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喜斌 杨玉平 罗守冬 邵洪侠
(黑龙江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犊牛白肌病是一种由于日粮中缺乏硒和(或)维生素E,引起以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坏死为主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运动障碍、急性心力衰竭和消化不良;剖检变化以骨骼肌变性、坏死,心脏变形、扩张、体积增大,肝脏为槟榔肝等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犊牛白肌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规模奶牛场多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饲料供给不足或玉米多为烘干,造成日粮中硒和(或)维生素E缺乏。通过犊牛白肌病诊治病例187 例(治愈率达97.3%),结合相关的临床实践,现将犊牛白肌病相关知识总结如下。
犊牛白肌病的主要病因是母牛饲料中硒和(或)维生素E缺乏。硒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饲料,不同的植物性饲料含硒量有所不同,且与土壤含硒量和酸碱度有密切的关系,硒在碱性土壤中易被植物吸收,在酸性土壤中很难被吸收。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青饲料和植物种子的胚乳中,但在有氧和日照条件下易被氧化。规模奶牛场因青饲料供给不足,饲喂的玉米多经烘干,造成日粮中硒和(或)维生素E缺乏,犊牛易发白肌病。规模化奶牛场多有此病发生。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可将犊牛白肌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 种类型。
多数急性型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患病犊牛却突然死亡,以心力衰竭为特征。有的犊牛在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剧烈运动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一般来不及进行治疗。病程稍长者表现为心动过速、脉搏细弱、心律不齐,有时尿液呈暗红色。
亚急性型病例多见于犊牛2 日龄至2 周龄之间,以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运动障碍、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为主要特征。临床检查可见体温正常,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心脏听诊发现第一心音亢进,第二心音减弱,心率为90~150 次/min,节律不齐;肺部听诊为呼吸音粗历,有罗音,呼吸困难;患病犊牛喜卧,不愿活动,起立困难,肢腿僵硬,步态强拘,跛行,共济失调,跪立或爬行,麻痹或瘫痪。
以消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伴有运动障碍,渐进性消瘦,被毛粗糙,步履蹒跚,消化不良,顽固性下痢,排黄白色稀粪。病牛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听诊可发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率为100~130 次/min。
剖检后发现,病变主要有心脏变形、扩张、体积增大,心肌弛缓、出血或见有灰白色变性、坏死灶,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呈桑葚心。骨骼肌为苍白色,呈煮肉或鱼肉样外观,并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条纹或斑块状变性、坏死。背腰、臀、腿肌变化最明显,呈双侧对称状发生,病变肌肉水肿。3 种发病类型的肝脏剖检各有不同,急性型为红褐色健康肝小叶、出血性坏死肝小叶及淡黄色缺血性坏死肝小叶相互混杂,构成彩色斑斓样的镶嵌式外观,通常称为槟榔肝或花肝;慢性型的肝脏呈暗红褐色,坏死部位萎缩,结缔组织增生瘢痕,以致肝脏表面粗糙、凸凹不平。
患病犊牛多见于2 周龄之内,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进行诊断。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明显的犊牛可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测犊牛全血中的含硒量,犊牛含硒量正常水平为5~8 ng/mL,当检测结果低于正常水平即可确诊为此病。
对妊娠母牛和犊牛应加强饲养管理。多发地区在母牛分娩1 个月前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10~20 mL,两周后再注一次;犊牛出生后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5~10 mL,两周后再注一次。
对患病犊牛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10 mL,每两天一次,连用3 次; 同时注意补液和维护心脏功能,可用糖、电解质、维生素C、ATP等,每天一次,连用3 天。
6.1 犊牛白肌病的发病病因是母牛饲料中硒和(或)维生素E缺乏,所以奶牛场应该进行母牛饲料中硒含量的检测。一般饲料中含硒量不低于0.1 mg/kg,临界值为0.05 mg/kg。当饲料中的含硒量低于0.03 mg/kg时,犊牛则发病。特别是有些规模化养殖场中奶牛的青饲料供给不足,玉米多经烘干,更易加大犊牛白肌病的患病率。
6.2 硒在碱性土壤中易被植物吸收,故碱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含硒量丰富;相反,酸性土壤中硒易与铁元素形成难溶的复合物,故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含硒量少。所以,在酸性土壤放牧的犊牛易发生白肌病。
6.3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的组成成分,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是分解脂质过氧化物的主要物质。当机体硒缺乏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使体内过氧化物含量增加,导致细胞膜发生损害,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多种器官组织出现变性、坏死等病变。
6.4 近几年,犊牛白肌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因此,奶牛场工作人员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不仅要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应注意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的供给。另外,要严格掌握补硒的正常剂量,防止硒过量而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