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特色溯源考

2013-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民俗

肖 淮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蚌埠233000)

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的宝库无比丰富,从民俗艺术静态展示形态来说,有农民画、剪纸、泥塑、面塑、纸塑、石刻、糖人、麦秆画、纸扎、布艺、面具、铁艺、把玩、秫杆编织、核桃雕花、木雕、砖雕、石雕、风筝、皮影、木版年画、刺绣染织等等品种繁多的民俗艺术形式。例如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影灯”的河南皮影戏;淮阳的“泥泥狗”;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和烙画;濮阳麦秆画;有“高密三绝”之称的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姜庄的剪纸;潍坊的风筝、徐州的“狮子头”;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凤阳花鼓灯;灵壁钟馗画、天长判官画、凤阳凤画;界首的陶艺;盐城的虎头鞋;徐州的剪纸;大丰“麦秆画”;金湖县的面塑等等。淮河两岸的劳动者创造的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具有寄意托情的作用,在拜神祭祖、人生礼仪、节令习俗、文艺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淮河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媒介和物化载体。

淮河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南北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差异很大,淮河以北地区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较明显的呈现出北方黄河流域民俗图形的气质:洗炼朴实、粗犷豪迈。淮河以南受长江文化熏陶,虽然也保留有地方之特色,但以北向南逐渐演化的态势已显而易见。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的形制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注重整体造型,夸张局部特征。2.南北兼容的风格特征。3.运用多种构成形式,追求“满而全”。淮河流域民俗图形兼融南北之长,具有质朴之中蕴秀美,厚重之中含洒脱,粗犷之中藏细微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审美个性以及委婉细腻兼备喜庆热烈的情感基调,不仅呈现了淮河沿岸人民大众独特的审美个性和文化传统,而且较完整地保留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民情,彰显淮河民俗文化的魅力。

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淮河流域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在“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概念”、“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淮河流域的考古”和“淮河水利工程”等问题进行讨论,对于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政府的积极介入、“非遗”工程的实施以及淮河文化研究及讨论的展开,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是对于“淮河流域民俗艺术”进行的多是个案研究,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如以“淮河流域、民俗艺术”为关键词在知网资源总库进行跨库检索,所得到的文献资料数量几乎为零。但是能够检索到关于淮河流域各个省市地区的民俗艺术的文章,其中篇幅最多的是关于河南、山东地区的民俗艺术研究,从宏观层面上对淮河流域民俗艺术展开探讨,目前的研究现状还不十分理想。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特色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着重以“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原始信仰以及神话传说”四个方面探求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特色形成的条件和根源,有关淮河文化艺术特色已另文讨论。

一、淮河自然地理条件

众所周知,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太白顶,自西向东流,主要流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约1 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其中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淮河是全国的第三大河流,又是我国水系最发达的河流之一,流域内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湖泊洼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淮河流域发达的水网提供了航运交通的便利,从而为手工业的兴盛和经济的发达提供了有力地理条件。

人类的活动和意识形态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环境的变迁对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至文化习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淮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物产丰富,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唐代以前,这里是全国重要水陆交通要道和繁华的经济区,享有“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同时,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气候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如果说峭立绵延的秦岭将南北方文化“分隔”成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文景观,淮河对于南北方文化则是“分”而不“隔”。由于淮河西部深入中原腹地,东段流经广袤平原地区,发达的水网交通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不断吸收对方的文化,因此“明显存在着一条以淮河为纽带的地方文化走廊”[1]。

淮河连接南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河民俗风情在自身文化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合与引进,为具体的艺术形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了含蓄细腻兼备喜庆热烈的情感基调。经济的发达、文化的交流和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民间工艺品的丰富,形成了淮河流域民俗图形造型上大胆取舍、色彩上夸张提炼的地方工艺特色。例如河南灵宝道情皮影制作精美、形态生动、造型丰富,宛如光影间跳动的精灵。

二、淮河流域历史人文积淀

淮河,这条神奇古老的河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悲壮的历史厚积与长江、黄河齐名,《尔雅·释水》:“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考古发现,距今约9000-7000年前,淮河流域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造型独具特色,还有类似于原始文字形态的刻画符号。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在河南登封建立,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的里程碑。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和2900年前的西周钟鼎文,都考证出了“淮”字的字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优美诗句。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关于规划治理淮河的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陆续出现了繁华的商业都市,这些大都会的出现显示了豫皖鲁苏地区经济昌荣、文化繁盛的历史面貌。春秋中后期,淮夷徐夷与楚国发生碰撞,一个方面促进了淮河古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另外一方面“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东夷、淮夷、徐夷等被融合而成为华夏文化圈内不可分割的民族组成部分[2]。秦汉时期,楚汉决战于垓下(安徽固镇),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时至南宋,宋金划淮为界,杰出诗人杨万里的“两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难为”诗句,便是以淮河为界国家南北分离的真实写照。元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兴起于赤贫,建立了一代伟业。在时光的长河里,一部数千年的淮河兴衰史构成了中华民族一曲曲的历史浩歌。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历史上就是南去北来、各部族迁移来往的地域,并且与接壤的地域显示出文化交融。“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3]。特定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空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大批的杰出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诞生在淮河流域: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管仲、项羽、刘邦、韩信、刘知几、枚乘、边寿民、曹操、华佗、诸葛亮、朱元璋、吴承恩、施耐庵、孔尚任、周恩来……可谓群星璀璨,彪炳千秋。

民俗艺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地域文化是民俗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民俗艺术彰显了地域文化的视觉内涵,二者相辅相成。淮河流域民俗艺术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淮河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淮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构成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其拙中寓巧、纯朴天然的创作手法;驱邪求吉、趋功重利、尚生重子的心理取向;道家的安贫乐道和儒家的贵和尚中之风,形成了具有自由随意的造型方式、形象生动的表达模式、圆满对称的构图形式,以及鲜艳热烈的色彩追求,具备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原始信仰的影响

法国史学家丹纳指出“任何艺术形式的本质了解,都是基于对其起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其所处时代和风俗状况的了解”[4](P10)。

目前对淮河流域的考古研究和成果表明,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一支具有自身发展体系的原始文化。在出土的器物上还有截刺、划刻的原始符号。“可以根据符号的类型分为象形符号、会意符号和指示符号;根据符号的形式分为单体符号、复合符号和组合符号;根据符号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几何类、自然类等”[5]。当我们的远古先民,站立在淮河两岸,他们蒙昧质朴的心灵对这个光怪离奇的大千世界尚未可知时,这些谲秘神奇的视觉符号寄托了先民门希翼温饱安乐的本能和渴望生命存继的信念。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说:“我们需要认识当前世界的文化现状;同时也必须知道、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祖宗的生活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而民间传统的文艺,正是这种文化史资料的一个构成部分”[6](P12)。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当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正是对原始文化的一种积淀和存储。原始艺术的产生不是源于审美,而是出于原始信仰。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还不能理解自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繁衍,对自然界充满幻想和憧憬。他们为了表达各种各样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观念,大量与生殖、神灵、祭祀有关的意念通过视觉形象符号表现出来。原始文化的某些信息通过民间传统传承下来,而图形与色彩作为民俗文化的直观的形象载体,必然最直接地受到原始美术的影响,其创作动机、美学结构、主题内涵和艺术形态等方面,仍然保持着与原始艺术在模式上的一脉相承关系。例如地处江淮之间的安徽贵池地区,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傩戏就是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祭祀和狩猎战争的遗响,傩戏除了固定的仪式流程,还有特定的面具系统,是人神交流的实物符号,它的造型朴实,浓墨重彩,个性张扬[7]。时至今日,傩戏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民间艺术财富。原始信仰所形成的视觉符号虽然还不完全是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民俗图案,但在客观上奠定了民俗图案与色彩发展的基础。

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影响

淮河流域,自古就有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相传,淮河之名的由来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取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 合并,创造了“淮”字。淮河发源地桐柏山,相传是盘古开天劈地之处,“万顷白云蒸绿壁,一声黄鹤唳青霄”描述的就是太白顶的美景。在河南淮阳,相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发明创造了八卦,教民结网渔猎,郭沫若把伏羲氏尊为淮河流域民族的祖先;其妻女娲炼石补天,黄土造人,成为千古佳话。最为著名的就是鲧和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更是童叟皆知流传于华夏大地,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道德意蕴,在代代相传中启迪着后人。其他还有秦始皇捞鼎、天仙配、陷巢州、二郎神挑山追日等等。被誉为“江北三绝”的灵壁钟馗画、天长判官画、凤阳凤画,其绘画题材都出自民间神话传说。河南淮阳的“泥泥狗”黑底彩绘、古朴稚拙并具乡野气息造型,据说就是人们纪念人祖伏羲氏的一种“圣物”。

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淮河的喜爱和重视,更是淮河流域民间信仰对应的各类民俗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特色是在集体意识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原发性、观念性的民俗艺术符号。特殊的地理位置、博大的文化空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诸多缘由构成的一个合力系统,为成就该流域民俗艺术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外在客观条件;而人类的审美情感和集体意识则是其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

[1]高时阔.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 [J].淮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葛志毅.东夷考论 [J].古代文明,2012,(1).

[3]陈琳,陈丽丽.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J].江苏地方志,2007,(1).

[4][法]H·丹纳.艺术哲学 [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J].东南文化,2012,(3).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1998.

[7]钟玉如,刘景慧.试析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J].怀化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民俗
冬季民俗节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