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娟
湖北省武汉市睿升学校教师
“ 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由来已久,从卢梭的“自然教育发展”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到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概念的探讨,从普通教育学中“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到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的命题,等,都在论说着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实际上,某些学校教育非但不促进人的发展,反而压抑或阻碍人的发展。这些怪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校教育到底在哪些方面限制了人的发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我们又将如何改进学校教育呢?
当今的学校教育已日渐演变为成熟的“制度化教育”,其根本标志是以国家的制度来设置的。但社会各界却对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满意,甚至出现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如“社会大学”的“自修生”的现象。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学校教育沦为“饭碗教育”,上学仅仅是为了求得一个生存的“饭碗”。这种现状在我们周围司空见惯,并且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学校教育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不在于个体的发展,而在于个体的社会化。这成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饱受诟病的主要因素。其实,教育有其自身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它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等特征,有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方面起作用的社会功能,有促进个体思想观念、行为、职业和身份社会化的个体功能。人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受到社会制约,但人的发展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我们承认学校教育受制于现行的社会发展,致使其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我们希望学校教育能真正去重视人的个体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学校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教育商品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足,人文教育、公民教育的缺失等,甚至在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式上,出现了某些“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有些甚至是育人模式的倒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校教育的“商品化”倾向。学校教育商品化倾向,是中国近年来才出现的。它几乎将教育变成了一种以货币为媒介、以收益为目标的交换对象 (即商品 )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过程。学校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几乎变成了商品交换的“市场”。而由此带来的“商品人格”的蔓延和泛化,对当前我国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
“格式化”的教育。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因缺乏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而广受诟病。走进中国的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只教已有的知识,不教学生创新。这是由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递和积累,轻视或忽略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这是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是畸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以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并非对立、水火不容。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淘汰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活动、劳动教育的考核,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重视;而素质教育,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试教育所选拔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严重,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偏弱;而素质教育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缺点。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二者的本意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在这两者之间艰难地做着选择题:或者先“素质”后“应试”;或者时“素质”时“应试”;或者边“素质”边“应试”;还有的甚至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的却是“应试教育”的事实。
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在这两者之间艰难地做着选择题:或者先“素质”后“应试”;或者时“素质”时“应试”……
重智力轻人格,重理论轻实践。我们的学校,都在拼命地传授知识、搞测试训练、实施题海战术、窥测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从学校管理层到教师,很少有人真正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完善被培养者的人格。而完善的人格,如诚信、毅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同情心等,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学而优则仕”等,认为学技术和操作技能是没有出息、不光彩的营生。这种心理无疑给学校教育只重视文化课,追求升学率,减少实践操作给予了充分的借口和理由。
教育评价的单一化。长期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观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应试的终端数据作为判断个人能力的主要依据,仍被大多数社会个体用来作为基本手段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有不少学校为迎合这种评价而扭曲办学指导思想,这将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及其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因此,教育评价标准应定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生主体性被剥夺。强制性、单一化、形式化的教学浇灭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愿望,学生所接受的是学校和教师给予学生“成套”讯息的强迫学习。此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严重阻碍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生活,使学生学多用少,学非所用,甚至学而无用。
道德培养的缺失。很多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异化为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的一种工具或手段,造成其关系的颠倒。另外,道德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未能很好地遵循客观教育规律,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减弱。
克服学校教育这些弊端的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范。要把人看作具体的、能动的生命体来尊重、赏识、引导和教育。我们应改变旧有的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学校教育不再是“完成教育”。学校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是人生路途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学习不能到此就算完结。因此,“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必须深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而学校教育要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有益的能力。
学校使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自我教育的人,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创造型”或“开拓型”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造精神作为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创新条件。
学校应成为一个助人成长的场所。学生能在这里得到需要的帮助与引导,得到赏识与鼓励,得到对他将来的学习有帮助的思维训练,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寻找方法的培育,得到适合他潜力发挥的平台与机会,能培养出让他受益终身的品性与人格。
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进化。教育角色的进化,也是学校教育功能改变的重要体现。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也不再是父母的替代品,不能只关心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而应当关心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探索机会,让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自然地学。教师应当成为一个伯乐,成为一个激励者,成为一个引导者,成为一个同伴和朋友,成为一个共同学习者,成为一个感知者与记录者。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还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观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方法。诺丁斯的道德关怀教育理论认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将不成其为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但长期以来,中外教育界非常重视“用测试来衡量教育成果”,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统一的规则与模式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智商”测试,从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智力测试与标准化考试等现象。针对这种“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和“智商式思维”的测试体系,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的浪潮。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尊重人就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者首先不应该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的特点向弱势智能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开发潜能来发展个性,就能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潜在的天才。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拥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张的是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肯定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人为本,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同时要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从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等方面,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发挥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