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明华 曾长秋
收稿日期:2013?01?08;修回日期:2013?06?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舆论的长效机制研究”(10YJC710001);湖南省教育工委委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舆论的理论与方法”(11W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舆论的长效机制研究”(2011M501307)
作者简介:薄明华(1974?),女,河南南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曾长秋(1950?),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炼出简明扼要、科学准确、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并能自觉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为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108?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当前,要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作用,必须提炼出简明扼要、科学准确、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并能自觉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遵循以下思路。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义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表现在我们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非常明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列宁强调,共产党员“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3](682),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员的最高行为准则来反复强调。毛泽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邓小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党的全部任务”,强调要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人民”一词用了136次,平均每104个字里就有一个,足见“人民”在党心中的分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人民至
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在目前众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中,一些学者的观点颇值得商榷。例如,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和谐为魂,诚信为先,重义轻利,忠孝仁爱”;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心善、身正、志高”;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还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正、进、净”。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以上概括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实不可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表现在我们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63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恩格斯逝世前,当有人请他用一句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就选用了《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段论述。他认为,就表述未来社会新纪元的基本思想而言,除了上述命题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由地发展个性”到列宁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从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到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从江泽民提出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100多年来,尽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而且,人类社会愈益向前发展,这一理念愈发显出它的光辉价值。所以,我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考虑到用什么词语来凸显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最高价值理念。
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已经深入人心、群众耳熟能详的提法中提炼,同时又尽可能做到工整简洁,笔者较为赞同使用“以人为本”这一词语。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立场,又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又包含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完全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用语之一。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为中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56)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破解价值问题甚至价值难题的枢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是单凭想当然去构造一套“美好”的话语,或者仅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去“挖掘”,那么,这种提炼必然会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所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归纳、总结、概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曾经提出了许多价值理念,如改革的理念、创新的理念、竞争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发展的理念、稳定的理念、和谐的理念、包容的理念、共富的理念、诚信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法治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我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这些价值理念进行认真梳理和概括,弄清楚哪些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哪些属于社会主义一般价值理念。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价值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达。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注人民群众最渴求什么,最不满什么,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因为只有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价值观才能赢得民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诉求是什么?就目前来讲,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诉求就是通过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笔者认为,这里的“富”应该明确为“共同富裕”,这里的“民主”应该明确为“人民民主”。
有学者指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出发,而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出发,否则就会陷入错误方法论的泥沼,走进“现实的就是最合理的”盲区。这一观点我们不敢苟同。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提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从国内看,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从国际看,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反映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普世价值”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理论工作者在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时刻反思:我们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实践所需,有没有明确回答人们在价值观方面产生的迷茫和困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分歧,凝聚力量?能否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 容。”[6]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学术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它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逻辑递升顺序排列为:社会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范畴,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
我们较为认同第一种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框架与实质、结构与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要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全面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虽不用追求一一对应,但也不能有重大的遗漏。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已有几十种之多,各种概括可谓见仁见智。但总的来看,这些概括大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偏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一方面,遗漏其它重要方面。比如,有的学者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重视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论述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概括缺少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缺乏自觉践行的内在动力。有的学者偏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概括模糊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还有许多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种概括仅仅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核心价值理念、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出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规定的核心价值规范。
四、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我们今天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国特色”,一方面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即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即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深深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土壤之中,才有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体上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展开,重要的范畴有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敬,等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的前提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作认真的梳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出发,把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进行升华和再创新。我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价值理念中,“爱国”与“和谐”最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经过内涵重释,完全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1]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五、以人类进步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
为借鉴
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还遇到一个如何看待人类价值共识和西方价值理念的问题。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人类进步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为借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是西方资产阶级特有的价值概念,还是人类价值共识?它们可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民主、自由、人权等范畴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认为,即便民主、自由、人权等范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但是力图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否定这些观念本身,而是要赋予这些观念以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还有学者认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概念,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而是人类文明共创共享的成果和价值共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是,民主、自由、人权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当然是社会主义应该倡导的价值观。但是,不宜直接用民主、自由、人权来表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一张名片,如果这张名片上书写着“民主、自由、人权”,那么,在当前“普世主义”价值观甚嚣尘上,西方国家借助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舆论控制力,垄断对民主、自由、人权的解释权的背景下,这样做只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我们建议,最好用“人民民主”或者“民主法治”来代替“民主、自由、人权”来表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1?10?25(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列宁选集·第4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06?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