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之传承与发展

2013-08-15 00:52陈小平
关键词:出版物书籍工作

陈小平

(武汉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3)

一、引言

“传承”是近几年的新词,在同一意义上,过去通常使用“继承”一词。“传承”者,传递、传接、薪火相传之谓也;继承、承受、一脉相承之谓也。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有一定的继承性,编辑工作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递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此,我们试图从编辑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历史入手,叙谈其间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的发展中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标志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个社会的面貌以及政治制度的性质。编辑工作的发展水平,当然也是与出版物生产方式的进步相适应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编辑工作所显示出来的业务特色,固然是精神生产的成果,但这种精神生产是受这一时代物质生产的实际水平所制约的。

二、编辑工作起源

据考古学家们的发现,甲骨、玉版和钟鼎为我国最早用来记录文献的材料。这些贵重的材料加工起来很困难,但是具备铸刻上去的文字不容易磨灭且能长久保存的优点。按出土的实物资料推算出这一阶段从殷商开始直到西周后期结束(即公元前17世纪之前至公元前8世纪),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1],此乃我国编辑工作萌芽时期。

三、初步形成阶段

西周后期竹简的出现,为我国的编辑工作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制作竹简的方法非常简单、成本也低,很容易普及;契刻由书写代替,使得文字记录较为方便,这为编辑工作突破官方垄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史籀篇》(出现于周宣王时代),它是以士为教育对象的启蒙读物。孔子将过去的文献档案按自己的政治见解进行整理与修订,编成了好几种教育式的教科书,文献档案经过整理选编成为传播知识的工具,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书籍的编辑工作[1]。

体积庞大而笨重的竹简,收藏量稍大就会堆积如山,因此人们便拿锦帛作为记录文字的物质材料,这样大大方便了人们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储藏。大约在东周初年锦帛被用来作为书写材料,进入西汉以后较普遍地用于抄书,锦帛书的应用普及率高,使得宫廷大规模藏书成为可能,并且管理方法可望简化。刘向父子为皇家书库长期校书,主要是做誊写到锦帛前的准备工作。刘向每校好一部书,便写一篇介绍该书内容的叙录,呈献给皇帝。其中总有写到:“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意思是:书已编定,写在经过杀青处理的简册上,可以誊以抄到锦帛上去了。在校理典籍过程中,书籍的基本格式和体例在我国已基本形成。这一阶段为我国编辑工作的奠基时期,时间大至从春秋到西晋,也有一千多年光景。

四、发展阶段

造纸业的出现,为我国编辑工作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纸张替代简帛作为记录文字的书写材料,由此开始了我国编辑工作史上的第三个阶段。

东汉后期虽然可供书写的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要做成书写材料,却是西晋以后的事。造纸工艺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进后使纸张成为了最理想的书写材料,它具备物美价廉,又方便书写的特点,从此书籍的编撰周期较之以前大大缩短,因而许多大部头著作和专业书均相继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知识交流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因为纸张可供印刷,且既方便运输又容易保存,这就使书籍的大量复制和发行得以实现,于是编辑工作成为了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业务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各类书籍的编辑,而且报纸和杂志的编辑也出现了。我国编辑工作的第三阶段从西晋开始,至今有一千多年。由于这一阶段演变速度较快,内容相当丰富,难以仅仅用出版物的物质材料的演变来全面概括。所以分为:(1)手工抄写时期;(2)手工印刷时期;(3)机器印刷时期[1]。

从西晋到北宋初年是书籍的手抄时期。唐朝末年,虽已应用印刷术,但技术并未过关,印本墨影漫漶,质量较差。在北宋真宗年间印刷术才有较大发展。此时,卷帙浩繁,动辄千百卷的大部头书陆续出版,这便是由政府组织的类书和史书的编辑工作。这时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编辑工作规模很大。然而,这些庞大的编辑机构却是临时性的组织,为出版某大部头书而临时凑集的编辑班子。编辑由政府官员兼任,一旦编辑成书,随即拆散临时的编辑合伙班子。可见编辑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尚未在社会上形成。

书籍的手工印刷时期是在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约公元10~19世纪)。这是雕版印刷逐渐普及的一个阶段,私人的出版商和出版作坊相继在社会上出现,出版物成了特殊的大宗商品。为了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出版商必须得千方百计提高书籍的质量,因此而建立起了三审三校制度,编辑工作在出版业的作用可见一斑。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出版物,出版周期缓慢,有时几家私营书坊合聘一名文人担任编校工作,编辑人员的工作量由此攀升。为了印刷、装订和阅读的方便,书籍装帧改为册叶形式,这就为书籍的编辑业务,诸如版面设计、封面设计、编录书目过程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9世纪由西方传入的印刷技术,使我国具备了出版物的机器印刷能力。出版物的工业化生产,不仅改变了线装书的古老面貌,而且也改变了出版业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由一个老板和几名伙计组成集编校、刻印、发行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建立起的出版社,组织严密、分工精细、编辑部从出版机构中相对地独立出来了,因此而改变了自古以来编校合一的局面。这时间,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空前未有,使出版方向从翻刻古籍迅即转向以印行时人著述为主,编辑工作的重点亦从编校和选注转到选择书稿和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的方向上。高效率的机器印刷,使出版物的数量剧增,出版物成为面向民众销售的特殊化商品,因此,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组稿、审稿等环节便直接掌握出版社的命脉,成为整个出版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机器印刷能缩短出版周期,期刊、报纸等时效性特别强的出版物得以大量发行。这些各具特色的出版物,需要采取有别于书籍的编辑方法,更加丰富的编辑业务由此而产生[1]。很显然,是开放的时政为编辑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了它的正常发展。

五、提升阶段

在近代编辑工作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首先是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实现,结束了“铅与火”的时代;然后是大多数出版部门实施网络化管理,这是出版业继“淘汰铅与火”后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它减少了出版物生产环节的“时间损耗”和“生产成本”,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两次革命当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它对编辑工作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策划编辑”为20世纪末出现的新岗位,策划是编辑工作针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创意,它的出现主要源于引导市场的需求。他的使命是使出版业的市场预测不出现盲目性。“网络编辑”则是21世纪出现的。迄今为止,网络媒体可以说是真正的全球化媒体,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议论自由,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它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传播速度更快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将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实现全球化的传播,社会影响力达到极大。而且与传统媒体意向传播完全不同,网络媒体是采取一种自下而上互动交流的传播模式,使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借助网络平台辑编与读者可直接交流。网络媒体在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影响方面无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担任“守门人”角色的编辑既具有割断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控制作用,又具有承前启后的纵横导向作用。因此,要求网络辑编人员的业务水平更高,理论修养更深厚,政治素质更优秀。不断提高网络编辑的素养,是为了其更好地行使“把关人”的职责。“策划编辑”、“网络编辑”等等工作,均是时代发展给编辑工作注入的新元素,它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文化和繁荣文化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传承

纵观我国的编辑工作历史,能看出编辑工作是在经过各历史时期物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很显然各历史时期都注进了新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滤中而“传承”的。三审三校制度由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建立沿用至今;从19世纪起有建制的出版机构,工作分工精细,集选题、组稿、审稿、编稿、发稿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流程亦即应用至今;编辑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也由北宋沿袭至今;而最重要的“传承”还在于编缉人员那种不图名利一心“为人作嫁衣”的思想和勤奋耕耘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研究我国编辑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以及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最经典的 “传承”则是编缉工作的”双重服务”宗旨,即既要为作者服务到位,又要为读者服务到底,编缉工作的这种“双重服务”宗旨横亘古今。

七、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似乎也是辩证统一的。要发展不能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传承也不能没有发展,因为传承失去了发展则无以复加,只有不断地创造与发展才能赋予传承之生命力。文化的发展除了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外,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建设新的文化,因而,编辑工作不能只有传承而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从整体上看,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在不断地进步,出版物的生产方式也在逐步改进,与之相应的编辑工作,也总是不断地发展着。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不平衡又是所有事物的普遍规律,编辑工作也不例外。编辑工作发展的速度,很难仅仅从物质生产方式的演进中求得圆满的解释。编辑出版事业的盛衰除了物质生产方式这一经常起作用的经济因素外,政治环境也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此在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体制下,编辑工作需要在“传承”的基础去创新才能有发展[2],也唯独如此,才能持续稳步地发展。“双重服务”乃编辑工作标杆性的经典“传承”,它将引领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地求实和求新,直至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走向世界之前锋。

[1]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小平,徐晶.现代编辑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161-162.

猜你喜欢
出版物书籍工作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
不工作,爽飞了?
2017年出版物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