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雪群
血常规是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需要做的 3 大常规检查之一,血常规的检测结果是诊断各种血液疾病的依据。临床上在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血液参数值的检测结果,造成血液的重复采集,给患者带来痛苦,延误其病情的诊断和治疗[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门诊健康查体的 180 名志愿者的血液常规采集标本的参数分析,验证外界因素对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所检测的血液参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180例体检志愿者,其中男96例,女 84 例,年龄23~46 岁。
1.2 方法 采用我院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180名体检志愿者早晨进行空腹抽取静脉血液 0.5 mL,加入抗凝剂混合均匀,放入试管在室温保存。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分别在 5 min、2 h、4 h、6 h、8 h、12 h进行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值。对另外 100 名体检志愿者分别采取其静脉血途径和末梢血途径采血[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时间影响 80 例抗凝血常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5 min、2 h、4 h、6 h、8 h、12 h检测的血细胞参数结果见表1。不同时间点检测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在 12 h的检测值与 5 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采血部位影响 100 例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定的血常规结果见表2。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途径血常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不同放置时间检测所得的结果均有不同,而且血液放置时间的延长会造成各参数检测值的升高,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检测值在血液放置 12 h后和 5 min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血液放置时间延长有增高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等因素有关。采用静脉采血比末梢采血结果更准确[3]。因此,我们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要尽量用静脉采血的途径在 8 h内完成血液采集和检测的工作,检测越早越能真实地反映检测结果,有利于诊断和治疗[4]。
除了时间因素、采血位置之外,患者生理因素、外界温度过冷过热、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细胞参数值的检测。现将主要影响因素和对策如下:采血前要注意检查抽取血液的注射器和针头是否连接紧密,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产生泡沫导致溶血。正常人的血细胞参数中的白细胞数量、嗜酸粒细胞数、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的数量等会因为其生理特征和饮食情况一日之内有一定的波动。喝水后,血液会被稀释,血细胞参数值会因此而下降[5];温度过高会造成白细胞数值一过性增高;剧烈运动后血液细胞某些参数会因为血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采血的时候要仔细问询被采血者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血液检测结果的药物,是否有过剧烈运动,体温是否正常等各种与生理因素相关的信息。采集样本要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采血部位的皮肤应选择完整、无病变、无溃疡的部位。采血要定位准确,严禁针头在静脉中反复穿刺,避免被采血者出现静脉损伤。采集末梢血液样本时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第 1 滴血不用,应采用第 2 滴血。要保证所采集血样的量和凝结剂的量比例适当,防止出现凝结块堵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还要防止血液比例过低所导致的检测结果的误差[6]。血液样本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明确的标记,要和医生申请单内容互相符合,运送的时候保证专人专送,血液采集后立即送检,对不能及时送检的要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对血液样本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时要注意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的正确掌握,防止稀释倍数过低或过高,避免造成血液细胞检测的误差。对于异常白细胞,要用显微镜进行鉴别和分类。试剂要保证在有效期内,确保外观无破损变形,最好选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原装配套的试剂。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液样本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结果(×109/L,±s)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液样本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结果(×109/L,±s)
注:与采血后 5 min相比,不同时间点检测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在 12 h的检测值与 5 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采血时间点 白细胞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5 min 6.10±1.61 4.27±0.38 125±11 244±37 2 h 6.12±1.60 4.29±0.36 126±11 247±37 4 h 6.18±1.49 4.37±0.39 127±10 253±38 6 h 6.22±1.54 4.40±0.40 127±10 256±38 8 h 6.20±1.45 4.38±0.38 128±9 259±40 12 h 6.29±1.57 4.40±0.39 128±10 268±40
表2 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途径血常规结果(×109/L,±s)
表2 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途径血常规结果(×109/L,±s)
注: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途径血常规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血途径 白细胞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静脉血 8.14±2.55 4.53±0.96 135±19.2 249±61末梢血 8.68±2.86 4.71±1.12 137.20±21.4 235±65 P值 >0.05 >0.05 >0.05 >0.05
总之要想取得准确的血常规检测数据,就要在检验的每一个步骤中严格按照程序仔细操作,把人工误差降低到最低,避免人为操作失误。
[1]梁委军,董家书.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
[2]张素能.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与血液安全性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32-33.
[3]李顺义.血细胞形态学漏诊分析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28(9):140-141.
[4]俞胜琴.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2(24):2699.
[5]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6]刘键.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0(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