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建设特点

2013-09-06 09:43田甜
关键词:工作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田甜

(山西农业大学 学生处,山西 太谷030801)

社会生活的变迁促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愈加纷繁复杂,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自闭、精神异常、抑郁或极端行为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自卑、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及对生活的迷茫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归根结底与大学生对生命认识的迷茫,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以及生命价值观的扭曲有关。因此,关注生命状态,激发生命潜能,实现生命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终身发展。

美国是现代意义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源地,拥有世界最先进和高效的心理教育设施与服务。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和芝加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等多个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建设及运作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发现美国高校心理教育机构 (一般称为心理咨询中心)富含生命教育特色的教育思路和有效途径,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迎合生命需求而诞生的美国大学心理咨询

美国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诞生,是迎合生命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进步需要的产物。心理咨询在20世纪初逐渐进入高校,成为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1910年,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所高校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到20世纪20年代末,心理健康服务主要针对战时入伍且处于大学年龄段的学生出现在美国高校,至少20所公立及私立大学在其健康服务中增加了心理卫生这一项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解决士兵出现的精神问题,适应退役军人的教育和职业需求,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纷纷建立起来。对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需求的满足成为心理咨询兴起、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

(一)趋向生命内在需求的职业指导运动

20世纪初,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专门化对劳动者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改善劳动者对职业的适应,在社会进步势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博爱主义者倡导并兴起了职业指导运动。为人们选择职业提出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成为最初的心理咨询。1908年,“心理辅导之父”帕森斯 (Frank Parsons)在他的 《选择一种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首次提出了 “职业辅导”概念,首创波士顿职业指导局,提出职业选择与指导必须与青年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要求相结合。帕森斯将咨询服务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并为心理咨询的个体性、社会性服务功能打下了基础,奠定了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石。[2]

(二)关注生命个体差异与行为的心理研究

1905年,比奈 (A.Binet)西蒙 (T.Simon)智力量表的诞生,促进了个体差异的测量研究,人们期待以职业咨询为基础的心理检测能产生并推广。比尔斯 (Clifford Beers)于1909年出版 《一颗发现自我的心灵》,指出精神健康不仅仅是指无病无灾,而且也应当包括应用于校园内的各种各样的预防性工具,这引发了美国校园内的心理卫生运动,唤起了人们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校的深入开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导致大批人失去了工作,此时的职业指导成为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开始指向个人能力、适应性和兴趣的个人差异研究和服务。

(三)着眼提高生命质量的心理指导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经济、文化剧变,给人的心理适应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情绪和人际方面,很多人意识到对精神压抑和焦虑进行心理治疗的必要,并希望在适应社会、调整情绪、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心理咨询和指导。此时的心理咨询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1947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给予进一步支持,认为高校应该不限于培养智力人才,而是“把情感和社会适应作为一项主要目标”。[3]20世纪60至70年代,起源于加州大学的学潮蔓延全美高校,学术界开始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诸如埃里克森 (Eric H.Erikson)、奇克林(Arthur Chickering)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学生在大学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皮亚杰(Jean Piaget)、佩里 (William Perry)和科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等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穆斯 (R.H.Moos)、霍兰德 (J.L.Holland)等学者则探讨学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战后,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大学普遍设置了 “学生人事服务处”与 “心理辅导中心”,由心理辅导专业人士提供各项咨询、辅导和测试服务;在辅导的专业性上也有了极大的提高。1946年7月 “美国心理学会”(APA)第54届年会计划中把学校心理学分会列为第16个分支。1951年,APA在第17部门设立了 “心理咨询指导分会”,并在1953年改名为 “咨询心理学分会”。1954年在纽约西点军校 (West Point)召开的塞耶会议 (Thayer Conference),专门研究和确定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这些会议和分会的设立促使学校心理咨询的机制日臻完善。[4]

二、专注生命价值与关怀的机构服务理念

美国通常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称为 “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有的学校还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教育者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大学生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 “目的”,确定学生的需要并给予援助,点滴间渗透着一种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与信仰”的教育服务理念。[5]

(一)重视生命健康的宏观 “心理健康”概念

通过研究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发现,美国一流大学中的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的健康,还包括身体的健康、生活态度的健康以及环境的健康等诸多方面。事实上心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以及环境健康紧密联系、相互交织、互为作用。[6]因此美国高校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从生命的处境出发,又回归到生活环境之中。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 (Harvard University Health Services,HUHS)认为:好的健康是保证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应当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和健康的环境。HUHS的使命和任务便是 “治疗每位有障碍的人,关爱每一位个体学生,教育与服务全体学生以关注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To heal,to care,to educate)”。[7]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健康促进机构 (student Promoting Health at MIT)的宗旨是 “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来促进整个MIT社区内所有的人都健康、舒适地生活。”[8]芝加哥大学学生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ing Services,SHCS)旨在 “促进芝加哥大学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一个健康、完善的个体”。[9]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观服务视角

美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都是基于学生需求来进行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本主义服务理念。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下设医疗服务(HUHS Medical Services)、心理健康服务中心(Stud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健康交流中心 (Center for Wellness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以及学习咨询处 (The Bureau of Study Counsel)等多个部门。芝加哥大学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下设学生健康服务中心 (Student Health Service,SHS)、学生咨询中心 (Student Counseling Service,SCS)和身心健康促进机构(Health Promotion and Wellness)三个职能部门,分别开展教育工作。MIT内也设有医疗中心 (MIT Medical)、健康促进中心 (The Cen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 Wellness)和校园生活临床指导者办公室 (Clinical Director for Campus Life)等部门,内容包括临床服务、完整健康保健以及众多的健康促进活动和课程,通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关爱和服务来教育整个校园社区以促进和保持健康。[6]

(三)帮助学生适应生活和终身发展的中心目的观

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单位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校本诊所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s)是最早的相对简单的组织形式,最初只提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服务,后因为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校本心理健康中心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s)的出现,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危机的能力。[4]

哈佛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主要负责 “提供给在校生评估、治疗、教育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和必备能力”。[10]芝加哥大学身心健康促进机构则立足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获得整体健康、个人发展和终身成就。而德雷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在其心理咨询中心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UCC)的简介中明确提出:“旨在帮助大学生积极适应并做好投入日渐复杂的世界的准备。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解决大学期间,可能会阻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成长性问题……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为促进大学全体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并将之建立在个别性与普遍性结合的基础上,即不仅要尊重每个个体的特性,并且要将这些不同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坚持以益于所有生命的发展为宗旨,以此引领充满更多理解与合作的服务”。[11]

三、实现生命发展性与积极性的教育行动

当代心理咨询的重点正由障碍咨询为主向发展咨询为主转化。[5]实践中的美国大学心理教育工作渗透着一种实现生命、成就生命的价值取向,他们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出发,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服务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本文侧重分析其特色服务内容和工作坊教育模式,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有所借鉴和应用。

(一)保障生命质量和发展的服务项目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的实质决定,因此美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内容是多方面的,为生命发展服务的。正如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规定 “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是一个教育、科学和专业性组织,其成员致力于提高个人价值,保护个人尊严,挖掘个人潜力,提高人独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6]因此,美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也保持着一种促进生命发展,提升幸福水平的长远视角。

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美国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校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方法。如德雷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明确提出了其服务项目: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顾问和自助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则在提供心理咨询与紧急援助等服务之外,开设了系列的工作坊课程,以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预防。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涉及了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种细节,比如芝加哥大学的 “如何克服拖延症”、“公众演讲的焦虑”、“避孕知识”工作坊,哈佛大学 “大学生活的禅宗和艺术”,斯坦福大学的 “饮酒教育研讨会”等。我国著名心理学者边保旗对美国高校咨询的内容做了详细总结,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六个类型:(1)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个人问题的咨询;(2)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3)信息服务;(4)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打工经历等内容;(5)磋商性服务,主要是辅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与合作;(6)辅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12]

(二)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的特色工作坊

“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 ‘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即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13]当工作坊模式引入课堂之后,就形成了工作坊课堂教学模式。工作坊之间的积极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增进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都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坊,提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身心健康主题的信息和技能,主要服务对象涉及大一年级新生、大二在校同学、大四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工作坊和讨论小组通过一个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发展的相关主题,为同学们提供自我探索、人际支撑、锻炼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机会。在保密和尊重的基础上,在一个共同信任和一起探究的语境中,允许同学们倾诉自己的担忧,超越自身局限。工作坊定期举行,并会提供食物。通过工作坊的参与,学生们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个小组中,我感到并不孤单,并学到了很多”;“在这个团队中我感觉与他人倾诉很安全”;“听听他人的看法让我对自己更加清晰明了”。[14]

将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2013年部分工作坊目录进行比较 (表1),会发现其对学生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包括促进学生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教育目的,以生命参与和体验为形式的教育方法,以及丰富多彩、并直接包含了生命教育主题的教育内容,例如芝加哥大学的 “欣赏生命”,哈佛大学的 “哈佛归来:应对亲戚朋友的假日提问”;“悲伤季:丧亲的应对”;“如何对待你的生命”;“如何与人相处”等主题,都折射着生命教育的线索和灵魂。

纵观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诞生与发展,理念与行动,都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生命的关怀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生命的价值与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美国教育质量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生活和与人相处,从而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因此,积极创新教育方法,走进内心深处,关注生命细节,构建成熟、完备、有效、关怀的生命教育体系,能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及实效,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表1 2013年秋季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坊目录

[1]李明忠.学生事务管理下的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 [J].中国青年研究,2004,16(1):127-130.

[2]张日昇.咨询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26.

[3]赵旻,王颖.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J].北京教育 (高教版),2011,32(11):76-78.

[4]赵丽莉,金玲玲,王培培,等.美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2010,15(1):173-175.

[5]姚本先,程海云,王东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2):839-840.

[6]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6,(1):34-38.

[7]Harvard University Health Services.Announcements &Events:To Heal,To Care,To Educate [EB/OL].(2013-10-01)[2013-10-01].http://huhs.harvard.edu/Home.aspx.

[8]Students Promoting Health at MIT.Who We Are:Program Mission[EB/OL]. (2013-09-01) [2013-10-10].https://medlinks.mit.edu/.

[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ing Services[EB/OL].(2013-03-01)[2013-10-01].http://studenthealth.uchicago.edu/.

[10]Harvard University Health Services.Stud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EB/OL]. (2013-10-01) [2013-10-01].http://huhs.harvard.edu/HealthServices/StudentMentalHealthServices.aspx.

[11]Drake University.Drake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Mission[EB/OL]. (2013-09-23) [2013-10-01].https://www.drake.edu/counselingcenter/mission/.

[12]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23(12):5-7.

[13]胡芳.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 [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1,15(2):3-8.

[14]Harvard University.Bureau of Study Counsel Center for Academic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Workshops and Discussion Groups:Fall 2013 Schedule[EB/OL]. (2013-08-30) [2013-10-01].http://www.bsc.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73301&tabgroupid=icb.tabgroup168456.

[15]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rai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CS/SCHS/SHS Workshops[EB/OL].(2013-09-30)[2013-10-01].https://training.uchicago.edu/course_detail.cfm?course_id=846.

猜你喜欢
工作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