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全宝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治疗方式为冠脉介入术。然而,冠脉介入术治疗6个月内患者发生再狭窄的几率较高,约为20% ~3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更有效的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药物治疗方式,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预后,现对观察组患者运用西药联合冠通胶囊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1日收治了冠状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2年所制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运用数字表法将本组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即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为40~75岁不等,平均(62.3±3.2)岁;观察组:46例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为40~76岁不等,平均(62.8±3.4)岁。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9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5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病变血管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冠状介入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均常规运用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和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冠通胶囊进行治疗,即每次给药0.5 g,每日给药3次,疗程为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充分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均数比较运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即P<0.05。对照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出现再狭窄的例数为8例,而对照组患者出现再狭窄的例数为13例,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体的数据对比情况如下。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心绞痛发病率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s)
组别 患者例数 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血细胞比容 纤维蛋白原对照组治疗前46 6.81±1.1 2.01±0.11 0.43±0.07 2.81±0.16治疗后 46 6.7±0.9 1.98±0.13 0.42±0.06 1.71±0.13观察组治疗前 46 6.71±2.4 1.89±0.18 0.45±0.13 2.78±0.71治疗后46 4.2±1.3 1.46±0.17 0.42±0.62 1.89±0.35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疗效对比
冠心病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冠状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式,然而,部分患者治疗后极易复发,出现再狭窄。冠状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机理如下:患者病发时,其血管弹性不断回缩、内膜增值、血管重构,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血管腔径窄小。进行冠状介入治疗后,血管面积有所增大,有利于减少患者再次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有效缓解患者内膜增值和血管重构等症状,临床疗效显著[2]。然而,冠状介入术治疗后患者高复发率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冠状介入术后患者出现再狭窄的主要机制与患者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内膜破裂、夹层分离以及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有关。
为了避免患者在进行冠状介入术后出现再狭窄,一般运用药物进行预防治疗,例如普罗布考、丹参、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以及抗凝药物等。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血液瘀滞和心脉痹阻是导致患者在冠状介入术后出现再狭窄的基本原因[3]。基于此,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是治疗冠状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根本原则。
通冠胶囊的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丹参、水蛭和冰片等,其中,黄芪益气、水蛭活血、冰片醒神,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为显著的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功效,从而积极治疗冠状介入术后的再狭窄。
本组结果显示,患者经介入术治疗后,按时服用冠通胶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且提高了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出现再狭窄的例数为8例,而对照组患者出现再狭窄的例数为13例,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冠状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运用通冠胶囊来进行治疗极为安全,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1] 王效增.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药物防治.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2):190.
[2] 祁建勇.通冠胶囊对冠脉再狭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药学刊,2003,21(6):882.
[3] 周俊高.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体会.医学信息,2010,23(8):2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