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剑
内蒙古满洲里市中蒙医院外科,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直肠前突在临床上又被成为直肠前膨出,是一种出口梗阻综合症,病因是直肠的前壁向阴道内发生突出,排便过程中直肠的内压力不向肛门而会突向阴道,这样粪块在前突的隐窝内发生积存,由此引发排便困难,导致便秘和便痛等症状的出现,甚至需要用手协助排便。本次研究对76例患有直肠前突的患者应用经阴道后壁补片修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抽取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76例患有直肠前突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病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年龄35~64岁,平均48.7岁;患病时间2~21年,平均8.3年;产次1~5次,平均2.2次;治疗组患者年龄34~66岁,平均49.1岁;患病时间2~23年,平均8.6年;产次1~4次,平均2.4次。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采用常规手术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经阴道后壁补片修补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直肠前突症状改善效果和直肠前突深度改善幅度。
治愈: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直肠处于正常状态,排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直肠基本处于正常状态,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直肠前突程度仍然比较严重,排便功能也没有得到恢复,有的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1]。
对研究的资料进行处理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则行t检验,P < 0.05,则具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
本次试验中患者直肠前突症状改善效果为:对照组:10例治愈,19例有效,9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6.3%;治疗组:14例治愈,23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7.3%。从两组直肠前突治疗效果来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直肠前突症状改善效果比较[n(%)]
患者治疗前后直肠前突深度:对照组分别为(28.79±6.08)mm和(15.91±1.75)mm,组内差异显著(P <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直肠前突深度分别为(29.64±5.27)mm和(8.13±1.16)mm,组内差异显著(P < 0.05)。而直肠前突深度: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组间差异变得显著(P <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前突深度改善幅度比较[mm,(±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前突深度改善幅度比较[mm,(±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对照组 38 28.79±6.08 15.91±1.75 <0.05治疗组 38 29.64±5.27 8.13±1.16 <0.05 P值 >0.05 <0.05
直肠前突指的是患者的直肠前壁呈囊袋状向前方发生突出,中年或老年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是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女性的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进行支撑,该隔的组成结构主要为骨盆内筋膜,其中包括提肛肌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当患者的年龄不断增大,全身组织处于松弛状态,加之排便习惯不良,会阴部过于松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直肠阴道隔处于松弛状态,这样直肠前壁就容易向前发生突出。所以在排便时,直肠的内压力不是朝向肛门方向而会朝向阴道方向,导致前突内发生粪块堆积,排便的过程也就变得更加困难。排粪造影是目前临床对直肠前突症状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粪便流向直肠前壁前突的囊袋而不是流向肛管。采用经阴道后壁补片修补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直肠前壁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使感染的可能性减少[2]。
[1] 牛治君,牛明星.肛肠病临床与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174.
[2]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