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孝丽
计划免疫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有计划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能力,以提高免疫能力,是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1]。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是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计划免疫接种教育仅是在婴儿出生时和接种时予以指导、教育,随着医学模式发展,系统化健康教育在社区儿童计划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笔者对社区儿童计划免疫采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徐州市鼓楼区鼓楼社区128名计划免疫接种儿童,其中常住儿童107名,暂住儿童21名,家长均为儿童爸爸或妈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儿童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名。家长年龄21~31岁,平均(24.38±5.43)岁,文化程度:小学17名,中学31名,高中36名,中专27名,大专及以上17名。两组儿童建档情况和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免疫知识教育,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档案,根据《预防接种规范》实施接种,在建卡时,接种前后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建设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计划免疫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公安、社区、妇联、村委会等的联系,确保本社区内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的儿童计划免疫不脱漏。
1.2.2 妊娠期教育 与产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孕妇学校讲解儿童计划免疫的必要性、重要性,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举措,而且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档案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授课过程中,认真答疑,详细讲解计划免疫的流程和咨询热线。
1.2.3 产后教育 产后新生儿要做各种健康体检,利用此机会告知接种卡介苗的注意事项。满月建卡时向婴儿父母介绍近期计划免疫的内容和流程,指导接种预约。
1.2.4 计划免疫期间干预 保证计划免疫接种环境安静、明亮,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墙面张贴预防接种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悬挂儿童玩具和儿童漫画,缓解儿童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接种时指导儿童及其家长配合,鼓励、安慰儿童,完毕留置观察室半小时,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的及时预防接种率、家长对接种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计划免疫接种的信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应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儿童及时预防接种率 观察组64名儿童,预防接种62名,预防接种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接种率比较
2.2 家长对接种知识掌握和对接种信心比较 观察组家长对接种知识掌握和对接种信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家长对接种知识掌握和对接种信心比较
2.3 计划免疫接种满意度 观察组计划免疫接种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06%,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计划免疫接种满意度比较
儿童计划免疫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是防治传染病的经济、安全、有效的公共卫生举措。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的知识和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一些预防接种不能及时,影响祖国花朵的健康和人口素质。
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评价的教育活动,可协助患者及家属树立健康理念,改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习惯[3],它亦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综合信息,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发展[4]。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现实要求,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和积极参与医疗活动,满足患者不同层次需求。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心理素质和责任心[5]。笔者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加强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素质。观察组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计划免疫,促进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而且,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改善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儿童家长进行系统化计划免疫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和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提高了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信心和接种服务满意度,值得在社区服务中广泛推广应用。
[1]郑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中的细节宣教[J].护理学报,2010,17(1):73-74.
[2]梁玉琴.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 1248-1249.
[3]Franco G,Minerva M,Grandi P,et al.The evidence-based occupational health paradigm in managing back pain: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cision[J].Med Lav,2008,99(3):167-76.
[4]Lessmann JC,Conto FD,Ramos G,et al.Nursing activities in self-care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ho suffered Stroke[J].Rev Bras Enferm,2011,64(1):198- 202.
[5]封海浩.基层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3959-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