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红霞
胸腔积液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病症,因为局部或全身病变会破坏动态吸收平衡以及胸膜腔的形成,造成胸膜腔内液体的过慢吸收或是过快产生,临床上称为胸腔积液。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静脉置管引流胸腔积液逐渐成为了胸腔积液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对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80例胸腔积液患者为观察对象,男45例,女3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45.5±13.4)岁。所有患者胸腔积液量均超过中等量。其中,4例乳糜胸胸腔积液,50例癌性胸腔积液,2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引流量在1600~6200 ml之间,平均引流量(3240 ±1200)ml。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第一,心理护理。胸腔积液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且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抽取积液,加之患者对于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不了解,因而常会出现恐惧和紧张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向患者详细说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操作方法和优势,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1]。
第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通过各种健康教育的形式向患者说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优势,包括并发症少,导管使用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程度小,操作简单,对脏器和血管内膜损伤较小,以及导管柔韧性好、较为柔软等,从而获得患者的合作与理解[2]。
1.2.2 术中护理 待患者病情稍稳定后,嘱其保持坐位,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行半卧位,且加强患者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穿刺过程中避免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在手术医师完成操作后可以咳嗽和说话,以避免穿刺针对患者肺部组织造成损害,进而发生气胸。手术过程中通过心电监测仪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连续监测,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若患者发生大汗、呼吸障碍、面色苍白和头晕等症状,需暂停操作,依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对其实施对症治疗,若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3]。
1.2.3 术后护理 第一,饮食护理。由于胸腔积液引流会导致患者出现蛋白质损失,因此,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少食多餐,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若患者存在进食困难症状,可通过静脉补充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对静脉营养与肠道营养的比例进行合理调整,以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第二,感染预防。患者引流过程中要避免洗淋浴,擦洗身体时应避开引流管穿刺部位,防止一次性无菌敷料被浸湿导致感染,引流过程中,每周2至3次更换肝素帽和敷料,导管留置部位和周围皮肤行碘伏常规消毒。若穿刺处有分泌物或红肿,则需彻底消毒穿刺部位,如有需要可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并实施对症治疗,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在置管操作时应保证引流袋低于引流口,以防止发生胸腔积液返流,进而造成医源性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表1 胸腔积液引流时间对比分析(例,%)
全部8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且置管引流过程中均肺复张。无一例患者置管引流过程中发生组织、脏器、胸壁和肺部损伤症状,且无患者发生皮下气肿、腹胀性肺水肿、气胸、感染和出血等临床并发症。乳糜胸胸腔积液患者引流时间最短,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引流时间最长,且不同类型胸腔积液患者引流时间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具有下述显著优势:第一,拔管后不需要缝合穿刺部位,且术后无瘢痕;第二,操作方法有效、安全、简便,能够在病床边实施,因而更加适用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以及重症患者;第三,引流系统封闭性较好,不会造成胸腔内感染和气胸;第四,导管材质较软且较细,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体刺激,且组织相容性较好,患者的舒适度较高,可以长时间使用;第五,可留取患者的胸腔积液标本进行检查,为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防止过快排液导致腹胀后肺水肿、纵膈摆动和虚脱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胸腔积液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基础,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提高胸腔闭式引流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消除其心理顾虑,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 王萍.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有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41-42.
[2] 徐思捷.浅谈100例肺癌手术治疗及护理体会.健康必读,2012,11(03):188-189.
[3] 曹剑梅.基底节区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