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林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视译作为提高口译能力的训练方法,是训练交传和同传敏锐反映和提高口语前的预备训练。[1]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联合国口译司等国际主流的译员培训院校和机构中,同声传译训练均是从注意力的分配训练 (如影子跟读练习)到视译然后再过渡到无稿同声传译。当代不少学者对视译的认知加工过程、训练方法,以及视译对同传交传的对比与作用等重要性进行研究探讨。此外,重视视译训练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让译员获取有效的语言信息,并有效地记忆、存储和提取应用。
陈菁认为,视译员应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众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快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出众的记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是译员必备的重要能力,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是译员应具备的素质。口译初学者对信息处理认识不足,将影响口译的学习与记忆。视译训练从视阅口译练习到视听口译练习,集阅读理解、意义提取、记忆、协调、口头表达于一身的一种复杂的混合视译训练形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强化大脑对所接受信息的处理。
因此,视译训练可通过文字和图像刺激获得源语信息,培养译员的应变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提高译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译员敏捷的反应能力。加强视译训练可以将熟悉的感官与不熟悉的感官衔接起来,有助于增强译员熟练自如运用表征系统的能力,有效地训练口译中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能力。
学习是一个信息建构的过程,是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Piaget 1981)。[3]“译员通过视觉接受系统摄取视觉词汇进行分析 (feature detection)和预感知存储 (preperceptual visual storage),根据原语的句法和语义规则来理解判断是否已经摄入足以构成意义单位的信息,如果已经构成意义单位,则经由译语的语音规则进行译语产出并同时摄入新的视觉信息;如果判断所摄入信息未构成意义单位,则储存前面信息并继续摄入信息,直到出现意义单位VP+ NP”。[4]视译训练信息经由外感官接收传入人类大脑后,应用视感元、听感元、触感元这三个内感官进行编码储存和运用,大脑神经元对视译训练刺激的特定特征作出反应表征信息。视译训练中的学习、思考与回忆就是信息输入、处理编码与提取使用的信息处理过程 (图1)。
图1 视译训练信息处理模式
视译训练中接触的信息经感官系统 (眼、耳、鼻、口、身)进入大脑。大量信息的输入,使神经元之间增加新的触突,创新的连接网络。每一次视译训练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新建立的神经链只有不断被使用和强化,才能变得更有影响力和控制力,输入的信息才会被不断编码、记忆与提取。多次重复是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最佳途径,类似的信息输入会加深记忆。科学家发现,对某种技能熟练的人其大脑所耗用的能量比新手大脑耗用的能量少,熟练的人的大脑中已有了经多年反复使用而建立起来的特别深刻的接触点,构成了更有效的网络,因而所花的时间短。[5]
视译信息处理指结合记忆库中的经验元素给新信息定位。当大量视译训练的信息输入时,进入内心深层的感元作用。表征系统会运用扭曲﹑归纳和删减程序来处理,形成自身经验元素储存,需要时提取并用语言表述出来。[6]因为受到自身表征系统的影响,所以表述体现个人的素质﹑信念﹑价值观和规范习惯。这个程序是人类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和积累经验、进行自我提升的原因。视译信息处理包括删除、概括与扭曲三种方式。
1、删除:就是将视译输入的信息忽略或删除。信息进入大脑时,首先要进入 “删减省略”之门。大脑每秒钟接收到大约200万项数据,它必须把其中绝大部分的数据删减。[6]同样地,视译训练输入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有极多的细节,而在以后运用表述时,只能提及其中极少部分的资料。换言之,大脑对视译训练感官输入的信息是选择性储存的,而且需要把储存的数据简化才能有效表达。
2、扭曲:视译输入的信息通过表征系统作用产生新的意义而忽略信息本义。视译训练输入的信息在简化的过程中,很多数据被扭曲储存。例如:
Red is the color bravery and power.If you're feeling powerful,bright red costumes,with hats,shoes,and stockings to match,are to make everyone know you're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but smart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London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2]
众所周知,在欧洲文化中,“英国的红色邮筒”是调侃一身红的时髦女郎,所以看到“bright red costumes,with hats,shoes,and stockings”在大脑立即呈现 “英国的红色邮筒”,这就是信息扭曲处理了。
3、归纳:当新的视译训练信息进入大脑时,大脑会把它与类似经验元素作比较和归类,对信息进行概括以便可以有效地运用。如果处理适当,存储信息比较容易,提用信息更容易。在大脑里制定归纳分类的里程碑,将视译训练中的双语转换信息与资料与里程碑的顺序匹配,处理储存,以待提用。
视译信息编码是新输入的视译训练信息经过大脑的判断而确定对本人的意义。通过投入与抽离的两种信息编码技能来确定信息对自身的意义。投入是指全身心地参与——通过自己的双眼看事物、双耳倾听、触觉来感受,全面地体验输入的信息。抽离指置身之外,以旁观的态度来关注信息的发展,意味着感受是非主动的。投入状态可以帮助译员获得强大并详细的内在经验,抽离状态可以让译员站在客观的位置,去审视训练中信息的正确与否,修正错误的记忆。
首先,根据投入作用原理,译员在视译训练过程中吸入大量双语表述的正确经验时处于投入状态,这是建立投入正面经验的直接模式。其次,译员受母语的 “负迁移”影响,难免有 “中式英语”的错误表述记忆。“中式英语”是中国口译学习者的瓶颈。如不修正中式英语的障碍,将影响到口译的学习与应用。在视译训练中,原语与译语对照的训练模式,译员运用抽离状态去修改大脑中“中式英语”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述经验。这也是通过投入正确次感元抽离错误次感元的有效信息编码模式。
视译信息储存指用内感官系统把新输入的视译信息储存,以备提用。视译信息储存分为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暂记忆涉及的内容是生活中短时间内的需求,稳定性差,只能保留数分钟。Agriofglio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存在于视译中。[7]如日常视译训练中记某个数字,训练完了便也忘记了那串数字。长期记忆包括不可言性记忆与可言性记忆,较为稳定,能保存数天甚至数年。在视译训练中产生需要储存的信息有两类:(1)事件资料信息。事件内容的信息,如口译场景,在什么样的会议、交际或活动场合,在什么时候发生等,储存于前额叶附近。(2)语言资料信息。如会议口译构成资料、会议套用语、语言表述资料等,主要储存在海马体。
表征系统能够把对视译训练中的相关信息系统地储存和提用,而运用的目是为了有效完成口译活动。译员每次视译训练的场景、对话、资料,每一分钟的训练经验,其中新的数据 (第一次接触)都被储存在大脑里。储存和提用这些数据都靠次感元——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没有次感元的内编码,记忆无法长期保留。这是说,任何能够被记忆使用的数据,都是表征系统的应用;同时,任何能够被储存和提用的数据,都有表征系统的作用。
视译信息提用指当新的信息摄入,储存在记忆库的视译训练信息将被提取运用。比如,遇到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口译活动时,相关的场景资料经译员的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呈现。脑中涌现出一些景象、文字和声音。也许记得会议场景布置、柔和的音乐和主持人的发言,也记得会议庄严且紧张的感觉,训练上的原语表述与译文表述、固定套用语和顺利译成的心情,这些都是储存在内的资料编码组成了一次视译训练经验的回放。但如果要忆当时训练视频资料里每一个与会者的情况,他会发觉绝大部分都没有记忆。虽然视译训练时他的眼睛和耳朵收到了很多讯息的,可是,其中绝大部分没有经过 “编码过程”,因而不能储存留在脑中成为记忆。只有深入而有意义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提高信息检索和提取的速度。[8]当译员进行视译训练时所看到场境,听到的对话,感觉到声音的,这些次感元被处理编码后储存在脑里。遇到类似的场景、相似的声音或者相同的感觉时,大脑都会把相关的经验元素提取,并由表征系统去判断是否类同。大脑也许会呈现几个类似的信息,以供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视译训练过程神经元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解释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与处理,构成了视译训练的认知基础与信息处理模式。
提高译员在视译训练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能力,有助于培养译员出众的记忆能力与信息的编码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译员的口译能力与技能。所以,视译训练需加强两方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编码和存储,一是提取与使用。信息储存取决于构建的编码方式。视译训练中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包括两种:找到有效方法对想要的信息进行编码,以及找到有效方法来提取信息。
科学调查证明,良好的英语拼写能力取决于于视觉处理。[4]具有良好的英语拼写能力的人在记忆单词时,利用内视觉在脑海中对词的开关进行拍摄,并将这些 “图片”储存起来。当需要使用这个单词时,就会查阅内心图片来做出正确的拼写。译员首次参加视译训练往往印象深刻。五次、十次、二十次后呢?许多都记不清了。原因在于第一次接触视译训练很特别,可能觉得神秘而怀有期待之心,也可能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担心,可能有很多感受,而强烈的感受构成了生动的形象编码,所以记忆深刻。感觉之间,想法之间,已知和未知或想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编码加深记忆的内容。
一些事物会使人们回想起往事,因而带回这些往事中本人当时的感受,这些事物便是 “经验擎”。[9]经验擎是NLP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也是信息提用的技能之一。建立相关的经验擎便于更好提用信息。视译训练中需要建立视觉型经验擎(如口译活动中的地点、场景、摆设、看到关键词等)、听觉型经验擎 (如口译过程中的声音、音调、笑声、听到关键语句等)以及感觉型经验擎 (如握手、拍肩膀、鼓掌等)。以上经验擎,可建立相应的内视、内听、内感觉型的经验擎。当 “经验擎”出现,满足需要的信息都会被激活,引导提取 “最好”的信息。在视译训练中运用感元系统,输入视译训练中的所看的、所听及所想,使用次感元,构建视译训练中生动形象的信息图式,运用经验擎快速提取最合适信息。
口译过程经历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信息的理解和表达需要调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并只有在分析语篇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实理,贯穿整个口译过程的核心是口译技能和职业精神。[2]根据 “口译准备”对语言、知识和素质准备的要求,经过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归纳了视译训练三步曲,使视译训练更具科学性和系统化。
图2 视译训练三步曲
视译训练初期,是读、译、说阶段。在视译训练中,可分为有原文和译文以及有原文无译文两种训练方式。[8]第一步,提供原文与译文的训练方式,在视译训练的初级阶段,选择带有译文的发言原告,译员在理解原文并确保扫清一切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译。译员在接触各类不同题材的视译材料之前,可能对某类题材的文章汇总经常出现的词汇与句型表达比较生疏,口译过程如遇到难句或不会译,可直接阅读译文译出,帮助译员掌握断句、句式重组与两种语言转换。刘和平认为,译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双语思维的转换和交流技能。[10]杨承淑认为视译中最关键的是尽量顺译,减少、拖延移位。[11]通过本阶段的训练,译员的基本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处理长句、难句的能力,学生反应速度的表达能力基本达到流利的程度。本阶段训练目的是培养译员良好规范的语言基础,使译员的两个语言编码系统的转换趋于自动化,能准确地理解原语并流利地用译语表达。
视译训练中期,进行看、译、说阶段。第二步,提供大量中文或译文的单语译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适应后,译员应逐渐压缩译前准备的时间,训练进入中期阶段。提供大量的视译材料,要求译员脱离译文,只看原文,边看边译,做到拿起讲稿便能口译。为了能够流畅地、不间断地进行翻译,译员必须在翻译的同时继续阅读(Agrifoglio)。[12]本阶段训练是让译员大量输入不同题材的文章,拓展各类专业词汇和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的过程。如提供景点解说的译文,熟悉各景点的表述。本阶段视译训练的目标是培养译员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并让译员能够自主控制语速声音悦耳,如朗读般流利说出译文。最理想的是译员视译时就像在念译文稿一样。
视译训练后期,开始进入听、看、译、说四步翻译。第三步,分情景提供大量高难度视频译文资料,达到边看边译的基本目标后,可分情景准备大量材料,每种情景反复训练,要求译员关注源发语目的语之间类型学上的不对称现象 (Typological Asymmetries),熟悉同一情景视译过程中英汉语结构互换、文化习俗规范表述的问题,并掌握大量搭配习惯、惯用话语、句子框架等场景套用语。根据表征系统的作用原理与策略,本阶段视译训练的不仅是积累丰富的口译经验,更重要的是句法固化模式 (Syntactic Fossilization)的内在化,以求训练储存的经验元素变成译员心理语汇 (Mental Lexicon)的自有知识。固化文化习俗、双语转换表述以及常见套用语等模式并使之成为译员的言语习惯,以便口译活动时快速提取,运用自如。本阶段视译训练的目标是培养译员优秀全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各种口译活动中游刃有余。
刘和平认为,“翻译动态研究则要求对形式多样的翻译实践进行缜密的观察分析,找到其内在规律,解释成功的奥秘所在,从而达到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目的”。[13]译员通过五个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并输入大脑后,相应的内感官继续认知处理、编码并储存这些信息,建立经验擎感应提取并由外感官表述,这就是表征系统在视译训练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原理与模式。分析探讨视译训练中的信息处理的模式与机制,帮助译员认识并掌握表征系统作用于视译训练的原理与策略,积极发展过去较少用的内感官,有助于学习、思考和记忆能力迅速提高。
[1]詹成.视译训练的原理、步骤及内容 [J].中国翻译,2012(2):35-28.
[2]陈菁.视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58,264,271.
[3]Piaget J.Intelligence and Affectivity:Their Relationship during Child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2,139 (9):1211-1212.
[4]万宏瑜.视译的认知过程研究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78-82.
[5]约翰安德森著,秦裕林译.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15-18.
[6]Molden D.Managing with the Power of NLP[M].London:Pitman Publishing,2007:125.
[7]Agrifolglio M.Sigh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2004 (1):43-67.
[8]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4,32.
[9]李中莹.重塑心灵 (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92.
[10]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0.
[11]杨承淑.从 “经济性原则”探讨 “顺译”的运用 [J].中国翻译,2002(6):51-56.
[12]Agriofolio M.Sigh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straints and Failure[J].Interpretation,2004(1):107-111.
[13]玛丽安·勒代雷著,刘和平译.论翻译学研究方法 [J].中国翻译,2010(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