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睿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大学生领导教育①从领导教育的概念看主要包括对在职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对国民教育序列的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等两个涵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中的大学生领导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产物,有其演化和发展的独特背景。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虽然有的高校已经部分开始实践,但大学生领导教育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作为舶来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学生领导教育是否适合我国的大学教育,其教育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大学生领导教育。
大学生领导教育的中国化是大学生领导教育是否被国内教育所认可和重视的重要环节。从国外大学生领导教育的经验出发,明确我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才能为领导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国外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根据房欲飞博士的研究,国外大学生领导教育目标的基点是“培养新型公民领导者”。其中新型主要体现在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意识、社会责任感、变革使命感、伦理自觉上,公民领导者主要指培养具有参与意识、社区情结、公益情怀目标人格的大学生。[1](p38-40)可以看出,这个目标基点的确定是基于西方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目标而提出来的。中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应该如何定位,大学生领导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如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对于西方教育而言,他们没有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以通识教育为核心,所以西方的大学生领导力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从价值取向看,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的追求,领导力教育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识教育得到升华”;“从实施过程来看,通识教育为领导教育提供支持,领导力教育是通识教育的落脚点。”[2](p19)
2.我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我国的大学生领导教育倡导什么直接决定了它与大学生领导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从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看,我国的大学生领导教育应该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大学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领导者和组织的概念又是和职业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优秀人才都是在一定组织中,在职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最终进入社会做前期的铺垫,提高大学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一些在从事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②此为“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上海市首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论坛”上浦东管理干部学院奚洁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具体而言,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变革创新意识。大学生领导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战略中关于“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3.大学生领导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①通识教育的概念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也渐渐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以,通识教育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与养成教育共同构筑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
图1 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领导教育关系图
通过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领导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领导教育和通识教育有交叉部分,相互补充。一方面领导教育的目标和实现手段与通识教育有不同之处,如领导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双方又有密切的关联,即领导教育需要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支持,通识教育也不能缺失领导教育这一重要的内容。
4.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必要性。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部分。我们虽然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也强调职业道德,在通识教育中也教会学生如何贯通知识,成为有一定学识和素养的人,但是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专门性教育——领导教育还是相当薄弱。而大学恰恰是走向职场的最后一站,大学的学科体系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教育。因此,无论从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的内涵、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看,还是从社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满足、中国未来领导人才资源的前瞻性开发的战略高度上来看,高校提倡和重视大学生领导教育意义重大。
大学生领导教育的理念从国外引进时间不长,但是国内高校在领导教育方面的推进和实践成效比较显著。通过对大学生领导教育现状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领导教育今后的发展。
1.大学生领导教育的成绩。我国大学生领导教育主要在高校实施,近十年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从科研的角度看,有一批论文和专著成果。2004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华东师大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领导教育学博士点,培养出一批致力于领导教育研究的学者。他们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2008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由奚洁人主编的《领导教育学大系》系列丛书,填补了我国领导教育的空白。很多高校的研究者也在大学生领导教育方面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
从课程的角度看,有单个课程,也有国家精品课程。比较突出的是成都学院屠火明的《学生领导力》课程被列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浙江大学2011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大学生领导力的教材——《大学生领导力拓展训练》。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学术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等课程,以及“领导与艺术”、“领导科学”、“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
从项目的角度看,许多大学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实践。项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有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等等。如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安排的“明日看我——领导才能训练”培训活动;首都师大的“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致远学院,以及各类“领导力训练营”、“青年领袖训练计划”等项目。
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很多学者都开设“大学生领导力”的专题讲座,以及召开各类学术活动。如每年一度的“大学生领导才能研讨会”、2012年的上海市首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论坛、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大学生领导力学习研讨会”,很多高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领导者研讨会。
从协会的角度,全国性或各省份的大学生领导教育或大学生领导力协会还几乎没有。但是与大学生领导教育相关的协会有不少,如领导科学学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职业协会、创新思维科学协会等。
从成立的实体机构看,一般都是各高校自行组建。如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通过与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就共同组建“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并且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培养“工程型领导力”为目标,一期建设经费投入200多万元,新建、改造了“沟通与表达能力”、“礼仪与艺术文化修养”、“自我展示能力”、“学术表现力”、“积极心态”、“求职能力”和“决策创新能力”等7个领导力培训实验室,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可同时对150多名大学生开展培训。
从师资的角度看,主要是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领导教育主要还是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的工作,高校其他部门的涉入和支持比较少。
2.大学生领导教育的不足和困难。虽然高校的大学生领导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明显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大学校园,想成为领导者的大学生人数极多,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几,而当前大学生对高校领导人才的培养状况不太满意者则要超过一半之多,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持“满意”和“较满意”。这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领导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而就已经开展的领导力项目看,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3]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领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领导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很多学生,包括领导教育的教育者,都把领导教育中的领导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中有职权职位的人。虽然大学生领导教育包括组织中有权力的领导者,但是这更多是由管理学去解决,大学生领导教育最主要的是组织中非权力的影响者和潜力领导者。因此,领导教育倡导的不是让学生去谋求权力,去成为管理别人的管理者,不是强调“官本位”意识,不是所谓职场教育,①实际上一些领导教育的项目和团校培训均存在上述问题。而是强调对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在今后职场能够拥有职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变革创新意识。
(2)对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容认识还不明确。领导教育不是大学生社团活动、择业辅导、心理咨询、志愿者活动的大拼盘。领导教育的核心是领导力,也就是领导力是实现学生成为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中所应该掌握的能力。大学生领导力是动态的,它是不断形成和养成影响力,并在影响力的作用下,不断促进团队迈出界限的能力。因此对领导力的培养才是领导教育的关键。因此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为中心来展开。②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由哪些部分组成,各学者意见不一。但大多都强调大学生领导力的内容具有三个维度,即价值观维度、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
(3)大学生领导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备。西方大学生领导力从学位课程,到辅修课程,从单个课程,到项目培训都非常完备,我们目前离形成课程体系或课程群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在我们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容中,大学生的领导教育针对性不强,二是我们在完成目标的强化手段上,也就是教育教学方法、技术上还比较欠缺。相应的我们的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设置上都很难紧紧围绕领导教育的目标,或者在效果上离目标的实现比较远。
(4)大学生领导教育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善。首先是没有经费保障。没有教育部门统一的领导教育的专项经费,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筹集资金。因此经费不足,经费的长期保障很难实现。其次,师资力量不足。领导教育最好的效果是10—30人的小班化教育,这需要大量的师资,目前我们师资力量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高校各方面的参与力量比较少。高校要完成领导教育,需要学校各方面,以及社区、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大学生领导教育要能够在高校得到认可并广泛接受,不仅需要统一认识,还需要有专业性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在高校目前可行的范围内不断拓展领导教育的课程和项目,通过全校之力作为保障,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达到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领导力的目标。
1.大学生领导教育的模式和实践途径。从目前西方大学生领导教育的研究看,领导教育的参与对象主要有三个层次:普及模式(向每位学生推广)、大众模式(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与)和精英模式(设置一定的参与门槛)。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比较适合大众模式,或者称为“开放与自选”模式。也就是大学开发和开设大学生领导力的课程和项目,向所有适合参与项目的学生开放。“开放与自选”模式的大学生领导教育可以考虑重点开展三个层面的教育:
第一层面面向所有在籍的本科生,主要以各类大学生领导力的讲座和选修课为主。选修课可包括“时间管理”、“冲突管理”、“协作与沟通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等。大学生领导教育的选修课为36学时,2学分,一般归为管理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设大学生领导教育类。
第二层面是大学生领导力的辅修专业,主要是每年5月份在新生中报名,面向9月升入大二学生招生。目前将领导力教育纳入正规的学位课程体系还不太现实,但是设置大学生领导力的辅修专业还比较可行。辅修专业是各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满足课程要求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自主设置的。大学生领导力的辅修专业,根据课程,可以设置25—30学分,两年制,每学期完成6—8学分。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领导力的辅修专业课程可以设置9—12门,可以包括“领导学基础”、“领导理论与历史”、“领导概论”、“领导艺术”、“领导与权力”等基础学科,包括“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大学生活与大学生领导力”、“冲突管理”、“大学生职业素养与礼仪”、“影响力与沟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社会工作案例及研讨”、“社会调研及分析”等针对大学生的领导教育课程。
图2 “开放与自选”模式的大学生领导教育
图3 大学生领导力短期和长期项目设置
第三层面是大学生领导力的项目,主要根据项目的内容面向相应的学生招生。可以在项目中设置比较高端的精英模式,也就是只有在校的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社团负责人等拥有“领导岗位”的学生领导者,或符合一定资格条件,如经学校有关方面认定批准或推荐的优秀学生(获得优秀学生称号和奖学金的学生等),绩点分达到3等才能参加领导力教育项目。但是建议尽量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领导力项目。
项目人数在30人左右。可以根据时间长短和难易程度分为短期班和长期班,均有结业证书。短期班主要包括课程环节和校内实践及交流,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学期,8学分,146学时。其中128学时的课程,18学时的校内实践。长期项目除了课程环节和校内实践及交流,还包括校外实践、户外活动,大量分享、分析、反思性的交流和点评课程,以及调研报告或相关论文。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学年,16学分,除了短期培训的学时外,还需要完成5学分,63学时,校外实践36学时,交流和点评课程18学时及2学分的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①以上学分和学时设计仅作为参考。
其中课程环节主要完成3门课和大学生领导力相关的课程,②课程设置可以参照上文大学生领导力辅修专业的课程。校内实践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外,主要是通过工作的形式,即通过活动、讨论和情境模拟、辩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学会解决冲突、安排时间、增强沟通和协调能力,增加其领导意识,提高其组织才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让自己扮演领导者的角色。③一个组织中往往有领导者角色、参与者角色、旁观者角色和反对者角色。校外实践主要是增强学生在社区的参与意识。除了让学生到社区做志愿者和服务工作外,更重要的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行设计课题组织调研和分析能力。交流和点评课程是穿插在校外实践中进行的,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因为“领导力内容有很多,从预测到规划再到计划,甚至到工作标准的设定及进行组织监控。这其中很具体的东西需要同学在学习中去体会和感悟。”④此为“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上海市首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论坛”中上海市教委党委副书记高德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因此交流和点评环节则是让学生不断交流和反思在校外实践的心得和体会,老师通过点评和引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优势,改进不足,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完成调研报告。调研或论文则是学生校外实践的直接成果,也是培养学生思考和调研、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总之,这些活动项目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普及领导力知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帮助他们进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学习,提高人际沟通与理解,缓解人际冲突,通过团队合作,最终完成项目所需要的任务。
2.大学生领导教育的保障。大学生领导教育要得到持续的发展首先需要完备的课程体系和项目活动,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和项目活动,开发新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有效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其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交流。因此高校间的交流活动和大学生领导力的论坛活动是保持和提高学术水平的法宝。第三,能够成立相关的协会,制定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标准和指南,这样各高校对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内涵能够统一认识,在实践中也能更好地围绕标准和指南开展相关活动。第四,师资是领导教育的重中之重。师资力量除了培养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外,还应该引入朋辈指导的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指导老师的助教参与到项目中来,用他们的体会和经验来指导项目参与者。通过助教的工作,同时也是提升他们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高校和社区的联动成为领导教育的重要保障。不仅是需要社区提供大量的实践岗位,而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为社区的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工作的瓶颈开展调研,为社区新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让学生的调研报告能够成为社区建设的决策咨询报告。第六,经费保障是领导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除了设立专项经费外,能够引入更多的社区赞助和企业基金,让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成为高校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优势品牌。
[1]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房欲飞,文茂伟.通识教育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以美国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
[3]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中国领导人才战略资源的前瞻性开发[EB/OL].http://ma.sjtu.edu.cn/2012-07-16/1342444568d7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