。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7版)》[15]中“BEFORE/AFTER”的语义可知,基于以上意象图式为基础,二词的空间语义可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时间域、状态域及逻辑关系域等认知域。伴随语义的映射过程,二词的词性也有所变化,为了全面考究二词,笔者将二词所有词性的语义都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如下:
表1“BEFORE/AFTER”的语义延伸分析
使用频率是表征认知地位的一个指标,频率越高说明认知地位越显著[16]。笔者使用BNC英语国家语料库,分别以“BEFORE”和“AFTER”为关键词,随机检索了二词各500条语料,分析结果如下:
表2“BEFORE/AFTER”的语义使用比例
从表2可知,“BEFORE”各认知域语义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为:时间、方位、逻辑关系及状态;“AFTER”各认知域语义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为:时间、状态、方位及逻辑关系。可见,二词的语义分布差异主要集中表现在状态语义的使用上。在“AFTER”语料中,“AFTERALL”出现的频次高达21次之多,这是导致状态域语义增多的主要原因。该短语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毕竟,终归;别忘了,到底”,但就短语中的“AFTER”而言,它的含义应为“(按顺序)在……后面”,所以应属于状态域语义。从“BEFORE/AFTER”各种语义的使用比例可以看出,虽然二词的原型义项是表示方位的语义,但方位语义在二词的语义网络中地位不是最高的,取而代之的是时间语义。可以推断“BEFORE/AFTER”二词出现的早期,它们用于表示方位的语义曾是最常用的语义,并由方位语义通过隐喻手段映射出时间、状态及逻辑关系的语义。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BEFORE/AFTER”的方位语义地位有所下降,而时间语义的地位得到突显,成为最常用的语义。
“BEFORE/AFTER”的四种认知域语义是有层次之分的。由于方位语义与原型意象图式紧密相连,直接体现两事物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并且其它认知域语义都由方位语义映射产生,由此判定方位语义属于表层语义。图1和图2中的X轴若映射到时间域,成为时间轴,则二图中的TR与LM的空间关系就变成了二者的时间关系,以LM为参照时间,TR则可以产生“BEFORE/AFTER”的各种时间语义。二词的状态语义也具备了原型意象图式中的基本特性,即TR与LM的前后位置关系,由两种位置关系可推导出“BEFORE/AFTER”的各种状态语义。因此,时间语义与状态语义都是由原型意象图式中的TR与LM的位置关系推导而来。与方位语义相比,两种语义与意象图式的关系虽没有那么直接,但它们也是由意象图式中的某部分特征演变而来,因此,时间语义与状态语义应属中层语义。“BEFORE/AFTER”的逻辑关系语义应属深层语义,因为这些语义与原型意象图式是间接的关系,这些语义都是由二词的时间语义和状态语义演变而来,如:BEFORE表示“以免,不然”的语义是以时间语义“在……以前”推导出来的,而“(宁可……而)不愿”则是以状态语义“(次序或排列)在前面”演变而来。因此,“BEFORE/AFTER”的逻辑关系语义与原型意象图式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才能被揭示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隐含、不易显现的。
在“BEFORE/AFTER”的汉译过程中,首先要判定二词在句子中属于哪种认知层面的语义,然后才能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具体语义。对认知层面的判定共有三个步骤,采用“花园路径”的方法,即读者可先假定“BEFORE/AFTER”用于表示方位语义,通读全句,如果整个句子符合逻辑,则可进一步确定二词的具体方位语义;否则读者需回到“BEFORE/AFTER”二词所在的位置,重新假定二词用于表示时间或状态语义,然后再由二词所在的位置往后阅读,判断整句话的逻辑性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可进一步确定二词具体的时间或状态域语义;如果不合理,则可判定“BEFORE/AFTER”用于表示逻辑关系,读者需再次回到二词所在的位置往后阅读,进一步确定具体的逻辑关系的语义。以上三个步骤顺应了人脑对“BEFORE/AFTER”三层语义的认知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下面是“BEFORE/AFTER”各认知层面的汉译例子:
方位语义的汉译:
1.Hekneltbeforethethrone.(他在御座前跪下。)
2.He mentioned it before witnesses.
(他当着证人的面讲出这事。)
3.Theredteamhadtheadvantageofplayingbefore their home crowd.
(红队有在主场观众面前比赛的优势。)
4.I want you to go after Mary.Go right now!
(我要你跟在玛丽的后面,现在就去!)
5.He ran after the thief.(他追赶窃贼。)
6.Shut the door after you when you leave.
(离开时请随手关门。)
时间语义的汉译:
1.He's lived there since before the war.
(他从战前起就一直住在那里。)
2.Did he leave a message before he went.
(他走之前留言了吗?)
3.It had been rainy the week before.
(前一个星期都在下雨。)
4.Not long after that he left London.
(那以后不久他就离开了伦敦。)
5.After an hour she went home.
(一小时之后她回家了。)
6.I've told you time after time not to go there.
(我一再告诉过你不要去那里。)
状态语义的汉译:
1.Shewasimpassiblebeforevictory,beforedanger,beforedefeat.(她面对胜利、危险、失败均能处之泰然。)
2.Those with babies got on the bus before others.
(带小孩的人比别人先上车。)
3.We never retreat before the enemy.
(面对敌人,我们从不退却。)
4.B comes after A in the alphabet.
(在字母表中B接在A后面。)
5.She is after a job in this city.
(她在这个城市找工作。)
6.She named the baby"James"after her grandmother.(她以婴儿祖母的名字给婴儿取名“詹姆斯”。)
逻辑关系语义的汉译:
1.Put the toy away before it gets broken.
(把玩具收好,免得弄坏了。)
2.He'd die before he apologized!
(他宁死也不道歉!)
3.It was pleasantly cool in the classroom after the stickyheatoutside.(与户外的湿热相比,教室里真是凉爽惬意。)
4.He'll never forgive her after what she said.
(由于她说了那些话,他永远也不会原谅她。)
5.AftereverythingI'vedoneforher,shestillignores me.(尽管我什么都为她做了,她还是不理我。)
6.She inquired after you.(她问候你。)
由以上例子可知,“BEFORE/AFTER”的表层语义和中层语义较容易翻译,大多以直译为主,而二词的深层语义汉译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必须用完“花园路径”中的三个步骤才能断定二词的深层语义,步骤越多受表层和中层语义的干扰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出错。
由“BEFORE/AFTER”所构成的短语虽然具有特定含义,但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数短语的语义都由“BEFORE/AFTER”的时间或状态语义引申而来,因此它们的语义很容易被记牢。
AFTER的短语及汉译:
after all毕竟,终归;别忘了,到底;
ask after询问,问候;
be after想得到,追求;追捕;
day after day日复一日,每天;
go after追求,想得到;
name after用……命名;
one after another一个接一个;
run after追赶,追逐;追求;
take after(面貌、举止等)与……相似;仿效,学……的榜样;
time after time多次,反复,不断地;
year after year年复一年,年年。
BEFORE的短语及汉译:
before long不久,很快;
hardly……before……刚……就……
“BEFORE/AFTER”的原型义项分别为“在……面前(或前面)”和“在(某人)后面”,这两种义项对应了两种静态意象图式。以意象图式为基础,原型义项借助空间隐喻为手段分别映射到时间域、状态域及逻辑关系域,从而使“BEFORE/AFTER”产生丰富的语义。通过语料分析得知,时间域语义在二词的语义网络中地位最高。而且四种认知域语义具有层次之分:方位语义为表层语义,时间和状态语义为中层语义,逻辑关系语义为深层语义。
在“BEFORE/AFTER”的汉译中,需要用到“花园路径”的方法来判定各认知层面的语义,其中表层语义和中层语义较容易翻译,大多以直译为主。而深层语义的判定由于要经历“花园路径”的三个步骤,因此汉译具有一定的难度。“BEFORE/AFTER”的短语数量不多,最好将短语语义与二词的时间、状态语义联系起来识记,这样在短语汉译中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BEFORE/AFTER”语义结构及汉译过程,使广大英语学习者更深入了解二词,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二词的关联语义链,构建二词完整的语义网络,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对二词的综合使用能力及汉译能力。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进一步结合,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1][2][5]王慧晶,刘天玮.从英汉语言对比的特点看介词用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6):207-209.
[3]孙欣平.英语专业学生朗读中介词突显的研究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2):52-57.
[4]马冬梅,尚砚.关于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认知分析框架 [J].东南大学学报,2011,13(5):115-120.
[6]马书红.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 [J].现代外语,2007,30(2):173-183.
[7]黄月华,白解红.英语介词多义研究之我见——over例析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4-7.
[8]姚秀梅.英语空间性介词多义习得特性研究——以above和over为例 [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30(4):359-363.
[9][10]王勃然.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以at-on-in为例 [J].东北大学学报,2007,9(4):359-362.
[11]邓晓宇,邹晓萍.空间介词“on”的多义性认知分析 [J].南昌大学学报,2011,42(4):149-152.
[12]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以in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2):61-64,119.
[13]LangackerR W.Foundations 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62-188.
[14][15]Hornby A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3,35-36.
[16]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