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淇,王 崇,刘日辉,周 婕,付颖利,金丽娜,付 尧,寇长贵,于雅琴
(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吉林 长春 13006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1]表明:21世纪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迄今,我国共进行过2次全国范围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2],吉林省均为调查样本省份,但未曾单独进行过此类研究。本课题组于2012年7—8月进行了吉林省成年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筛查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对吉林省成人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吉林省居民心理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吉林省18~79岁(未满18周岁,未满80周岁)并在吉林省累积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最终确定全省9个市(州)共32个区/市/县作为调查点。在综合考虑城乡、性别和年龄组等分层因素后,按照全省总人口的千分之一抽样,计划样本量为23 050人,对初始样本失访者采用一次置换,置换率控制在15%以下。
1.2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点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集中召集调查对象和个别调查对象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集中调查地点由调查点所在街道或乡镇提供。调查前,由调查点的工作人员按抽样名单提前1~2d发放预约卡。调查当天调查对象持预约卡到调查现场,经核查无误后领取调查问卷。在获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3 调查工具和内容 ①采用项目组拟定的 “个人健康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健康相关行为(饮食习惯、身体活动和睡眠时间)及近1年慢性病患病情况。②使用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评价调查对象近1个月以来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GHQ-12
共12个条目,按照 WHO的评分方法[6],每题得分为0分或1分,总得分取值范围为0~12分,得分越低,说明发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可能性越大[7]。根据 GHQ-12的最佳分界值4分[2-3],将调查对象分为GHQ筛查阳性者(GHQ≥4分)和GHQ筛查阴性者(GHQ<4分)。
1.4 质量控制 采用项目组编制的统一培训方案对调查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当天回收调查表时,质控人员现场对每份完成的调查表进行复查,发现有缺漏项的及时进行电话补访;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数据采取平行双人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查;录入后数据进行再次核查。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经过复杂加权。在α=0.05水平上,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初步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筛选最终的影响因素,引入和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和0.10,最后取得各变量χ2值、P值、OR值及OR95%CI值,其中χ2值通过基于样本设计校正的Rao-Scottχ2检验获得。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调查实际完成有效样本为21 435人,平均置换率为9.5%,有效应答率为84.9%。调查对象年龄为18~79周岁,平均年龄为(47.07±13.41)岁;男性10 337人,占总人数的48.2%,女性11 098人,占51.8%;城市11 152人,占总人数的52.0%,农村10 283人,占48.0%。
2.2 GHQ-12筛查情况 调查对象GHQ-12量表评分最大得分值为12分,最小得分值为0分,平均得分为(2.27±2.11)分。调查对象中GHQ-12得分阳性者有5 079人,经过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人GHQ-12阳性检出率为23.8%,其中男性GHQ-12阳性检出率为20.0%,女性为27.9%,男、女GHQ-12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198,P<0.001);城镇居民 GHQ-12阳性检出率为22.2%,低于农村居民25.9%的GHQ-12阳性检出率(χ2=40.100,P<0.001)。GHQ-12阳性检出率的人群分布特征见表1。
表1 吉林省不同特征成人GHQ-12阳性检出率Tab.1 GHQ-12positive rates of adul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Jilin province
2.3 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以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阳性/阴性)为因变量,将城乡、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食规律情况、锻炼身体情况、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和近1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共12个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除民族与GHQ-2阳性无关联外(P>0.05),其他变量均与GHQ-2阳性有关联(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将城乡、性别和年龄作为调整因素,其他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Model:χ2=759.836,P<0.001)结果显示:女性、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职业为农民、在校学生或未就业人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小于7h和近1年患有慢性病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大于3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大学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上、饮食规律和锻炼身体为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GHQ-12[3-5]在国 际 上得到公认,已被众 多 的研究证实具有理想的效度和信度,适合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吉林省成人一般心理状况评分为(2.27±2.11)分,高于顾亚明等[8]在浙江省的调查结果[(1.54±2.15)分];GHQ-12 阳性检出率为23.8%,也高于袁家珍等[9]调查的上海市社区居民GHQ-12阳性检出率(15.2%)和杨延忠等[4]调查的4个城市(广州市、重庆市、太原市和杭州市)的GHQ-12平均阳性检出率(21.7%),但低于茹建国等[10]关于乌鲁木齐市的GHQ-12阳性检出率(36.9%)。原因可能与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吉林省成人各年龄组的GHQ-12阳性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18~24岁成人GHQ-12阳性检出率最高(28.0%),45~54 岁最低(21.6%),这与杨延忠等[4]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与左彩凤等[11]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阳性率为31.4%)近似,说明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应予以高度重视。本调查结果显示:女性GHQ-12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说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杨延忠等[4]、袁 家 珍 等[9]、刘 敏 岚 等[12]和 刘 群芳[13]的调查结果一致。Matthews等调查[14]亦表明:女性异常心理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处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有关。
在其他人口学特征上,农民、在校学生和未就业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这与李飞等[15]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解决就业问题和培养专业技能可能有助于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另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越低,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认为,社会阶层越低心理问题越严重,这可能与不同社会结构人群对应激致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及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不同有关[15]。Fone等[16]研究也表明:社会阶层越低、经济水平越差的人群心理问题越严重。本调查中,未婚、离婚和丧偶均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相对于已婚分别为1.226、1.482和1.364倍,而且顾亚明等[8]和刘敏岚等[11]的研究结果亦显示:离婚和丧偶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但均未曾提及未婚。本调查显示出未婚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在相关行为习惯方面,饮食习惯、锻炼身体情况和睡眠情况均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饮食不规律、从不锻炼身体和睡眠时间偏少的人更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Roohafza等[17]的研究表明:健康规律饮食、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心理状态好。关于锻炼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国内外均有报道,马申等[18]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指出身体锻炼对抗抑郁、降低焦虑、减缓应激反应和改善心境状态效益明显;Penedo等[19]和Stathopoulou等[20]的研究亦表明:经常锻炼身体有益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经常锻炼身体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经常锻炼身体者发生心理异常的危险性为从不锻炼者的0.662倍。从睡眠时间的调查结果可见,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小于7h的人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高于每天睡眠时间为7~8h和9h及以上的人,孙阳等[21]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且失眠越严重则心身症状越明显;马琳等[22]调查指出:心理状态与睡眠情况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心理状态良好者睡眠质量普遍较高。而患有慢性疾病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709倍,表明患有慢性疾病除对人体机能有损外,同时对心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吉林省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GHQ-12阳性检出率高于国内大部分省份的相关调查结果,女性、农民、在校学生、未就业者、文化水平偏低者、未婚、离婚和丧偶者、家庭收入偏低者及饮食、睡眠或身体状况不好者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提倡人们平时应规律饮食、多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表2 吉林省成人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neral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s in Jilin province
[1]Insel TR,Wang PS.Rethinking mental illness[J].JAMA,2010,303(19):1970-1971.
[2]栗克清.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 [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2):1-11.
[3]Goldberg D.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In:McDowell I,Newell C,eds.Measuring health:aguide to rating 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M].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25-237.
[4]杨廷忠,黄 丽,吴贞一.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9-773.
[5]Chong MY,Wilkinson G.Validation of 30-and 12-item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CHQ)in patients admitted for general health screening [J].Psychol Med,1989,19(2):495-505.
[6]von Korff M,Üstün TB,Sartorius N.Methodsof the WHO collaborative study on“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General Health Care”[M].England:Wiley &Sons,1995:19-38.
[7]沈渔邨.精神病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4.
[8]顾亚明,徐方忠,石其昌,等.浙江省人群心理障碍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2):1105-1108.
[9]袁家珍,朱为冰,李学海,等.2749例社区人群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调查分析 [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B9):27-28.
[10]茹建国,马金凤,刘继文.2010年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4):448-450.
[11]左彩凤,王海静,左翠红,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79-381.
[12]刘敏岚,陈江英.4050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73-174.
[13]刘群芳.长沙市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 [J].护理学报,2009,16(5):78-79.
[14]Matthews S, Power C. Socio-economic gradients in psychological distress:a focus on women,social roles and work-home characteristics[J].Soc Sci Med,2002,54(5):799-810.
[15]李 飞,雷金梅,贾丽红,等.太原市精神障碍患者的职业因素研究 [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23-325.
[16]Fone DL,Dunstan F.Mental health,places and people: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economic inactivity and social deprivation [J].Health and place,2006,12(3):332-344.
[17]Roohafza H,Sarrafzadegan N,Sadeghi 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levels and food consumption among Iranian population [J].Arch Iran Med,2013,16(3):145.
[18]马 申,王白山.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3):463-465.
[19]Penedo FJ,Dahn JR.Exercise and well-being:a review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J].Curr Opin Psychiatry,2005,18(2):189.
[20]Stathopoulou G,Powers MB,Berry AC,et al.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mental health:a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view [J].Clin Psycho:Sci Pr,2006,13(2):179-193.
[21]孙 阳,杨志杰,古雅兰,等.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498-500.
[22]马 琳,寇长贵,常 琳,等.吉林省长春市居民睡眠质量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4):78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