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祥,吕剑平,李之凤
(甘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甘肃省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3%,各少数民族人口上升了0.74个百分点,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和合作市。州内有藏、汉、回、土、黎、白、苗、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土家、侗、布依、壮、锡伯、哈尼、撒拉、蒙等24个民族,2010年常住人口68.91万,农牧业人口55.0万,占总人口的80.9%;藏族人口36.7万,占总人口的54.0%,大多为安多藏族和康巴藏族。[1]2010年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除碌曲、迭部外,甘南州其他五个地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库兹涅茨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2]罗斯托认为,离开了对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经济结构的分析,也就不能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原因。[2]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运用实证研究证明生产结构转变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资本和劳动会不断地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从而可以加速增长,因此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3]
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以及指标分类法,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很好的实证研究。罗添元、龙少波 (2010)运用EG协整检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符,同时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亟需加快推进地区工业化进程;[4]程蹊 (2012)从地区集中贫困的角度出发,得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5]刘秀兰、胡文君、付勇 (2010)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导致该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6]张熙奀 (2009)、刘秀兰 (2010)研究表明,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产业分工粗放、关联度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等产业结构落后问题,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6,7]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突出抓好工业,优先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产业融资难等方面的作用。[8~10]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和认识少数民族聚居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并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以期得到促进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合理性建议。
经过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与甘南州自身的经济优化,甘南州产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查阅 《甘肃发展年鉴2011》得出,甘南州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1989年占GDP比重的44.51%,2000年占GDP比重的43.38%,而到2010年,仅占GDP比重的23.47%;对甘南州来讲,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产值比重一直稳定在20%左右;第三产业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1989年 仅 占 GDP 比 重 的 9.40%,2000 年 为37.26%,2010年占GDP比重上升到52.83%,成为甘肃省所有地州市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甘南州一、二、三产业结构比1989年为44.55∶46.05∶9.40,到 2010 年 为 23.47∶23.70∶52.38。
2010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37.29%,甘南州第三产业占GDP的52.83%,甘南州第三产业发展占绝对优势,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及甘肃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一半,2010年甘肃省平均水平是48.17% ,甘南州为23.70%。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甘南州2010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3.47%,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4.54%近10个百分点。这不仅反映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而且反映出该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落后,也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Analysi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 (Daniel Greamer)于1942年提出的,由于该方法不需要进行权重赋值,所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该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 (the nationa1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 (the industria1n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结构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1]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 [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域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 [0,t]内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域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这样,在 [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计算公式为:
如果要计算区域i所有产业 (三次产业)在[0,t]时期内对上一级大区域的份额分量,公式 (5)将会变为:
如果要计算区域i第j产业在 [0,t]时期内对上一级大区域的份额分量,以区域i第一产业为例,公式 (5)变为:
同理得到:区域i在 [0,t]时期内对上一级区域的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是:
区域i第j产业对上一级区域的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是: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中的Nij有两层含义:(1)区域i总产值增加量对上一级区域的份额分量;(2)区域i中第j产业产值对上一级大区域的份额分量。Pij、Dij亦如此;(3)△Bt是大区域在 [0,t]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值; (4)△Bj,t是大区域在 [0,t]时期内第j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值;(5)△bt是区域i在 [0,t]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值;(6)△bij,t是区域i在[0,t]时期内第j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值;(7)以上公式的计算与大区域和区域i经济总量统计时的单位 (例如:亿元,万元)无关,因为公式(1)(2)(3)实际上是一个无量纲化的过程。
根据 《甘肃发展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选取甘肃省及甘南藏族自治州1989~2010年每隔10年期的经济总量 (GDP)数据和三次产业对应的产值数据。选择相隔10年期的数据,不仅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甘南州产业结构的不同,也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和增长方式。
表1 甘肃省相应年度GDP及各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从表1、2可以看出:(1)1989~2010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率大于甘南州经济增长率(18.0036>10.6188),从短期来看1989~1999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率大于甘南州经济增长率(3.4013>1.1794),而2000~2010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率小于甘南州经济增长率 (2.9138<2.9326),至此我们是否可以提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由分享型增长正在转向依靠自身结构型和竞争力型增长呢?下文我们重点分析这个问题;(2)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始终大于甘南州第一产业的增长率;(3)甘南州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始终大于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增长率;(4)甘肃省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1989~1999年是3.4675,2000~2010年是3.7076),而甘南州的第二产业增长率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增长 (1989~1999增长率为-0.0180,2000~2010是5.0360),这也说明了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表2 甘南州相应年度GDP及各产业产值 单位:万元
由表3可知,1989~2010年期间,甘南州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中,全省分量 (分享性增长)均大于结构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甘南州整体经济为全省性增长型,其不具备结构优势。但是,甘南州三次产业经过调整,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1989~1999年竞争力分量为负值,该地区经济增长完全依靠全省分享性增长,然而2000~2010年竞争力偏离份额是139 812.67万元,对该地区经济增长总量的贡献率25.91%,这说明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表3 甘南州GDP与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万元
为了进一步探讨甘南州三次产业是否为分享性增长部门,明确三次产业相对于标准区域 (甘肃省)是否具有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甘南州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表4的计算结果用于长期 (1989~2010年)探讨,表5和表6的计算结果用于短期以及比较分析 (1989~1999年、2000~2010年)。
表4 1989~2010年甘南州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万元
表4告诉我们,从长期全省分量来看,甘南州三次产业均为全省性增长部门,三次产业分享全省增长值分别为145 155.83万元、508 645.89万元、395 072.54万元。第一、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是92 449.44万元和44 684.90万元,与全省相比具有产业结构优势,第三产业结构分量是-273 076.02万元,产业结构处于劣势地位;甘南州第三产业与全省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实际增 长 率 (表 1、2) 高 于 全 省 (64.2667>22.2662)第三产业增长率,竞争力偏离份额是230 120.48万元,一、二产业与全省相比处于竞争力劣势,竞争力偏离份额是-104 692.27万元和-419 721.79万元。
表5 1989~1999年甘南州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万元
表6 2000~2010年甘南州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万元
比较表5和表6中的计算结果可知,随着甘南州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该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势越来越明显,1989~1999年的分享增长值35 687.80大于结构偏离份额分量22 729.49万元,而2000~2010年的分享增长值52 809.86万元小于结构偏离分量71 510.85万元,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偏离份额始终小于0,相对于标准区域处于竞争力劣势,但是劣势有所改善;第二产业在1989~1999年结构偏离份额分量是7512.39万元,尚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经过产业结构调整,2000~2010年结构分量为-105 209.44万元,分享性增长值却在不断增大,由85 513.16万元变为203 758.11万元,所以处于结构劣势地位,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优势逐渐凸显,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由-93 509.00万元变为35 308.33万元,因此与标准区域相比,甘南州第二产业已经具备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在1989~1999年和2000~2010年均为负值,处于结构劣势,但劣势有所改善,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却始终大于0,而且第三产业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
我们以汇总表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如下:
表7 甘南州三次产业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表
1.与标准区域相比,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甘南州第一产业均处于结构优势地位,并且这种优势正在不断加强,第一产业竞争力劣势有所改善,这显示出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具备的特色和优势。
2.第二产业在1989~1999年尚存在产业结构优势,但2000~2010年期间,却转变为结构劣势,然而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却由原来的劣势变为优势。
3.甘南州第三产业始终处在产业结构劣势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宏观政策的变动,该种劣势有所改善。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很明显,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4.该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始终大于甘肃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由小于标准区域到大于标准区域,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始终小于标准区域。需要指出的是,产值增长率不仅与自身的增长有关,而且与该产业基期产值有关,所以不能以增长率的大小简单衡量不同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5.每个区域结构偏离量的大小代表了该区域产业结构素质的优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产业结构效益。从总体来看,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高度和合理化水平较低,目前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一产业处于结构优势地位,二、三产业均处于结构劣势地位。
[1]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甘肃年鉴 [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5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22,25-27.
[3]刘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4]罗添元,龙少波.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J].新疆农垦经济,2010(10):31-37.
[5]程蹊.民族地区集中贫苦与产业结构关系探讨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29-133.
[6]刘秀兰,胡文君,付勇.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1-55.
[7]张熙奀.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J].经济纵横,2009(6):52-54.
[8]王存教,刘华.入世与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1):83-85.
[9]朱宏伟.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5):14-19.
[10]李普者.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和优化 [J].中国产业,2011(2):81-82.
[11]高新才,杨兴辉.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偏离-份额分析 [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2010(6):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