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洋,杨 雨,张 博,刘艳君,于丽娜,郑 娜
(河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害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世界性公害,严重影响了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的生产、消费激增,道路建设发展速度明显滞后,道路交通伤害对我国人群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威胁也日渐增大[2]。
儿童青少年是道路交通伤害的弱势群体[3],其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大学生作为儿童青少年中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伤害的高危人群及重点防控对象[4]。近几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为社会各界所瞩目。为了解大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知识、信念及行为现状,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于2012年10月采用专题小组访谈法,组织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定性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河北大学2009级~2012级部分在校大学生。共有19人参加小组访谈,其中男性10人,女性9人;生源地:来自城镇4人,农村15人;2009级4人,2010级5人,2011级5人,2012级5人;已考取驾照者2人,无驾照者17人。
采用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每组抽取6~7人,共组织了3个小组的面对面的专题访谈。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访谈小组人员主持,以半结构式访谈形式进行资料收集。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由专人录音和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结果归纳和整理。
研究内容涉及日常出行方式、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和获得途径、不安全交通行为及相关态度、喜欢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渠道、大学生群体应该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在提问的同时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经过3个小组的访谈,所调查内容的信息已达到饱和。
访谈结束后,将所做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整理成文字,与笔录资料整合后,采用归类分析方法,对受访者的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知识、行为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在学校多以公交、步行、自行车为主要方式出行;在家多以自行车、摩托车为主要方式出行。其中骑摩托车的学生居住地均为乡村,没有驾照。有3人表示在家常骑电动车出行;1人表示常乘坐私家车出行。
受访者都知道过马路时不能闯红灯,不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5人提到步行要走人行道,并且注意右转车辆,防止交通意外伤害的发生。约一半受访者谈到“骑自行车不能逆行”。个别人提到“骑车应该不能带人,这样也不安全”,“应该在非机动车道打出租车”。“不太了解,不知道,超车时,哪有空往哪钻”,“过马路时如果红灯,跟着大多数人走就行嘛”。
多数受访者表示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获得一些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自己总结这些常识,看的违规的多了就知道不能这样做”,“不知道怎么知道的,就那么着知道了”,“慢慢了解的,生活积累”,“听老司机说的”,“跟人学的”。6人表示通过媒体等其它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公益广告宣传”,“电视上看新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路边标牌、条幅”等。几乎全部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放的实例短片对自己触动很大。但对于讲座、展板、条幅等传统宣教方式,普遍反映枯燥无味,效果不理想。曾参加过驾照考试的学生认为,考驾照的时候对交通安全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不能完全理解内容,也很容易忘记。
几乎所有受访者近一个月内都发生过或看到过同学在马路上跨护栏、闯红灯的行为,他们认为这些现象非常普遍。“经常跨栏,经常闯红灯”,“大街上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多数受访者有骑车带人或撒车把、横穿马路等不安全交通行为:“骑着没刹车、有大梁的自行车带人在拥挤的小夜市上来回过”。尤其是在红灯快变为绿灯的时候,趁着车多人挤一起“违规”,“常看见还未绿灯,一群人簇拥着过斑马线”,“变灯5秒时,一位舍友曾出车祸,双方互抢导致相撞,不过人没出大事”。在校园内,经常看到有人在校园主道和马路上玩轮滑,认为这种行为很危险。乘坐酒驾车辆方面,有2人表示节假日期间乘坐饮酒人员驾驶的机动车是常有的事,有5人表示偶尔乘坐过饮酒人员驾驶的机动车辆。
多数受访者认为出现闯红灯、跨护栏、横穿马路等不良交通行为是存在侥幸和“随大流”心理,“车肯定不敢撞过来”,“闯了十几年都没事儿”。还有是为了赶时间,“红灯太长,等不了;道路窄,时间紧”,“过天桥太麻烦,累”。个别人提出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除了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够、社会道德和公民意识方面有待提高外,还有交通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交通事故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例如2010年10月16日晚,李某在河北大学新校区醉酒驾车肇事,导致在校园主道上玩轮滑的两名女生一死一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受访者中有2人提到酒后驾车的事故,“某兄弟8个,均因酒后驾驶发生车祸,死了7个,车祸猛于虎,酒后驾驶危害严重”,“看见酒后骑摩托掉进沟里的,人伤的很厉害”。有1人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某天晚上自己骑电动车出门,车速很快,没有看清前方的石墩,车直接撞坏,人也受伤,送到医院治疗,不仅花了好多钱,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以后骑车一定要减速,遵守交通规则”。人们表示,“失去子女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使得一生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莫不是最大的灾难。”但是,也有少数女生表示交通事故不会发生自己身上,认为交通事故离自己生活还远。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学校应该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社会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改善道路状况。“先管好自己,必要时也得对身边同学、朋友进行劝说,不随波逐流”,“关键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知识”,“希望学校多放些实例短片,加强教育”,“学校能定期通过飞信、QQ群、微博等途径将相关知识发到学生手机上,增强安全意识”,“举行交通安全趣味运动会,大家都能参与的活动才好”。但也有部分人说“学校举办的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没用,只有少数人参与”。受访者普遍期望学校能“完善道路设施,禁止大货车进入校区”、“禁止在学校机动车道上玩轮滑等危险行为”,“开展吸引大学生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交通伤害已成为“世界第一公害”,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伤1500万人,即每2秒钟就有1人致伤,50秒钟就有1人致死,且致死人中75%是青少年[5]。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在我国半数以上的车祸死亡者是16~45岁年龄组[6]。由此看来,大学生群体应该是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人群中多数人已经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的一般知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对道路交通安全及其预防的知识还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同学对交通事故危害的严重性和易感性认识不足。该结果提示,应在大学生人群中加强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该人群对道路交通伤害的认识,同时应纠正错误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在本次定性研究中发现,受访者中发生不安全交通行为的现象比较严重,从社会心理因素角度分析,最常见的违章原因是为了自己方便,不会考虑到违章行为对自己和别人造成的危害,这可能与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侥幸心理有关[7]。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路口拥挤,人车混流,交通警示牌缺失等现象严重,是导致不安全交通行为的环境因素。加强立法、强化执法和自觉守法是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与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8]。因此,教育、宣传、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加大交通违规惩罚力度,完善交通设施,改善道路状况,营造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在校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强,群体意识强,电子媒体应用能力强,易于组织实施课外社会活动等特点。建议针对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和需求,对症下药,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安全教育措施,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在校园设置模拟道口及复杂路况,让学生搞好模拟规范道路交通行为训练;道路交通知识漫画比赛等活动;借助校园媒体、QQ群、微博、飞信等新媒体扩宽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以不断提高大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
[1]张永青,黄明豪.道路交通伤害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1(1):52-54.
[2]段蕾蕾,吴春眉,邓晓,等.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1(3):10-13.
[3]王声湧,黄庆道.伤害的预防与控制[M].广东地图出版社,2002.126-128.
[4]郭春燕,张义喜,卢涛,等.宁波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学,2010,39(19):2646-2647,2664.
[5]韩文明,申一一.交通伤急救系统——现代交通创伤诊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5,29-31.
[6]池桂波,王声湧.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模式[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598-601.
[7]刘伟佳,何志辉,肖晓玲,等.广州市天河、越秀区学生和家长伤害认知情况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26-28,31.
[8]Margie Peden,Richard Scurfield,David Sleet,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R].World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