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芳,张 玮,裘琳琳,王鼎盛,何兰香,胡峰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浙江 杭州 311100)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较高,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1]。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约为3%,5年病死率可达2%,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更是高达14% ~20%和70% ~86%[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医学人员的广泛重视和研究[3]。目前,临床多使用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调节免疫。为进一步探讨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中选择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且符合以下标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持续阳性时间长达1年以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连续2次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并高至正常上限值的2~10倍;排除甲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及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重叠感染;无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恶性肿瘤或精神病;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1年来未接受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患者中,男50例,女 25例;年龄 22~59岁,平均(40.2±18.7)岁;病程 1~12年,平均4.4年。对照组75例患者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21~58岁,平均(38.3±19.5)岁;病程 1~11年,平均 4.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20020007,规格为30μg∶1 mL)肌肉注射,每次30μg,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商品名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135μg/mL×1瓶,国药准字J20030033)皮下注射,每次130~180μg,每周 1次,疗程 48周。
检测治疗24周及48周时乙肝三系、肝功能、HBV-DNA、血常规等,HBV-DNA使用PCR方法进行检测,乙肝三系则用免疫发光法。比较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HBsAg阴转率等。
使用SPSS 17.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不良反应,不作特别处理,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两组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疗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消解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阻止或延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恶化,最大程度地防止或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细胞癌、肝硬化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等,是现代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总体目标[4]。临床上,抗病毒被认为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干扰素(IFN)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剂被广泛应用。干扰素并非像其他药物一样直接抑制或杀伤病毒,而是主要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等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同时,还可增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抗病毒能力[5]。
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的干扰素分为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两种。长效干扰素也叫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又称短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具有分子小、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的特点,但临床部分患者使用后病情复发或无应答的现象[6]。与普通干扰素相比,长效干扰素具有分子大、药效持续时间长、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持久的优势[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周和48周时,给予长效干扰素的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s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这说明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但因其价格相对较贵而有推广难度。
总之,长效干扰素较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更理想。在不考虑经济负担的条件下,临床可优先应用长效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进一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的调节能力。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及病毒学相关指标变化[例(%)]
[1]毛路涵.拉米夫定联合长效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 820 -2 821.
[2]施丽妮.长效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与长效干扰素单药在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初治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A):3 867 -3 869.
[3]张 迁,万谟彬,李成忠,等.长效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9):1 043-1 045.
[4]丁蔚茅.长效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2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164-165.
[5]闫 涛,李 克,王慧芬等.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可能与HBV序列本身相关[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4):269-271.
[6]徐宝花.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干预[J].海峡药学,2011,23(3):165-166.
[7]刘 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实施状况调查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