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

2013-09-18 07:57姚启耀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课德育中职

姚启耀,程 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德育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要求学生按照现在承担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

德育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无不体现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时度势,与2004年组织编写了《德育》通用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了贴近学校德育工作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要求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政治课教材中存在的“繁、难、偏、旧”,过于理论化、成人化问题。特别是在《教材》表现形式上,配有“名家名言、资料卡片、生活案例、想一想、议一议、探究与实践”等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注重寓教于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如何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把《教材》中的观点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需要德育课教师认真研究,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中获得快乐。笔者结合授课实际,略陈陋见,权当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二、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面对的不利因素分析

在一切向钱看,凡事功利化的大环境下,影响中职《德育》课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笔者在认真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生源素质和家庭环境背景平庸化

据2010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全国当年中职招生只有18个省市完成了招生计划。近年又有报道,中职招生采用注册制录取,仍有不少省市不能完成招生计划。这足以说明目前中职招生情况不容乐观。许多中职学校出于对生源的渴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种慌不择人、饥不择食之感。这就很难保证生源素质质量。

在深入学生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人还处在迷茫状态,对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并表现出一些偏差行为。如陈霖老师研究归纳的:他们中有的人没有学习兴趣和目标,对学习了无兴趣,上课听不进去,趴桌睡觉,完成不了学习目标;有的人不能遵守学校规范,上课嬉闹、玩手机、大声讲话;有的人既放弃了学习兴趣和目标,也抛弃了学校规范,不上课,不学习,不做作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人凭个人兴趣,试图建立个人目标和个人秩序,拉帮结伙,公共场所吸烟,恃强凌弱,滋事求胜等。这些偏差行为严重破坏了德育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道出了生存环境对事物的巨大作用和影响。笔者曾对2010级2个中职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作了调查(见下表)发现这些学生基本是普通群众家庭出身。学生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辛苦劳作,无暇顾及或疏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背德行为得不到早期管控,出现了许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现象。先天环境的平庸,或多或少地制约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品行的养成。加之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行为规范与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既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秩序的建立,又影响了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班级 总人数务农家庭打工家庭工厂工作家庭个体户家庭无工作家庭单亲家庭电工电子班机械设计与制造班471411 5922 8 8 5 5 17 6 3 3 4

(二)教师配备和班主任选聘随意化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学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沟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还具体要求,中职学校每个班级必须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经过相关培训的教师担任。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配备助理班主任。

然而,从许多中职学校了解到的情况看,并非都认真贯彻了《意见》精神,如在教师配备和班主任配备上就存在着随意性。由于中职学校基础相对薄弱,职教资源不足,有些学校专业班级人数较少,一名班主任带了2-3个班级,为了工作量的饱和,有的还要跨年级带班,甚至带到5个班级。德育课教师专任的少,许多都是其他课任教师为了工作量兼任的,有的是从社会上聘来的退休老教师,有的干脆交给该班班主任代劳。这其中多数教师和班主任不是“科班出身”,因而难以保证德育教学工作的成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人们用“红烛”、“园丁”来颂扬人民教师,足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形象非常重要。学生对教师不仅听其言、观其行,也在察其形。培养不起来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教师、学校的亲近感,德育教师、班主任配备的随意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开展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德育目标和要求,优化教学材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方面优化、提高,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教育教学改革在深入推进的今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在中职校,德育课并没有得到校方的重视,德育教师在对学生基础的差异、个性和爱好考虑不周,不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但目前中职德育教学仍然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把德育教材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有的兼课教师不太专业,甚至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学生自控力差,以致德育课纪律差。

教师上课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厌恶、对教师疏离的局面。这正是德育课不受学生欢迎和乐意接受,德育目标、任务、难以实现的困境所在。

三、优化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德育生态建设,营造最佳德育环境

所谓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作为人的成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

中职生在校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目标是靠教育引导、校正的。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修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在整个教育里头,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各种活动能力,更要丰富他们的思想。”这足以说明,德育是智育和体育的先导,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引擎。其教育生态建设更加重要,应引起学校和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要营造亲其师的环境。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能单纯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真正体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精神价值所在。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德育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努力构建课堂的良好生态系统。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在中职德育中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多数中职生先天的教育环境不利,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低下,给德育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他们实施人本关怀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关爱、体贴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课内、外成长中的困惑,以赢得学生愉快地来上德育课。

三要强化教师的情感投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的精神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精神需要。情感是思想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思想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教师的情感投入能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心中,并对学生的职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德育课教师要率先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在课内外多接近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用真诚和行动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的造诣去激励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氛围中接受德育。

(二)注重德育实践教学,提升德育实际效果

德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在塑造过程中,德育应通过传导理论和组织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效力,促进德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注重德育实践教学就是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意识。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种方法死板、过程单一的教育教学已经明显不适宜当下中职生的道德接受和发展要求。现阶段的中职生由于初中的学习经历,对纯粹的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并产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德育课除了在教室讲解外,还应到校外展开。改变“纸上谈兵”、“黑板上开机器”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德育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去,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感性材料的施教下,理解和掌握知识。那么德育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德育课实践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贴近学生,在课堂内开展学生讲课和小组集体作业活动。学生讲课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划分的教学内容,事先让同学们通过看书和搜集材料,尤其是案例资料,在课上再准备5-10分钟时间,然后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别在课堂上读、讲并板书其要点,教师再逐一点评。小组集体作业就是按班级自然组为一个学习小组,集体围绕一个问题讨论,然后选代表向班级汇报本组对该内容的理解情况。德育课堂活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师生双方交互作用,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的“灌输”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德育课堂变得更有趣并充满活力。

二是贴近实际,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性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校内外参观、调查、劳动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践教学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为了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实践的某项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解课中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任务”实践、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是贴近生活,采取请进来教学方式。学校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而且关系到其毕业时职业的选择及工作后的继续发展。作为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请进来,即把校外有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行家能手以及校友中的佼佼者请到学校来,围绕德育内容,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开讲座,面对面交流。这既有利于学校德育与行业职业规范形成良好的对接,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拿“保护合法权益”一课来讲,请法律人士或邀请遭遇实习、工作合法权益受损的学生现身说法,以事实说话,教育学生今后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利益受损或掉入陷阱,远比教师在室内照本宣科效果好。

(三)改进中职德育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德育考核人性化。

考试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督促和鞭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至关重要。通过考试能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中职德育课是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课程。考核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若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用“一张试卷”论成败的做法,将会影响教师教德育、学生学德育的积极性。因此,按照新的人才标准要求,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评价和以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考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以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评价,可设计为对学生平时出勤、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评价;二可设计为平时测验与期终考试、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基础德育知识测试和生活中德育实践的能力评价相结合;三可设计为专题讨论或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谈心得体会,抛弃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德育课入脑入心。四可设计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过程表现 (包括个人品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团队精神、遵守纪律等),是否能按要求提交小论文或心得体会等情况进行考核。过程性考核和以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评价,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又将学生的品行反映到考核内容中,使考试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增强了约束力,强化了德育课程的预期效果。

四、结语

中职德育课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础课。学校要在做好课堂讲授的同时,与时俱进,大胆地变革那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积极寻求一种既能贯彻德育内容,又能让学生普遍接受的德育方法,探寻一种既利于在实践中学习,又利于在实践中贯彻的德育模式。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项长期工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德育工作是塑造心灵、提升品质的一项工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做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我们要从中职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中职生的日常行为出发,从细微处着手,进行教育。摒弃形式主义,注重德育的实际效果,抓养成、抓平时、抓习惯,扎扎实实地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

[1]田雷.德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

[2]宗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0-10-25.

[3]管金标.论当代大学德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9,(20).

[4]赵蓓蓓.教育生态影响中国未来[N].人民日报,2010-11-2.

[5]吴志峰.高校应创造亲师的环境[J].教育与职业,2010,(19).

[6]李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7]陈霖.中职生的学习偏差行为及纠正方法[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8]吴朝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特殊规律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9]张宁珍.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10]罗树庚.轻重之间论德育[N].光明日报,2004-12-29.

猜你喜欢
德育课德育中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