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永全 刘兆民 刘增清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绿色草原牧场)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国家二类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着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规定的对牛、羊等家畜必须检疫的项目之一。我国的布病疫情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快速回升趋势,我国近些年的布病疫情也有“抬头”迹象。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从1996~2005年的10 年里,人的布病发病率从0.09/10 万上升到1.5/10 万,增加了16.7 倍。我国在1950~2004年布病发病率的变化显示,布病疫情趋势在加重(图1),而且这组数据只是诊断统计数据,还不包括一些没到医院诊断治疗,未能统计上来的病人数据。
布病是一种以病畜传染人的人畜共患病。人感染布病的数据在增加,而动物感染布病的统计数据不详,但是从布病的传染途径是从动物感染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来分析,动物布病的感染率与人的感染率成正相关,这预示着动物的布病疫情也在加重。我国动物布病疫情呈现华北、东北和西北严重流行,其余地区散发流行的特点,这与人的布病疫情地区分布基本相似(图2)。动物布病疫情与养殖规模、品种、模式密切相关,所以主要牧区的疫情相对严重。
图1 1950~2004年全国布病发病率变化图
2012年3月,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部分地区放松了家畜布病防控,畜间布病阳性率显著上升,疫情在北方地区蔓延,南方地区的疫情也有抬头趋势。人间布病患者所在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布病问题再不解决,有可能再次重创我国的奶业,成为阻碍农牧民增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综合运用‘检、免、杀、消’等防治措施,打一场布病的攻坚战。”“布病疫情继续上升,个别地方牛羊感染率达到70%”,高鸿宾副部长的讲话道出了当前布病流行的趋势和严重危害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现今对布病的疫情控制措施仍然是以检疫、扑杀、净化政策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布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和公共卫生的危害性决定的。布氏菌属细菌有6 个种19 个生物型组成,潜伏期长,可达到15 天至6 个月,同时对人感染性强,而且此病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可以在细菌内生存,感染人和动物后无法用药物彻底治愈,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所以,要从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两个方面做好动物布病的检疫、防控工作。
防控布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对于养殖场而言,坚持自繁自养是控制布病的最好方法。进行生产检疫,使用疫苗免疫是布病的重要防制措施。下面就生产检疫和疫苗免疫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加以阐述。
注重生产检疫中的细节工作,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布病感染率。
3.1.1 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材
检疫过程中,尽量不用经消毒可重复使用的玻璃试管,改用一次性的塑料试管;改用移液器代替玻璃吸管,使用一次性吸头;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这些一次性物品不可重复利用,使用后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1.2 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
参加布病检疫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手套可以有两层,内层为胶皮手套,外层为线手套;在工作中不要吸烟,工作完成后及时换掉工作服并用含有来苏儿的消毒水洗涤;每次工作后,先用消毒液对手进行消毒,然后用流水冲洗;在采血工作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对牛等大动物进行检疫时,一定要小心被踩伤,碰伤,角划伤等。每次使用化验室后都要进行全面消毒,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工作环境。
3.1.3 正确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对采完的血不要立即离心,要等血液凝固后再离心,因为在离心时未凝固的血液纤维蛋白也被析出在血清中,影响检疫结果。如果在秋冬季温度较低,血清不能自然析出时,检疫人员可以将血液样品放置在35 ℃的恒温箱内加热。冬季采血时,还要保证血液不能结冻,否则就会造成溶血,无法进行化验。
根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预防和控制布病,非疫区以检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因此,免疫接种的范围为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在一些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疫苗免疫,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图2 1999~2008年全国人布病疫情扩散图
疫苗免疫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疫苗免疫后,会干扰生产检疫中的诊断检测,使疫苗接种动物与自然患病动物无法区分,给布病防控带来难题。第二,免疫畜群中可能有一些布病畜长期存在,潜在地感染易感动物和人。第三,目前使用的弱毒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如果防护不好,容易造成人接触感染。第四,疫苗活菌毒力较强,安全性较差,在动物体内残存时间较长,接种疫苗的怀孕动物可能流产,乳用动物排菌期长,食品公共安全隐患较大。第五,疫苗免疫的保护率不是100%,而且免疫保护期也长短不一。因此,生产实践中还需开发能够区分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稳定、安全、高效和免疫持久的疫苗。
近十几年来,由于研究条件限制,研究技术人员匮乏等,我国布病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研究整体水平不高。现在适用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中规定,生产检疫中可以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正式判定试验可以使用分离培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由于布病感染后先后经历变态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反应几个期,当处于补体反应期时,变态反应和凝集反应可能会消失,而凝集试验适用于血清学反应在凝集反应期的患病动物,这样就会使一些患畜因不在凝集反应期而被诊断为阴性,无法检出实际全部感染的动物。基层工作中希望能有一种在感染后不久就能检测出全部阳性动物的简易方法。
由于我国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布鲁氏菌病在内的疫病诊断技术进步,检疫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如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它不仅具有高敏感性,而且操作方便,既可以作为筛选试验,又可以作为确定试验,是一种公认的诊断方法;又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PCR技术,其检测结果快速、准确、高效,已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布病检测方法,但是在生产检疫中的广泛运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虽然在布病防控方面制定了相关规范,在疫病动物的扑杀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补偿政策,但实际工作执行起来往往很难,主要原因是扑杀补偿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落实不到位,致使畜主经济损失大,很难接受扑杀。目前,相关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有许多措施在基层工作实施起来都有难度,这就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动物布病防控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把布病防控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之中,同时需要有一些强制手段,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4.3.1 技术人员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技术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培训,属于师傅“传帮带”的形式,基层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匮乏,从长远角度来看,不能胜任防疫工作“主力军”的重担。而高校的兽医专业学生,对生产第一线工作又鲜有人问津。这就造成相关技术人员匮乏。
4.3.2 工作难度大
生产检疫工作难度大,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畜主对防疫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有些畜主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也就觉得防疫检疫工作没有实际用途,对检疫工作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检疫工作。二是缺乏人力和物力。在实际检疫工作中,采血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年龄大的技术人员和女同志大多无法完成采血等一线工作,所以真正适合一线工作且技术相对熟练的人员比较少。三是易产生负面情绪。由于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容易感染人,一些技术人员会有一种惧怕心理,影响生产检疫工作的积极性。
当前的布病流行形式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现今布病的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这可能与家畜流通量大,流通频率高,流通区域广,养殖密度大,检疫制度不健全,布病防治队伍力量薄弱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疫病在一个地方流行一段时期后会趋于平稳。而现在的布病“抬头”趋势与传染性增强是否与家畜的流通和日益改变的饲养环境有关,还有待于科学论证。
有人认为,布病有垂直感染的可能性。但是,目前没有设计良好、科学的实验能证明布病的垂直感染问题,也没有证明经胎盘传递抗布氏菌IgG抗体的可能性。所以,布病母畜的后代是否按阳性动物对待,同样缺少科学依据。只有科学地分析布病的最新流行病学特点,才能更好地防治布病。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王根林.养牛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朴范泽.牛病类症鉴别诊断彩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童光志.动物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5]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黄保续.兽医流行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