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平,杨 捷,齐山成,戚新波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高职高专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它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随着学生学情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各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订单式”、“三明治”、“2+1”等模式[1-3]。“订单式”培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但是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一般不具有连续性和普遍性;“三明治”和“2+1”模式,企业的任务繁重,收益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如果企业生产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大时,也不能够保证学生的正常实习,针对以上情况和专业特点,我们在供用电技术专业中实施了“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主动适应企业供用电技术的发展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
(1)以我为主、企业为辅的校企结合原则。一方面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和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和大中型用电企业实际,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并评价学生相应的技能成绩。另一方面,要确立以我为主、企业为辅的原则,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企业参与的程度多深,学生都是学校的学生,学校是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否则,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学生的顶岗实习很容易变成简单体力劳动,这种缺乏约束和指导的工作只能降低教学质量。
(2)通过工学交替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原则。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以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产品等为载体确定工作岗位,采用工学交替方法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双证融通”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还要取得一项与本专业岗位群一致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必须将对应的职业技能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双证融通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供用电技术专业:一是培养大中型企业变电站运行和设备维护的人才,二是培养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人才。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有积极性,愿意与学校合作培育人才;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学生在生产技术岗位交替实习的需要;企业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以便充当兼职教师;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一个岗位群的工程训练能够就近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
经过在众多企业中筛选,我们选择了距离学校10公里以内的4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便从事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和箱变的生产实践。其中在变压器生产单位完成硅钢片的裁剪和叠装,变压器绕组的绕制、烘干,变压器出厂的各种试验;在开关柜生产单位完成高低压配电柜和箱变机加工,电器元器件的选择、安装,接线工艺绘制和出厂试验等。在理论教学和企业实习之间交替进行,每个岗位实习周期为一周。
工学交替是学生学习与生产岗位工作交替的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与做反复交替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根据学生认知渐进性和专业特点,第一学年的工作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参观为辅,主要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PCB板的制作,元器件的焊接和调试等;第二学年的工作完全放在校外企业,主要完成变压器和高低压配电柜、箱变等的设计、安装、调试;第三学年工作为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考虑到火电厂和电力公司的运行特点,将发电厂运行、变电站运行和保护整定的实训环节放在学校的实训中心,该中心由学校和许继电气集团共同兴建,所用软件和生产实际完全一样,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而现场不可能得到的反复训练。
我校在1997年就设有联合办学董事会,联合办学董事会是联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工学合作的载体和组织保障,通过联合办学董事会,设立了校企联合教研室和校企联合学生工作小组,这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建立了组织保障。
对兼职教师队伍的要求: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愿意接受学校的考核管理。
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习大纲,每个实习环节根据岗位能力建立起来,课程设置是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出专业需要的课程。从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快速为企业技术发展和产品革新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个岗位学生数量的分配。如果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实习中学生一个干十个看,更有甚者就是老师干学生看,以致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预期效果。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不变的话题[4-5],为了评价教学改革后人才培养质量,必然采用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
3.7.1 评价体系的主题
为了客观评价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以学校评价为中心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入国家认证资格考试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质量评价的主题有: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主任评教,学生评教,职业技能鉴定评教,用人单位评价。
3.7.2 教学评教系统
教学系统包括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计划评价
主要包括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用户要求;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工学合作教育特色,能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工学交替教学设计是否可行,质量能否保证;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能否满足用户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等。
(2)教学大纲评价
主要内容是: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是否体现了职业教学的特色;是否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重点是否突出;各环节学时安排是否合理等。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督导教师随机听课、评教;二是由各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同行教师进行听课、评教;三是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教。待期末评价结束后汇总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公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及各教师评价结果,向教师本人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评价结果优秀的教师表扬,对评价结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实践环节教学评价
实践环节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也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环节中实习实训的内容能否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企业和校内实训中心的条件能否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三是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能力的评价;四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5)考试评价
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考试(考查):一是理论课成绩的考核和定量分析;二是学生实践环节的考试评价;三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包括维修电工、高低压电气设备装配工、变电站运行工等工种,进一步考核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故障排除以及仪器仪表使用水平。通过三方面的考试,获得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7.3 教学监督系统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和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信息反馈等制度。
由教研室牵头,根据毕业生分布情况,有选择地在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站,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组织调研、重点跟踪等方式,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等方面,获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这些有益的建议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通过“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建立了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摆脱了传统教学枯燥、被动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受生产的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1]吴跃峰,祝莺莺.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1-12.
[2]李惠杰.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1,(12):53-57.
[3]孙怀玉,李贵敏.关于“2+1”教育模式的总体框架,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5):16-20.
[4]王纪安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8):51-52.
[5]王金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