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明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54)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与高职院校都使用同一版本教材,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理论、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课堂上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但由于理论性强,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眼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理论教学课时多,实践教学课时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是三年,除了半年时间顶岗实习外,学生在校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年半。而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由于内容多,时间少,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也只好把理论知识压缩了,更别谈什么实践教学了。即使有的学校有安排实践教学,也只是虚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了。
二是实践教学的经费和基地缺乏保障。虽然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他们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基地缺乏,学生参与人数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导致受教育面不够大,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1]。
三是重实践形式而轻实践内容。很多高职院校基于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学生外出安全的担忧、实践教学资源的欠缺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忽视实践内容,且随意性较大。如在课堂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娱乐性而忽视教育的意义;在组织外出实践考察中,只是一味地走马观花、浏览风光而忽视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加以思想引导。
四是实践教学中激励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实践活动中激励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也没有把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学生期末综合成绩考评,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缺少参与热情,更谈不上实践效果[1]。
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群众,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节。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要突出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育人机制[2]。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育重在职业性和技术性,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突出强调要加强实践环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党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长知识、懂技能、增才干。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感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不够密切,说教性强,育人效果不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教材中的文本言论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3]。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瓶颈,必须切实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去说教的外衣,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具备社会化的素质[3]。从根本上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育人效果。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深化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在于抓好“三个课堂”,即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体化[4]。
1.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专题演讲、案例分析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辩论赛。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教师预先设计好辩论题,在学生中各选出四名辩手作为正方与反方,班级其他学生分别支持正反两方,共同查阅资料,人人参与。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都可以集思广益,为自已的团队提供思路,这样就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如,课前五分钟演讲。我院于2008年编写一册《中外节日选编》读本,收集了中国法定节假日、近现代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全国性主题活动日等,印发给全院师生。课任教师每节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历史上今天”的主题演讲,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了解历史上具有特定意义日子,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优秀的影视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海量的网络信息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启迪作用,使学生有所感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课堂上师生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倍增,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校园文化是拓展学生素质、增长才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依托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社团活动及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不断深化育人功能。
1.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活动。每个学期在校园文化节期间举办“读书节”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已平时阅读的一些名人名著,撰写阅读感受或心得体会,并进行评选奖励,获奖作品在校园网、院刊上发表,以此激发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提升自已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2.宿舍美化设计评比。每学年举办一次以宿舍为单位宿舍美化设计评比交流,要求版面设计美观,赏心悦目。学生们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和才智,很好地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参观,相互学习,效果显著。
3.以节假日为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节假日或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教师节期间开展尊师重教系列活动;我院学生会社团的爱心社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学校附近的老协会、福利院,献爱心,做好事,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另外还开展了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等等。
4.开展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每学期根据不同专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如电子系的电子协会,利用每周二下午、周末时间在图书馆广场义务为广大师生维修家用电器服务;机械系则开设一家博爱超市,积极发动每届毕业生把自已用过的六成新以上的各类生活用品、书籍、电器等捐献给博爱超市,以便给在校的贫困生无偿使用,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增强同学们服务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院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福建省委教工委有关文件精神,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实践活动中,立足我院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力优势,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
1.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充分挖掘校园周边环境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利用枫亭的特色文化优势——蔡襄文化,院团委、思政教研部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蔡襄陵园扫墓,让学生深入了解蔡襄文化的历史渊源,从一代功臣蔡襄身上学到了为民服务、高风亮节、清政廉洁的高尚品质。还经常组织学生深入枫亭经济开发区、莆田涵江大洋乡坪盘村等参观学习,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了解枫亭、大洋乡坪盘村的新农村建设成就与设想,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2.开展文明志愿者活动。院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成立院、系两级文明志愿报务队开展活动,如开展环保志愿者深入枫亭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小知识,帮助清理环境卫生;电子协会志愿者开展义务维修服务;爱心社为孤寡老人服务,到福利院献爱心活动等等。
3.举行模拟法庭。我院与仙游人民法院、枫亭人民法庭结为合作共建单位,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去旁听法院的案件庭审。思政教研部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课时,直接就把课堂教学搬到法庭的审判庭,运用模拟法庭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会法律的神圣与尊严,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如组织学生参观闽中革命司令部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斗山风景区等,通过参观、考察和学习,让学生学习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情怀,切身感受莆田的悠久文化传统和人文底蕴,思想和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5.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如:校友访谈、市场调研、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等;结合专业的实训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成就;思政教研部还组织部分师生暑期开展“海西行”社会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海西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建设海西、服务海西的伟大热情和坚定信心[5]。
(注: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B11605S)
[1]李立菊,滕培香,张萌,何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80-8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李天贺.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践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6,(2):68-69.
[4]陈育钦,邱镛妃.基于新课程体系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4):19-22.
[5]陈育饮,李金凤,邱镛妃,刘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