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境界的伦理诉求研究——从孔茨和周三多对 “管理”内涵的理解说起

2013-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内化境界伦理

苏 畅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一、引言

“管理学家努力追求的东西,既是一种`人性',又是一种`道德哲学',一种`精神科学',又是一种 `严谨的科学'”[1](P1)。当代美国的著名学者、社会科学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著述的《经济理论的危机》一书中曾这样来定义管理学和管理学家所要追寻的东西,人性、道德哲学、精神科学和严谨的科学。在这里,贝尔继承并发展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内核,那就是伦理是现代管理应所追求的境界,而这种管理境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伦理诉求的重视程度和把握水平。现代的管理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需要例如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制度体系的活动框架,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一切润滑运转的核心驱动力就是伦理道德参与其中,所带来的尺度衡量与内化约束、外化保障。

二、管理的内涵——孔茨和周三多之定义

简要概述完对管理境界和伦理诉求二者关系的探究,下面首先回归到论述的原点,那就是先要弄清楚何为“管理”,以及管理的所传达给我们的内涵是什么。对于 “管理”,近百年来众多学者都在试图给它进行释义,但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这里就先以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周三多教授这两位学者对“管理”所下的定义说起。

(一)孔茨之 “管理”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2](P2)。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在1993年 《管理学》第十版中对 “管理”作如上定义。在他们看来,管理是管理者行驶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孔茨管理定义的闪光点在于 “首次提出了包含了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它满足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伦理学对管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体现了管理对人的起码的尊重和关怀”[3](P10)。也就是说从深层次解读层面,我所接收到孔茨传达出来的管理内涵的几个关键词就是:管理者、既定的共目标性和最核心的 “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二)周三多之 “管理”

不同于孔茨所强调的管理内涵,周三多综合了孔茨及其他前人的研究,在吸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下定义:

“管理是管理学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3](P11)。周三多认为,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但管理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同时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在我看来,这里突出了一点:对组织的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实现。同时,管理应当是有效的,即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最后,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他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这种协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如人、财、物、信息、技术、专利、社会关系、品牌、声誉等)之间的协调,使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而协调就是在管理学范畴内具体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

(三)“管理”内涵之我见

比较孔茨和周三多的定义,不难发现,二者对管理所下的定义既有共同的范畴基点,又有侧重强调的不同之处。求同而存异,我个人更倾向于两种释义的闪光之处,简单来说,我更看重“管理”之内核部分,我将其归纳为:人的主体能动性、管理环境的建设与维序,以及运转各组织部门的协调之术。而这三点无疑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对管理境界的提升。首先,管理从关系上来说,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提升管理之境界,就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管理各层面之中的运用,我把其称为 “管理境界之内化”。其次,相对于管理所要求做到的内化标准,那么就必须存在一个外在的管理环境去维序与保障,这就包括了组织文化建设、制度规章约束等 “管理境界之外化”。而在“内化”与 “外化”共同向既定目标行进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存在是一定的,但正因如此就需要我们去调节。而这时,就必须把握 “协调之度”,使各种矛盾问题、利益关系通过其作用下的协调运转,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管理境界。无论是我所说的 “内化”还是 “外化”、“协调之度”,这些都属于伦理层面的概念,所以管理的问题要诉诸于实际,就必然要涉及到对相应问题伦理诉求的探寻与解决。下面我就从管理境界中存在的何种伦理问题,以及如何针对相应的伦理诉求作出解决,从而达到提升管理境界这一终极目标展开具体的阐述。

三、管理境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一)人在管理中伦理角色的失衡

人是管理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绝对元素,没有人,就形成不了组织系统,就无法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任何管理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的。管理的主体地位由人来占据、主导,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之中而进行的,自然而然,管理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价值冲突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就伴随着活动过程而相应产生了。可以说,管理因 “人”而存在,管理因 “人”而谓之为“管理”。同时,管理中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伦理角色定位,往往在具体情境中迷失了自己的位置,抛开了道德的约束,将伦理置之不理。以企业管理中人的伦理角色为例,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看成一个小范围内的道德环境,工作在其中的人员无不充当着自己的伦理角色,即要在组织中充当符合其道德期望和伦理规范的人格形象。但是现阶段社会中的一些企业中的个体,上至企业法人,下至财会人员,却屡屡曝出一些违反道德法律的失范行为,往往是在“利与义”的权衡下,失衡了自己应有的伦理角色,反而扮演了不光彩、不道德的形象,而这种管理中个人的伦理失范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在社会大众心中原有的形象地位,会让舆论大众对该企业的管理产生极大的质疑,把某些人的不道德等同于整个企业的不道德,大大降低了公众对其的可信度,同时,还会必将造成下一步管理的难度,使管理境界由提升直接跌入谷底。

(二)管理组织中的伦理诉求

作为管理运行机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和阶段,组织在管理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要达到提升管理境界这一目标必经的一个管理与伦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管理绩效能否得到提高,都取决于管理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设计是否清晰有序,组织的劳动分工、权职划分、管理跨度、人员配备、部门区分等是否适当。组织活动也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组合、分析的过程,也具有深刻的伦理蕴含”[4](P129)。从唐凯麟和龚天平所著的《管理伦理学纲要》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组织活动的调节与伦理关系之间的重要性,管理组织中的伦理诉求是管理中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反映。这里提出关注到的两个问题:一、现代管理中组织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底线;二、管理组织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歧视现象。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整体氛围下,发展中的许多组织机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只注重竞争的强势出击,只重“管理之果”,而忽略了管理的合理性手段,这种管理的方法我认为根本就称不上“管理境界”,因为他们无视了管理也是要以伦理的底线为界限的,通过不正当竞争或者钻管理制度漏洞的组织活动就是一种损害其他社会共同体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是没有考虑社会责任的短浅表现。另一个问题就是组织制度中的不公平歧视行为。在管理活动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区别对待某个人或某部分群体。特别是在一些管理机构对人员的录用上,存在着双重标准,用错误的制度政策或规章来屏蔽掉他们所歧视的个人或群体,这就造成了管理环境形成层面上的狭隘与局限,也是阻碍管理境界提升、亟待解决的一个伦理问题。

四、管理境界的提升——基于伦理诉求之解决

堵住管理境界提升的伦理问题找到了,那么就要接着打通这条路并使其行进地更通畅。关于这点,我把管理境界的提升,用伦理学的方法划分为 “内化”、“外化”、和 “协调之度”这三个方面,力求用内化约束、外化保障和尺度衡量把握的方式去寻求一条更好的管理境界之路。

(一)管理境界之内化——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面对人在管理境界中伦理角色失衡的问题,我们就要从本质上入手,即从“人”这一主体来内化,就是要以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伦理规范来约束管理中个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律是伦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自律概念。康德指出:“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5](P51)。这就是著名的 “意志自律”原则。康德指出,自律的实质就是道德主体自主地为意志“立法” ——设定道德法则,而这种自主的设定排除了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康德将外在因素对道德主体意志的影响称为 “他律”[6]。因此无论是“自律”还是 “他律”,都是一种人的主体在伦理规范中所要追寻的“律”的约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约束力。而这正是管理境界内化所必需的。

在管理中,不仅要把人看作目的,还要把人看作手段,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更准确地在管理语境中解读开来,我觉得就是既要重管理中人所为的“果”,又更要重视管理中人所为之内化过程。即,管理主体要兼具管理中所要遵循的道德良心的自律和具备管理责任的伦理规范他律。从具体上来说,首先,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处于管理中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对自己长期从事的管理活动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是非评价能力,其次是要在管理活动之前,审视自己所要作出的管理决策是否处于伦理道德可行的范围之内,如果所实施的管理行为和伦理要求有所偏离甚至出现严重分离的情况,那么就必须从行为合理性和利益期待值这二者的关系中找到自己应该坚持的道德底线,从而把握住真正可行的管理路径。但是,在实际管理环境中,肯定还是会出现一些已经发生的违背伦理规范的不道德行为,这时,就更需要及时的对管理主体自身进行警醒、自我反思、自我道德谴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没有经过道德审视的管理主体,就不会存在进一步自我管理境界的形成,只有经历过伦理原则约束和规范的内化管理,才能成就一个管理人员应有的管理伦理层次与高度,才能在下一个问题发生时作出正确而合理的反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管理内化的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自我修养和深厚积淀而成的。当然,仅仅靠自律肯定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即让他律和自律相互的交融结合,让管理责任意识和道德良心形成高度的统一。任何一个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既要找准自己的伦理角色,又要找到其他管理客体、相对利益体、社会大众这一庞大的管理关系网络中他人的伦理角色和他人对自己所要兼具的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要善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管理活动中问题的批评与建议,要懂得倾听社会大众舆论的声音,这些无疑都是十分有效的他律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接受过外部反馈的管理,还算不上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达成不到一定管理境界。因此,管理境界要真正做到内化,自律与他律缺一不可。

(二)管理境界之外化——组织文化的伦理价值观与组织制度中的公正保障

针对前面所谈到的管理组织中存在的伦理诉求:现代管理中组织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底线,和管理组织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歧视现象这两个关注的问题,还是要从 “管理境界之外化”去解决,即要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伦理价值观,要做到组织制度的公正保障。

现代管理中,一个组织的基本观念和信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组织管理境界的精神面貌,是其价值观的彰显。而在价值观中的,组织文化的伦理观则是核心之重,是一种管理理念在管理共同体中的价值共享。正因如此,才更应该端正一个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目标,面对一些冲破“义利”底线的不道德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做到让二者并重,必要时以“义”为先。管理是个大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任何短浅的以“利”为先,损害其他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都是无法行进长远的。所以义利并重,适时以义为先是管理境界提升的一个阶梯基石,必垒之。

再一个问题,就是要促进管理制度中公正目标的实现。当面对种种客观存在的不公平歧视待遇时,就要敢于打破这一坚冰,重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罗尔斯曾在 《正义论》中系统地评述过“正义”与 “制度”二者的关系,认为: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由这点我们引述到管理层面,公正这一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制度安排和管理到位。落实到实处,就是要做到合理的分工,进行适度的权职分配以及采用公平的用人机制。首先合理有效的分工有利于激发管理中各部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更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其次,适度的权职分配是避免管理中独权的一种有力手段,可以把现阶段出现的管理中独断专行,责任与权利失衡,官僚腐败的问题程度降到最低,使 “人尽其职,人尽其责”,从而建立一个公平的用人机制,要真正从管理角度的长远性考虑,把用错误的制度政策或规章来屏蔽掉所歧视的个人或群体的双重标准的幌子揭掉,冲破管理视野的狭隘与局限。

(三)协调之度——管理境遇下的伦理之道

之所以要把最后这一方法定义为“协调之度”,是因为这是要基于前面所论述的 “管理境界之内化”与 “外化”来谈的。在内化与外化之中,还要寻求一种 “度”:让理论结合实践更可行的伦理道德尺度把握。这种协调之度有时可以是有形的,有时又是以无形的状态内蕴于管理境界之中的。正如一开始所提到的孔茨和周三多对“管理”内涵的理解,虽有所不同,但在“协调”这一问题上,二者都给予了管理最根本的环节就在于协调的肯定。管理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协调和处理关系的活动,而同时协调又是伦理之道的目的所在,所以在“协调”这一基点上,管理与伦理都是在追寻一种协调关系的方式,只要把握“协调之度”,就可以让伦理与管理在管理境界之下达到同构。无论是前面所论述的诸如重建组织制度公正度这种有形的制度性的协调把握,还是要求内化自身的这种无形性的主体调节机制,无不都是在管理境遇下找到伦理尺度宽度与深度的探寻性研究,就如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要在左与右的两个极端找到一个适合的度的位置,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管理和伦理就恰似这个左与右的天平,只有更好地在日后的管理活动中更深层次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尺度,适时适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准问题“协调之度”的定位,才能使管理境界逐步提升,从而真正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当然,这种“协调之度”是以上我所述之中提出的最为难攻克的管理伦理之难点,因此,这也是我们日后在伦理结合管理二者同构付诸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

[1]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郝国华等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凯麟,龚天平.管理伦理学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德]康 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吕耀怀.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J].道德与文明,2010,(4):16.

猜你喜欢
内化境界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品“境界”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慎独的境界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