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处于围生期的新生儿因缺氧、缺血、窒息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脑部病变。HIE是新生儿期常见多发病,是神经发育异常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缺陷,如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等[1]。目前对HIE导致的脑损伤患儿暂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2],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是减少HIE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我院近期采用丹参川穹嗪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HIE,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HIE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3],并经过头颅CT扫描检查证实。其中男32例,女28例;轻度15例,中度24例,重度21例。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神经系统症状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HIE患儿均给与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严格限制液体入量、维护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纠正低血压、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穹嗪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0 mg/d;丹参川穹嗪注射液(40 mg/支),一次6~8 mg/kg加到5%葡萄糖溶液30 ml中,1次/d,两者联合用药,10~14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临床症状体征的恢复[4]显效:10 d内意识恢复、呼吸平稳、惊厥减少、原始发射恢复、肌张力恢复。有效:10 d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恢复。无效:10 d内各项指标无好转,临床症状未消失,病情无改善或死亡或自动出院。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加有效例数的和与总数的比值。
1.3.2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 根据20项NBNA评分法对60例HIE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分测定。判断标准:NBNA总分=40分,NBNA》35分即为正常,NBNA<35分即视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NBNA评分均有所提高,但是治疗组的NBN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对比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处于围生期的新生儿由于缺氧、缺血、窒息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脑部病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脑损伤,导致新生儿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严重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视力受损、脑性瘫痪、癫痫等。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尚无一套完整统一的治疗方案,虽然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方法有很多,但至今依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国内仍以传统支持治疗为关键,以控制惊厥发生和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为主。在窒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及早治疗,可预防神经细胞出现更为严重的缺氧性损伤,防止出现再灌注损伤,导致病情严重化。所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是减少HIE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临床上丹参川穹嗪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联合应用为HIE的治疗开启新的篇章[5]。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是利用现代制药技术从中药丹参和川穹中提炼而成的,丹参中含有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及水溶性的丹酚类。脂溶性的丹参酮类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为主,而水溶性的丹酚类则以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调血脂及细胞保护作用明显。川穹嗪在体内完全吸收,广泛分布,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持久稳定的留在大脑内部。不仅能减少大脑细胞线粒体钙超载,为损伤的脑细胞提供足够的能力,从而减轻因缺氧缺血而导致的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细胞水肿,改善脑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6]。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存在于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细胞膜中的一种神经节苷脂,广泛存在与中枢神经系统,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神经重塑,保护损伤后的继发性神经退化,改善细胞膜酶的活性从而减轻神经细胞水肿,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减轻脑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神经节苷脂是人体本身就存有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纯化的神经节苷脂有良好的耐受性[7],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丹参川穹嗪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HIE临床疗效良好,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神经系统后遗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1] 蔡清,薛辛东,富建华主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968.
[2] 王世富,李府.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09,36(5):299-301.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84.
[4] Thoresen N,Whitelaw A.Cardio-changes during mildtherapeutjc hypotherm ia and rewanuing in infant with hy-poxic-isehemic encephalopathy.Pediatrics,2000,106(1pt1) :92-99.
[5] 郑磊,邵斌,任艳丽,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0例.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54-55.
[6] 王世龙,林原,唐泽耀.川穹嗪在各类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4):438-442.
[7] 江玉梅.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例临床观察.重庆医学,2010,3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