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译,陆爱桃,王晓玲,邵玉兰,苏丹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情侣依恋是指情侣间彼此依附的关系,其受童年依恋经历的影响。[1]132,[2]534Brennan 等提出依恋包括两个维度:依恋回避(attachment avoidance)和依恋焦虑(attachment anxiety)。[3]依恋焦虑与个体的自我模型相对应,依恋回避与他人模型相对应。[4]吴薇莉指出,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并影响其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1]132李同归等探讨了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而不安全依恋的则较低。[5]而对情侣依恋与情侣间支持的研究则发现,在恋爱关系中安全型的依恋个体不仅能知觉到较多的支持[6],而且容易满足于和依赖于对方的支持[7],并有积极寻找支持的动机[8];而回避型的个体,在与恋人发生矛盾时则更少寻求支持[9],且在恋人处于痛苦时也较少提供帮助。[10]可见,情侣依恋与支持间有密切的关系。
在依恋与冲突解决的关系上,有研究发现,在冲突的处理中,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不仅会尽量避免与人正面冲突,且善于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下,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11];焦虑型的个体在面临冲突时容易情绪失控,而回避型个体则缺乏对感情冲突处理的能力。[12]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存在社交障碍,难以解决冲突。[13]另外,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冲突中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依恋回避与人际冲突解决中的“统合”、“顺从”和“妥协”应对模式有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则与“统合”、“退避”、“竞争”、“顺从”和“妥协”五个冲突处理模式呈显著的正相关。[14]可见,依恋类型与冲突有密切的关系,但目前对于情侣依恋与冲突间的关系却未见直接的探讨。
情侣间的冲突是个体俩为了得到各自的利益所面临的一种两难处境。[15]38处于恋爱中的个体更多地受情感和情绪影响,他们容易将冲突放大,使冲突变得和自己想象的一样严重。因此,苏彦捷等发现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强度和发生的频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朋友。[16]另外,有研究发现,情侣双方在冲突解决中的行为表现能够预测情侣关系的满意度。[17]在冲突中表现出包容的、建设性的行为有利于关系的发展,而冲突中的消极行为则会破坏亲密关系。[15]39Campbell等考察了情侣关系中对冲突和支持的感知与关系满意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情侣之间的冲突与关系满意度和质量都有负相关,而相互支持与关系的满意和质量则有正相关。[18]516情侣关系的高满意度是伴侣间支持的保障。最近,陆爱桃等考察了冲突与支持对情侣依恋的影响,也发现冲突越大,依恋的焦虑水平越高;支持越多,依恋焦虑的水平越低。[2]539
纵观目前,对成人依恋与支持以及亲密关系中冲突的考察较多,但对情侣依恋与冲突和支持三者间关系的探究相对较少。虽然已有研究发现,情侣依恋与支持间有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本质还是不清楚的。基于现有的研究发现依恋与冲突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情侣的依恋焦虑和回避程度增加是否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从而导致情侣间支持的下降?在冲突与支持的关系上,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家庭冲突,个体角色冲突与社会支持、组织支持的关系上。因此,本研究①拟考察情侣依恋、冲突和支持三者间的关系,尤其关注冲突作为亲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否能对情侣依恋与支持间的关系起中介作用。
183名广州某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89名,女生94名,平均年龄20.83±1.2岁。他们均有固定的情侣,恋爱关系稳定且已持续了3个月以上(平均恋爱时间为18.28个月)。被试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完成问卷后得到某一课程的学分或获得少量报酬。
1.情侣依恋程度
采用李同归等编译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19]测量情侣间的依恋关系。该量表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共36条项目。被试对每一项目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进行评分。奇数项目作为依恋回避计分,偶数项目作为依恋焦虑计分。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维度的 Cronbach α为0.81,依恋焦虑维度Cronbach α为0.87,代表该量表的信度理想。
2.情侣冲突程度
采用Simpson等人编制的冲突量表(Conflict Measure,CM)[20]来测量情侣之间的冲突程度。CM包括5条项目,每个项目,1代表“从不这样”,7代表“经常这样”,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1到7中选择一数字作答。该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6。
3.情侣支持程度
采用Sarason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Measure,SSM)[21]来测量情侣间的相互支持程度。SSM包括7个问题式项目。被试要从1到7之间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程度作答,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经常这样”。该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4。
本研究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方法。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相关见表1。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分别与冲突呈正相关,而依恋回避与情侣支持呈负相关,以及冲突与情侣支持呈负相关。与Brennan等人的观点一致,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没有显著相关。由于依恋焦虑与情侣支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不满足中介检验的条件,因此,在后续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不分析依恋焦虑。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个变量之间关系,分别以依恋回避为预测变量,情侣支持为被预测变量,冲突为中介变量,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结果以及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程序,进行部分中介效应检验。[22]
表2 冲突对情侣依恋与情侣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由此,满足中介效应,需要检验以下的关系:(1)依恋回避能预测情侣支持(见表2,模型1);(2)依恋回避能预测情侣冲突(见表2,模型2);(3)当控制了自变量依恋回避后,冲突能预测情侣支持(见表2,模型3)。依次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模型1中,依恋回避能预测情侣支持。在模型2中,依恋回避对冲突均有预测效应。在模型3中,依恋回避可通过冲突间接预测情侣支持。以上结果表明冲突在依恋回避与支持间有中介效应。各变量间的关系路径图,见图1。
图1 依恋回避、冲突与情侣支持关系路径图
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婴儿(孩子)与父母依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Sarason等认为,依恋焦虑与自我模型对应,依恋回避与他人模型相对应 。[4]116一般而言,依恋回避反映了个体与伴侣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体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独立。[23]98高依恋回避的人具有消极的他人模型,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甚至害怕受到他人的伤害,与依恋对象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因此,不利于依恋双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容易导致情侣间误解、猜忌,进而产生冲突。逃避的态度阻碍冲突的处理,令冲突矛盾加剧。而且,由于高依恋回避的人与他人保持情感独立,因此难以觉察支持和寻找支持。魏世平等发现,依恋逃避与冲突处理和情绪支持呈负相关[24],与本研究中依恋回避与冲突呈正相关,与支持呈负相关的结果一致。
而高依恋焦虑则与消极的自我模型相对应,依恋焦虑反映了个体对可能与伴侣分离或者被伴侣抛弃的担心,对自己缺乏信心。[23]98研究发现,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有着很强的正相关,高依恋焦虑容易唤起消极的情感和形成认知偏差,容易使对方厌烦、反感而造成双方的冲突,Campbell等研究表明高焦虑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伤心和不断的摩擦。[18]518因此,依恋焦虑与冲突呈正相关是合理的。另外,本研究也发现,依恋焦虑与支持相关不显著。李同归等考察了自考生的依恋与社会支持关系,发现依恋焦虑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25]另有研究发现,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间相关不显著。[26]我们认为由于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总是处于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害怕的状态,很容易忽略身边的支持,甚至误解情侣间的支持,但实际上在客观上他们是得到情侣支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依恋回避能够直接预测支持,且当控制了情侣依恋因素后,冲突也能显著预测支持,这表明冲突仅在依恋回避和支持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在Kafetsios等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27]Konstantinos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依恋、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只能部分中介依恋回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在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则无此效应。本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是依恋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而且两个维度的独立性也体现在其它的研究中。例如,陶雨春等发现,情绪集中性对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有中介效应,在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上则没有 。[28]王金奎发现情绪反应是依恋焦虑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部分中介,而情绪中断则是依恋回避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部分中介。[29]
由于依恋焦虑高者既渴望亲近和依恋,又有怀疑、担心被拒绝和抛弃,这往往使其主观体会低于实际得到的支持,对得到的支持满意度也低。[30]在何影等的研究中也发现,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而依恋回避则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呈负相关。[31]由此可见,在与支持的关系上,依恋回避的负性相关更强。本研究的结果正也体现了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支持关系的不对称性,但是本研究中依恋焦虑不能直接或间接(通过冲突作为中介变量)预测情侣支持(相关分析中依恋焦虑与支持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依恋回避则能直接和间接通过冲突来预测情侣支持。我们认为,本研究中的支持特指情侣间的支持,有别于泛泛的社会支持。情侣是在亲密关系中互动的双方,是敏感的双方。情侣回避是一种极端的防御机制,支持就是互动的一种,回避意味着双方的互动减少,由此依恋回避高的人,获得的支持少。冲突也是互动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支持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因此,冲突与支持之间就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依恋回避高的人,引起情侣的冲突多,因此得到的支持会更少。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依恋回避能直接和间接(通过冲突)对情侣支持有预测作用。对于依恋焦虑的情侣,他们并不缺乏情侣支持,而且更可能由于他/她的焦虑表现更能引起对方的关注,从而给与更多的支持。从情侣焦虑方的角度出发,他们本身是渴望得到对方的关心和支持,只是他们领悟不了或错误解读了对方的支持而已。
依恋关系是彼此依存的一种亲密关系,情侣间积极的互动行为(如支持),能使双方有相互依赖的感觉,因此依恋双方的彼此勉励是维系依恋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是感情保温的重要要素。但由于双方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思维、习惯、观念等方面的分歧,由此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可以增添恋爱的曲折色彩,也可以破坏情侣之间的恋爱关系。支持则是恋爱中的积极面。在情侣依恋中,支持、冲突此消彼长,如何让三者达到平衡,以促进个体建立正性积极的恋爱体验,减少恋爱烦恼,是大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一门学问。
注释:
①本研究课题由陆爱桃老师指导。
[1]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134.
[2]陆爱桃,张积家,BOND M H,等.冲突与支持影响情侣依恋的文化差异[J].心理学报,2009,41(6).
[3]BRENNAN K A,SHAVER P,TOBEY A E.Attachment Styles,Gender and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1991,8(4):451 -466.
[4]SARASON B R,PIERCE G R,SARASON I G .Social Support:The Sense of Acceptance and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M].In Sarason B R,Pierce G R,Social support:an Interactional View.New York:Wiley,1990.
[5]李同归,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47-49.
[6]PIETROMONACO R P,BARRETT F 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nd Daily Social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6):1409 -1423.
[7]BLAIN M D,THOMPSON J M,WHIFFEN V E .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Others[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3,8(2):226 -241.
[8]SARASON B R,PIERCE G R,SHEARIN EN,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273 -287.
[9]OGNIBENE T C,COLLINS N L .Adult Attachment Styles,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8,15(3):323 -345.
[10]COLLINS N L,FEENEY B C .A Safe Haven: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pport Seeking and Caregivi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8):1053 -107.
[11]秦和平,孙海华,李楠楠,等.医学院实习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处理策略[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5):104-109.
[12]FRALEY R,SHAVER P.Airport Separations:a Naturalistic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8):1198 -1212.
[13]CASSIDY J .Emotion Regulation:Influence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In Fox N,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M].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28 -249.
[14]秦和平,郭亚鸣,万露,等.成人依恋与人际冲突处理策略:658名军人与478名企业员工的差异[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53 -55.
[15]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J].应用心理学,2004,10(2).
[16]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4):122-130.
[17]BERRY D S,WILLINGHAM J K .Affective Traits,Response to Conflic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Research Personality,1997,31(4):232 -263.
[18]CAMPBEL L,SIMPSON J A,BOLDRY J,et al.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Suppor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xie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3):510 - 531.
[19]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J].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20]SIMPSON J S,RHOLES W S,PHILLIPS D .Conflict in Close Relationships: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71(5):899 -914.
[21]SARASON I G,SARASON B R,SHEARIN E N .Social Support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its Stability,Origins,and Relational Aspec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4):845 -855.
[22]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3]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95-100.
[24]魏世平,李彦章.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与人际亲密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569-10571.
[25]李同归,何吉波,郭晓飞,等.自考生的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1019-1020.
[26]蒲唯丹.大学生成人依恋、领悟社会支持及神经质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7]KAFETSIOS K,GEORGIOS D .Attachment,Social Support and Well- being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6,11(6):863 -876.
[28]陶雨春,张秀红,解平华,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依恋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8):743 -748.
[29]王金奎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调查及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0]DANIEL S I.Adult Attachment Patterns and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A review [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26(8):968-984.
[31]何影,张亚林,杨海燕,等.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志,2010,18(2):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