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实践

2013-09-18 01:41洪丁燕陈红娟方良妹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群组社交师生

洪丁燕,陈红娟,方良妹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700)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在护理实习带教时,在共同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师生可同时拥有固定上网环境,有着明确上网目的,线上就可以组建网络群组,共同寻找学习资源,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社交网络作为当代的信息革命成果可以对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及时、先进的平台,与教学活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联合体[1]。我们2年前在骨科开始这种护理带教模式,师生借助线上的社交网络工具,创建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共同学习,提高护理带教质量。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

2011年7月-2012年6月,骨科实习的护生60名:中专25人,大专35人,年龄 19-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社交团队管理群组模式教育方法

1.QQ群的建立。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带教老师(群主)在创建群以后,邀请实验组的学生及相关的带教老师及学校本部老师共同在群里面交流信息。在群内除了聊天交流心得外,师生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2.百度空间。百度空间是一个轻松记录、分享学习生活的内容社区,可随时随地与带教老师和同学保持沟通、一起找寻学习的乐趣。建立实验组的团队管理群组,分享实习期间的收获。

3.构建团队管理群组机制。(1)师资团队管理群组的建立:责任护士当场示范与病人沟通、查体、评估、诊断等系列护理活动过程,上传在社交网络中,随时与实习护士分享。(2)师生团队管理群组的建立:实验组同学组织团队管理群组,并配备4-5名带老师,建立民主、和谐的群体环境。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对护理的晨会交接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学习,随时提问和检查。(3)建立切实有效的线下团队学习制度。

3.评估和考核。在实习中期和出科前分别进行抽查考核,形式有提问,实际操作和理论考试。根据结果评估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并可以适时调整学习进度。

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检验水准 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三、结 果

对实习生熟悉病区环境、骨科常用的器械名称、常用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专科病例护理操作和护患沟通能力等方面考核(见附表)。

附表 两组护生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四、讨 论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展引人注目。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网民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网络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通过分析社交网络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优缺点,有组织地组建团队管理群组机制,使其成为有目的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

团队管理群组的护理带教模式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了以往的“一对一”知识传授过程中[2],也能使医务人员在较少时间和精力涉及全组的学生,提高了老师的 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群组管理的实施,使师生有时间去谈论一些比较细节化和有深度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用药、饮食等问题上的简单重复。“团队管理群组”模式极大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隔阂,对实习护士而言,群组式的管理还可向学生提供了个体化教学实习方案。因此,通过“团队管理群组”这样一个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实习护士的团队精神和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激发了实习护士个人潜能,提升自我价值的认识。

[1]Niu Q,Liu Y,Sheng Z,et al.Perceived str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social network service use as a moderator[J].StudHealth Technol Inform,2011,167:139-142.

[2]柳胜生,傅东波,毕安华,等.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6):630-632.

猜你喜欢
群组社交师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社交距离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