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的成功因素

2013-08-15 00:46邓维军易丽君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狱警

邓维军, 易丽君

(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99)

好莱坞大片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大陆翻译为 《肖申克的救赎》。故事梗概: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安迪,因妻子红杏出墙,便想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泄恨。而恰好在他准备动手的那晚,两人却死于莫名枪杀。明显的杀人动机使安迪成了头号嫌疑犯,再加上辩护无力和证据不足,他被判无期,紧接着被送入了黑暗的肖申克监狱。作为监狱的新犯人,狱警的折磨和其他犯人的欺凌让他饱受了两年的肖申克监狱的“黑暗”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安迪帮助监狱长成功避税。至此,安迪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给监狱长和狱警们带来了丰厚的“非法”的经济利益,因此也换来了许多 “非常规” 的自由空间。另外,再加上和 “老资历” 犯人瑞德 “互惠互利”的交往中,两人的友谊日趋加深。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里总算过上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好景不长,新犯人汤米的到来,让他无意中发现了杀害妻子的元凶,揭开了他心底深处的伤疤。他要求翻案,要寻求正常的法律程序解救自己,但监狱长横加干涉,汤米的惨死更让他的希望破灭了。最终,他下定决心“自救” ——越狱。电闪雷鸣之夜,他爬过自己用十九年挖出的隧道,爬过五百码的化粪道,成功地离开了肖申克监狱。随后,他把监狱长的受贿记录交给记者,腐败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他选择了新生,好友瑞德也在假释后,来到了他的身边和他一起享受“自由”。

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安迪是冤枉的,也可以肯定安迪最终会获得自由。整个故事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安迪的越狱实录。但是,看过此片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无不钦佩安迪的成功,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成功因素就全在于影片的情节编排、人物角色设置和台词运用方面。

一、情节编排:“立局”和 “破局”相互交织

影片一开始就给观众们立了第一个局:安迪的 “案底”。给大家的一个心理暗示就是要破这个局,使大家为寻求答案而“入局”。安迪被判无期,一局未破又立一局: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如何生存?此时,安迪的故事转由瑞德这个特殊的角色来讲述。瑞德这个角色的安排既巧妙又精彩,作为一位老囚犯,他熟知监狱中的一切,也明白监狱中需要的生存技巧。而以这样一个近似“导师”的人物来介绍肖申克监狱的黑暗和继续讲述一个新进囚犯的故事,可以避免导演在不必要的地方不断的“立局”和 “破局”来回答观众的一些疑问,在心理上会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观众们会相信瑞德一定是最终的“破局”之人。

安迪在狱中最初的生活都是靠瑞德的观察来说明的,相信语言文字的客观性。接着,影片编排了安迪遭遇性侵犯的事件,加上新囚犯被狱警活活打死的事件,使每个观众在心理上都开始倾向于同情安迪,也加强了前面所立的那个局:安迪怎么活?这也为影片后续的情节打下了一个基调——安迪以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反抗这种体制,都是在争取自由。这种观众和主角之间的默契类似于“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这是影片最高明之处。

“破局”之时到了,安迪在一次屋外劳动中,偶然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主动接近狱警长,帮助他完成遗产的转移。这是得到监狱中最大势力支持的一种最有效途径。至此,安迪不但得到了狱友的信任,也得到了狱警的关照,“破局”成功!每个人都会面对困境,每个人处理困境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安迪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我们内心对于困难的一种解决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是最常用的。当然,安迪暂时的妥协并不代表完全的服从,这也是影片中的第三个局:安迪是否就这样活?毫无疑问,观众心中会有明智的判断。

影片从这开始,好像转入了一种相对轻松的气氛。身为犯人的安迪成了监狱中的财务总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些政府职员们洗钱,他的所作所为是对当局法律的一棒重击,狠狠地打在那些消费纳税人钱财的政府工作人员们的脸上。看到这里,观众在轻松之余又有疑虑,主角的智慧让他脱离了困难,难道就让这些政府的蛀虫逍遥法外吗?第四个“立局”正在于此。继而布鲁克斯事件似乎给了我们一些“破局”的提示。这位进入监狱五十年的老头被获准假释,一个被监狱同化了的人在外面的世界完全被抛弃,失去希望的布鲁克斯选择了自杀。恰到好处地验证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慢慢你就习惯了,到后来你便不能离开它了,这就是体制化”。这句话解释了亘古以来所有政策的本质。而任何一位有生活经验的观众便能从这体会出生活的某些滋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一切尽在不言中,但这不是真正的“破局”之时,布鲁克斯也不是真正的“破局”英雄,所以的观众都清楚安迪才是冲破这种体制的最佳人选。

我们来看看安迪在他接下来的监狱生活里如何一点一点地给观众们破这个局。在接下来类似例行公事的“平静”的监狱生活中,安迪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以期望得到图书资助。六年之后,他的努力获得了些许回报,也让人看到了丝丝曙光。他再接再厉,终究得以建立图书馆,改善狱友的精神面貌,让每个人的内心中充满希望。观众不禁要问:他还能做什么?他还要做什么?前局未破又立新局。一次良机让安迪私放音乐,所有犯人的内心得到了自由的呼唤,同时也触动了肖申克监狱的底线,迎接他的便是禁闭,那个刚设的局也就不攻自破了。日子在他不断触动体制底线的反复较量中流失,谁都不会知道他的那把小锤子一刻也不会停下凿墙的步伐,直到汤米的出现。他的出现也带出了十九年前的那起凶杀案,得到内情的安迪和监狱长的谈判失败,汤米亦被杀害。

后面的故事就算是点缀了,安迪越狱成功,并带走了监狱长洗干净的金钱;瑞德抱着不被假释之心去应付问答,结果却被假释,他也经历了一段心理挣扎,还好有老朋友的扶持,他也到达了梦想中的地方;而监狱长选择自杀,狱警长被捕,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解答了前面所有的未解之谜。

黑幕落下,观众大概还沉浸在安迪这种完美的结局中不能自拔。导演就是在不断的 “立局” 和“破局”中完成了这个简单的故事。而影片的精妙之处就是在编排上让观众看不到一丝造作的痕迹,任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善恶必报是不变的真理。

二、人物角色设置:多重身份和多种象征意义并用

人物角色堪称故事片的灵魂。缺少人物角色的电影,不能称其为故事片。影片中人物角色的设置,往往也是直接影响影片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人物角色若不具特色与个性,观众看完、笑完,很快就能忘完。人物角色设置极具个性和特色的影片,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亦会对片中人物唏嘘不已,回味无穷。

先看主人公安迪。从他最初的一系列举动,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宠辱不惊的外表之下,他时刻都保持着冷静,都能审时度势。当观众还在为他的不幸遭遇叫屈的时候,他主动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他的这一转变貌似“同流合污”,让人不免有几分不屑。但他终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身的清白,在剧中观众不得不钦佩他的那份坚忍。这个角色代表了一般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格。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是一个有高尚和纯洁灵魂的人。剧本利用反讽手法将他置于了最肮脏的象征之所— —肖申克监狱,更加衬托出了主人公的纯净人格。

至于瑞德这个角色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他虽深受体制困扰,也能接受现实并自得其乐,但却少了追求自由的激情。这个角色更是我们普通人的真实写照。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完美的人格,这无疑拉近了观众和电影的距离。在电影中,作者让瑞德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故事同时让他出任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近距离的观察着,这双重的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电影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同时也会引导观众与其思想交流的热情。

影片最开始,他这样评论安迪:“I could see why some of the boys took him for snobby.He had aquietway abouthim,awalk and a talk that just wasn't normal around here.He strolled.like a man in a park without a care orworry.Like he had on an invisible coat thatwou ld shield him from this place.(resumes playing catch)Yes,I think itwould be fair to say I liked Andy from the start.”[1]“他总是闷声不响,他的所作所为在这里是这样的不寻常,他走在这里就好像是在公园里散步,无忧无虑,心无纤尘,就好像是穿着隐形衣,保护着他远离这里的一切,是的,我想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他。”这一评价看似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近距离的观察结果,但实则是在暗示我们安迪并非 “凡人”,必有 “过人之处”。

当安迪越狱后,他说:“some birds aren'tmeant tobe caged,that's all.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1]“有些鸟是注定不能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光辉了”。瑞德对安迪这样的评论,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安迪的人格魅力,观众会感同身受,钦佩安迪的智慧与坚韧。

关于年迈的布鲁克斯BROOKS:正如台词所言:“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ing.”[1]“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他就是这种体制化的牺牲品。监狱生活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对监狱已经形成一种依赖。他对未来的生活不抱希望,也不向往自由,只能在监狱里一天天变老。对生活逐渐麻木最终形成对监狱外的世界的无知。所以出狱之后,面对飞速发展、变化万千的世界,他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最终只能以一根绳索了却残生。作者安排这个角色,是为控诉提供重要罪证。这也与主人公瑞迪顽强坚韧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观众放弃自由和希望就是这个结局。

除了肖申克监狱的所有犯人,作者还安排了监狱管理方的两个重要角色典狱长和狱警长。他们是腐败的司法制度和黑暗的监狱管理体制衍生出的酷吏和代言人。典狱长,一个表面不离《圣经》的人,他让每一个入狱的人都领一本 《圣经》,并要求大家不可渎神,不可滥呼主上之名,其实是为了掩盖自身所做的违背《圣经》教义的事。从他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在监狱这样的环境中,在典狱长的所作所为中,他对《圣经》的所谓看重,形成了巨大的反讽效果。凶狠残暴的狱警长,在典狱长和利益面前,又变得卑躬屈膝。最后他们一个自杀,一个被捕,与大众所期望的“坏人终将受到惩罚”相呼应。

三、画外音和对白揭示了影片的主旋律,极富人生哲理

一位著名影评人曾经说过:“有好台词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好电影,但一部好电影必有精彩的台词贯穿其中。”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视与戏剧中是不可缺少的。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可称为台词。台词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台词有多种作用,概括地讲有五种:1.揭示人物性格和表达思想感情。2.交代人物的关系和背景。3.承上启下进行剧情连接。4.叙述说明,揭示内容。5.推动剧情演进。

画外音 (voiceover),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旁白一般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是影片创作者(或借助故事叙述者)以客观角度对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后者是影片中某一人物(一般为影片主角)的自述,以主观角度追溯往事、叙述所忆所思或所见所闻。故事情节每进入一个阶段,基本上是以瑞德的旁白导入的。这些旁白和片中人物的对白不但精彩绝伦,撼人心魄,耐人寻味,而且揭示了影片的主旋律,极富人生哲理。这也是该片历经数年而仍然能够吸引大量影迷的重要因素。

当安迪在监狱里播放莫扎特的时候,瑞德的画外音:“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were singing about.Truth is,I don'twant to know.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I'd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it can't express in words,and it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I tell you;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eat place dares to dream.It was as if some beautiful bird had flapped intoour drab little cage andmade thesewalls dissolve away,and for the briefest ofmoments,every last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1](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腾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在这段画外音中,“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great place dares to dream[1](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这句台词实际上是指安迪为这些长期生活在 “黑暗”中的狱友们带来了自由理想的些许曙光。“some beautiful bird(一些美丽的鸟儿)” 就是指 “强者” “圣者” 安迪。“every last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观众们也感受到了本片的主题思想:自由。[2]

因播放莫扎特,安迪被罚独囚两周,回来后和狱友交谈:

RED:Forget?

(瑞德:忘记什么?)

ANDY:That there are thingsin thisworld not carved outofgray stone.That there's a small place inside of us they can never lock away,and thatp lace is called hope.[1]

(安迪: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完全管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RED: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Drive aman insane.It's got no place here.Bettergetused to the idea.[1]

(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在这段对白中,安迪和瑞德都提到了 “希望”。但是,他们两人对希望的看法完全相悖。瑞德认为的希望是危险的无用的,一次又一次假释申请被驳回后,瑞德的希望几乎成了绝望。安迪的希望是石墙关不住的,也是其他人不能约束的。安迪坚信:“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1](记住,瑞德,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也正是坚持这样的信念,安迪最终越狱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瑞德决定要去找安迪时,整个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他的画外音:“Ihope I can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Ihope to seemy friend and shakehishand.Ihope the Pacific is asblueasithasbeen inmy dreams….Ihope.”[1](我希望我可以成功穿越边境。我希望可以见到我的老朋友并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与我梦想中的一样湛蓝。[2]……我希望……)安迪通过实际行动让瑞德最终认可了希望是最美好的东西,成功地揭示了本片的另一主题思想:希望。[2]

实际上,整部影片中hope一共出现了11次,free出现了15次,freedom出现了2次。也即是 “希望” 出现了11次,“自由”出现了17次。本片的主旋律就是 “自由”和 “希望”。台词能如此多次的与主旋律吻合,这在其他影片中是非常罕见的。

其他台词,例如:“Iguess it comes down toa simp le choice,really.Get busy living or getbusy dying.”[1](我认为人生可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忙于死亡。)寥寥数语,却道破了人生真谛。“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A strong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man can save another.”[1](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句台词巧妙地把 “希望”与“自由”糅合在了一起,可是说是神来之笔。在危机重重、戒备森严、杀机四伏的肖申克监狱,安迪不但成功地保全了自己,救赎了自己,还通过自己的努力,革除了监狱的一些陋习,改善了狱友的学习生活条件,让狱友感受到自由之思想,希望之光芒。可以说他不但是自救的 “强者”,也是渡人的 “圣人”。

最后,这部影片的成功也离不开其积极进取的主题思想。影片一开始的安迪是自由的,后因入狱失去了自由,在监狱里怀着希望争取自由,成功越狱重获自由。一方面实现了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多重意义的“救赎”。另一方面则使这部电影升华成一部励志大片,是一部足以温暖每个人的“心灵鸡汤”。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电影更适合在家中独自一人欣赏、思考。试想,在静谧空间中独自感受那份充满激情的力量,在光影交错中品尝那份包含情感的滋味,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会俘虏如此多影迷的心。

[1]http: www.angelfire.com movies moviefreak shawshank.htm l.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狱警
劫持狱警只为换比萨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狱警的好意
狱警的好意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