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幼时我嗜好蜜饯,储存蜜饯的罐头总是满满的。我读小学时,那时广东凉果已成系列,记忆中大多来自庵埠,一个有点怪的名字,曾一度让我以为那是座庙。
那个系列的蜜饯五六毛钱一包,大概一两左右,话梅、橄榄、陈皮、半话李、桃爿、嘉应子、冰糖杨梅、芒果条……我无一不喜。稍差一点的是盐津枣,滋味缺乏流转,只一味的咸涩。爸爸给我一买总是数包,尤其是春游秋游那天,更达到10包以上,关照我要和同学一起吃。
比起苏式蜜饯的绵甜,我更喜欢广式蜜饯入口时的刺激快意。苏州采芝斋名气大,蜜饯价格比庵埠凉果高得多,可年幼的我还是无法体会它的好处。然而,外婆是采芝斋的忠实粉丝,她坚持采芝斋的苏式话梅好过广式话梅数倍。外婆是大盐商的女儿,曾过着肥马轻裘的日子,享受过不少美食珍馔。她说人老了,口味趋淡,更中意悠长。我似懂非懂,但见她推牌九时口里含一颗苏式话梅,许久许久,才吐出核来。等到我30岁以后能约略体会她那个“淡”的意味时,她老人家已经作古多年。
11岁暑假,爸爸带我去某国宾馆开会(因为妈妈出差,爸爸只得带上独自在家的我)。因为场合正式,他给我穿了条在“中百公司”买的绿色连衣裙,现在想来那裙子大概是当时的名牌。他开会时,我在大堂看绿毛龟。傍晚开席,先上10碟蜜饯,我左右开弓大快朵颐。待到冷盘热菜各就各位,长辈们把我的碟子摞成一座山珍海味的小山时,我的胃纳已基本被蜜饯塞满。那夜盛宴,菜式精致,氛围高雅,可不开眼的我浪费了这难得的机会,却饱餐了一顿刻骨铭心的蜜饯大餐,那登峰造极的体验使味蕾深陷在高华悠远的回味里,完全盖过了一桌珍馐。
有许多年我很少吃蜜饯。婚后3年,我又开始重拾昔日之好。当抿着那些收干却还在蓬勃呼吸的秘实果实时,我会想不能以水果的标准评价蜜饯,如同不能以爱情的标准评判婚姻。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或绿洲,好比蜜饯不是水果的衰亡或辉煌,而是一种以重生姿态表达生命活性与生机的载体,是一段抵达某处的长长的旅途。
与我爱吃蜜饯相对应,我先生很喜欢吃腌菜。雪里蕻冬笋肉丝是他百吃不厌的家常菜。橄榄菜、酸豆角、红油鸡枞菌、如猫耳朵般的春不老萝卜干、韩国泡菜、日本御新香(Oshinko)等无一不喜。我新买的《国家地理》杂志,他首先翻涪陵榨菜一文。京都老字号泡的芜菁和茄子,价钱跟松阪牛肉一样贵,他还真不客气,一口气下去半瓮,就着“美少年宵美人”清酒。无论四季,这款清酒喝冰镇过的都还适宜。
每每此时,他会怀念儿时他外婆腌制的泡菜。从深秋到次年初春的寒冷季节里,新鲜白菜晾在天井里被风吹几天就微微减肥有了风霜感。外婆把每颗菜一切两半,一层层铺在儿时看起来十分硕大的缸里,撒盐调味压石,三四天后就能吃了。材料制法如此简单,味道单纯却余香缭绕,天天吃也不腻。他相信并非由于那丰富的乳酸菌。外婆过世后,他再也吃不到那样的味道了。
其实蜜饯与腌菜有许多精髓相通之处:不仅独立,且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媒介。如果说对新鲜食材的享用之乐是身体对食物的直接诉求,那么对蜜饯与腌菜的浅尝辄止则是一种浓缩了情境心境的综合感受,它们既不保守也不激进,是存在派。随着味蕾的伸缩,你能感受到某种不熄与流传,这让人不忧不惧,不悲不喜。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丧偶的罗马尼亚老人习惯晴天独自在纽约某网球中心买最便宜的后排票看球吃汉堡。其实他根本看不懂网球,他是在努力追忆多年前一家三口看网球时的情景,当时也吃着同样的汉堡,太阳很好。他渴望情景再现。
闭上眼,汉堡里的腌无花果和酸黄瓜似能通灵,带他瞬间回到过去——据说,做汉堡里这些渍物的老卤,已经传承了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