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翻译研究

2013-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式语场语域

王 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引言

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代表作之一,全书在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完成。小说通过描述姚、曾、牛三个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展现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历史变革。这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度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1](P796)。这部巨著曾被誉为“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2],不仅在世界文坛享有较高的盛誉,而且还具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价值。此书曾先后多次被翻译成法、德、日、中等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极大赞誉。在中国,先后有白林、郑陀、应元杰、郁达夫、张振玉和郁飞等将部分或全部文字译成中文;但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只有张振玉和郁飞的全译本仅存于世。从语域的视角研究这两种不同的全译本不仅可以领略到原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研究译本间的语域差异来揭示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手段,并为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提供新的借鉴。

一、语域概述

语域的发展与“情境”学说密不可分。Malinowski将“情境”学说引入翻译,充分将语言的传递与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Firth发展了“情境”学说,他指出“情境”不仅包括语言的使用环境,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经济、宗教、社会等特征,而语言只有在这种广义的情境中才具有意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M.A.K.Halliday进一步丰富了“情境”学说,他指出:“语言处于使用的过程中,并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任何与之相关的活动都与情境密不可分”[3](P32)。之后,Halliday运用语域的概念将“情境”进一步全面化、精细化,指出语域就是情境的具体体现。

那么,究竟何为语域?所谓语域(register),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它随着具体情境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人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话语与其在工作环境中使用的话语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工作中,他 (她)对上级使用的话语与对同事、下属使用的话语也会不尽相同等。具体而言,语域由其三个变体组成,语场 (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 (mode of discourse)。语场是语言的具体使用环境,包括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正在谈论什么话题等。由于语场涉及某个具体话题,讲话者必然会使用该话题或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因此,语场通常会在词汇层和句法层有所体现。例如,在庭审现场,律师必然会运用语言正式程度较高的法律专业术语和词汇向法官作出陈述或为当事人进行辩护;在厨艺展示现场,厨师必然会运用特定句式来说明烹饪的先后顺序等。语旨反映的是人际间的相互关系及话语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地位,它是个人身份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交际方式,而这种交际方式主要体现在不同词汇和句式的使用上。例如,经理向董事长打招呼时会使用“您好”,但向自己的同级或下属打招呼时会使用“你好”;尽管交际目的相同,但不同词汇的使用却体现出话语发出者与接受者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话语发出者对接受者尊重程度的不同等。语式是指话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这包括话语是通过口头方式还是与书面方式进行传递、是即兴的还是非即兴的等;通常情况下,语式的使用依赖于语场的确定。例如,军队可以通过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对士兵给予嘉奖,具体的嘉奖方式由语场,即语言的具体使用环境所决定。此外,语式还包括修辞方式,Halliday指出,语式可以是说明式,告知式,说教式、说服式、辩论式中的一种或几种[3](P223);而大多数情况下,上述文体方式是通过语篇实现的,因此,从修辞方式角度来讲,语式主要体现在语篇层面上。总之,语场、语旨、语式这三个语域变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者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交际意义发生变化。

二、语域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涉及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则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意义(ideational meaning)、人际意义 (interpersonal meaning)和语篇意义(textual meaning),同时发挥着巨大作用。概念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使用环境中所表达的具体的语言内容;人际意义传达出讲话者的态度、话语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社会地位;语篇意义表现出语言的组织方式等。因此,纵览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并结合语域的三个变体,不难发现,语域的三个变体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一一对应,即语场对应语言系统中的概念意义,语旨对应语言系统中的人际意义,语式对应语言系统中的语篇意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对应关系为从语域的视角研究翻译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框架。

对等论(equivalence)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翻译研究的发展史,众多学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曾不停地探求翻译中的对等——“篇章对等”、“功能对等”、“语义对等”、“风格对等”、“文化对等”、“美学对等”等都曾被学者们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鉴于上文提及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本文将从翻译过程中实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转换着手,从语域的视角探讨翻译中的“对等”,即译者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从而寻求译文与原文的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

三、Moment in Peking两译本的语域对等研究

前文提及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Moment in Peking只有张振玉(张译)和郁飞(郁译)的全译本仅存于世,因此本文将选取这两本全译本的部分片段进行语域对等研究。

(一)语场对等 (Equivalence of Field)

语场反映出语言的概念意义,它涉及语言的具体使用环境,包括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正在谈论什么话题等。据此,下文将展开译文与原文语场对等的分析讨论。

原文一:It was about half-past one when the party alighted,hungry.[4](P20)

19世纪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义和团在北京城行凶作恶,人人战栗,于是姚家决定举家南迁,逃避战乱。赶路途中,姚家一行人决定休息片刻,吃个便饭。故事的时代、地理背景和“吃便饭”构成了原文的语场。在两个译本中,“for a meal”分别被译为“去打尖”和“去吃饭”,二者均达意。但“打尖”一词在京津一带特指行路途中吃便饭,符合北京方言,更能反映出原文故事的地理特征;而郁译本中的“去吃饭”仅仅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因此,张译本较恰当的再现了原文的语场特征。

张译:孩子喊叫道:“多谢,多谢,上帝保佑您这大善人!”[5](P29)

郁译:“多谢你,菩萨保佑你!” 这孩子喊道。[1](P40)

姚家在南下杭州的途中曾遭遇混乱,少年木兰与姚家人马失散,后被一名女义和团拐骗。几经辗转,木兰得知有人为她赎身而感到激动不已。木兰机灵地对义和团妇人表示感谢并为其祈祷,以求更早地释放,这便是原文的语场。原文中的“Buddha”一词在张译本中被译为“上帝”,在郁译本中被译为“菩萨”。就宗教信仰而言,西方人信奉“上帝”,属基督教范畴;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信奉佛教,“菩萨”一词正是佛教用语。因此,在转换原文的宗教信仰这一信息时,郁译本成功地实现了语场对等。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群众游行示威运动,而这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被称为“五卅运动”,阿满和阿(萱)作为学生参加了此次运动。历史背景和阿满、阿(萱)的参与运动共同组成了原文的语场信息。人物活动信息在两译本中都得到了较确切的转换,但原文的历史信息在转换时却不尽相同。张译本中的“五月十三那天的示威游行”不仅未能正确地反映历史事件,译者还出现时间翻译的错误;而郁译本中的“五卅运动”正确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从而成功转换了原文的语场信息。

(二)语旨对等(Equivalence of Tenor)

语旨反映的是人际间的相互关系及话语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地位,它是个人身份的一种体现。下面将从译文与原文的语旨对等方面就两译本进行分析讨论。

罗大是姚家的管家,在姚家准备逃避战乱之时雇来一些骡子车以便举家南迁。这是罗大与其中一位骡夫间的对话,骡夫误以为眼前的这位女子是姚老爷的姨太太,罗大立刻进行了反驳和纠正。尽管罗大是姚家的管家,但仍然属于仆人,身份地位低下,对主人毕恭毕敬,这体现在对主人的称呼上,这些就是原文的语旨。在原文转换的过程中,张振玉将“that young woman” 译为“这位姑娘”,郁飞将其译为“这位少奶奶”。从称谓方式来看,“这位姑娘” 属于中性用词,无法准确表达出讲话者与“that young woman”的人际关系;而“这位少奶奶”却将原文的主仆关系传达得十分到位,体现出罗大作为仆人的身份及其低微的社会地位。因此,郁译本成功实现了翻译过程中言语交际社会意义的转换。

语旨除了可以由称谓方式传达出来之外,还可以由语气的强弱传达出来,例如:

原文五:The woman looked at the child and then at the bowl of good congee,and she took it in and gave it to Dimfragrance herself.“Mulan heard her shouting.[4](P33)

张译:婆子看了看木兰,又看了看那碗香甜的粥,于是自己端去给暗香。木兰听见她说:“!”[5](P29)

郁译:那女子看看木兰,又看看这碗甜粥,自己端进去给暗香。“木兰听到她的呵斥声。[1](P41)

义和团妇女迷信在交还人质前给其吃饱饭会带给自己吉祥好运,但木兰并未感到饥饿,便想将甜粥送给另一位被拐骗的小女孩暗香吃。“Your luck!”语气强烈,表现出妇女对暗香的鄙视与不屑,也反映出她在话语交际中扮演着一个恶人的角色,这便是原文的语旨。译文中,“你好福气!”语气、语势较弱,似乎带有一份赞美之意,与恶人使用的语言不符;而“算你走运!”语气、语势较强,恰当地展现出讲话者鄙夷的态度和凶恶的神态。由此看来,郁译本运用强势的语气恰如其分地转换了原文的语旨,使原文中“恶人”的角色得到成功再现。

原文六:Mochow went out to meet them,and asked,

为保自己的丈夫孔立夫不被警察抓走,姚莫愁与警察进行理论。莫愁聪明伶俐,处事冷静,言行举止优雅得体,反映出她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高贵的身份地位,原文的语旨便是如此。原文“What do you want?”被分别译为“你们要干什么?”和“有何贵干?”前者运用句式松散的白话体,后者运用结构紧凑的文言体,语言的正式程度明显后者高于前者;而语言的正式程度越高,越能反映出讲话者良好的受教育程度和高贵的身份地位等特征。因此,郁译本比张译本更胜一筹,传达出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语旨对等。

(三)语式对等 (Equivalence of Mode)

语式是指话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还包括修辞方式,通常是通过语篇来实现的。下文将从语篇层对译文与原文展开语式对等的分析讨论。

原文七:Lifu bends his head (greeting).Brother,you are sailing with the long wind over the ten thousand miles of waves.How happy you are!How envious I am!…[4](P204)

张译:

立夫顿首:

吾兄乘长风破万里浪。快何如之!令人羡煞!……[5](P180)郁译:

立夫顿首。吾兄乘长风破万里浪,福何如哉,良可羡慕!……[1](P231)

姚父请立夫给任性骄纵的姚体仁写信,劝说其改过向上。于是,木兰、莫愁、立夫三人约定一同给体仁写信,上述原文便是立夫书信的一部分。分析原文的语式特征可以看出原文话语交际的渠道是书面语,文体为正式的书信体。为表示对体仁的尊敬,两译文均用“立夫顿首”一词,该词常用在书信中有叩拜行礼之意,行文正式且书面化,与原文话语的交际渠道相一致。但随后张、郁二人分别运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和行文格式。张译本中运用冒号并另起一段行文,说明译者将“立夫顿首”误以为开头的称谓语,产生理解偏差;而郁译本中运用句号并同行行文,从语篇上保持与原文格式一致,恰当地实现了语式的转换。

原文八:The ceilings,the woodwork,the beddings,the curio cabinets,the scrolls,the low hardwood tables…[4](P111)

张译:天花板,屋子木造部分,窗子帷帐,床罩被褥,古玩陈设架子,字画条幅,矮脚硬木桌子,…[5](P98)

郁译:房间顶板,木物架构,窗帘床慢,床第铺设,古玩橱窗,字画条幅,硬木炕桌,…[1](P129)

曼妮来到姚府,发现姚府的房屋结构堂皇壮丽,布局摆设精巧细致,着实令人吃惊。从语篇上看,原文用了一系列描述性的书面语对房屋结构及其内饰进行例举,结构紧凑,属于排比修辞手法,这是原文的语式信息。虽然译者都运用了并列结构来转换原文信息,但张译本仅仅传递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其用词长短不一,使译文的书面化特征与排比特征大打折扣;而郁译本不仅字面意义准确,而且全部使用四字格的并列结构,其用词工整,朗朗上口。可以说,郁译本将原文的书面化程度与排比修辞传达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语式对等。

原文九:

A big dark dog met a bad black duck.

Now did the big dark dog bark at the bad black duck?

Or did the bad black duck peck at the big,dark dog?[4](P210)

张译:

山前有个崔粗腿,

山后有个粗腿崔。

二人山前来比腿。

也不知崔粗腿的腿比粗腿崔的腿粗,

还是粗腿崔的腿比崔粗腿的腿粗。[5](P185)

郁译:

一只大黑狗遇上一只坏黑鸭。是大黑狗向坏黑鸭吠还是坏黑鸭啄那只大黑狗?[1](P237)

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做游戏,珊瑚没有笑话可讲,于是说了一段绕口令。从语篇上讲,原文这则绕口令运用了押韵的修辞手法,并对句意进行了分行处理,这些构成了原文的语式。张、郁二人对这则绕口令的翻译可谓大相径庭。张译本中的绕口令尽管背离了原文的意思,但从语篇层面看,它保留了原文的押韵修辞手法和分行处理句意的文体特征,实现了原文语式的转换;译文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再创作。然而,郁译本虽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汉语与英语的发音差异使得原文的押韵修辞在译文中丧失殆尽,且原文分行处理句意的文体特征也未在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最终导致郁译本未能转换原文的语式。

四、结语

结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词汇层、句法层还是语篇层,张译本都稍逊色于郁译本,这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该文学作品中缺乏语域的意识,对原文表现出的社会因素考虑不周;与之相比,郁译本充分考虑到原文的语域特征,较大程度地转换了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语域对等,即成功传递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总之,正是由于语域的三个变体(语场、语旨、语式)分别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一一对应,译者及批评者才可以从语域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翻译过程并批评翻译作品等。可以说,语域为翻译提供了别具匠心的研究方法;事实上,语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并显示出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此外,语域对翻译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教师可以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语域对等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在翻译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

[1]郁飞.瞬息京华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梅中泉.林语堂名著全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8.

[4]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张振玉.京华烟云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语式语场语域
外宣话语的社会语境要素分析和功能意义解读
民法法典德译时的功能性语式及句式特征*——以《大清民律草案》德译本为例
从语域角度浅析《雾都孤儿》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与网络语言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意义隐喻与语域的关系——基于自建英语新闻语料库的研究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