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含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 辽宁·大连 116052)
德莱赛(1871—1945)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破产的业主家庭 (法国移民)。因家境困难,中学毕业后变自谋生计,两年后考入州立大学,勉强读了一年又不得不退学。他先后做过饭店洗碗伙计、洗衣房工人、火车站验票员、家具店伙计等工作,当过记者和杂志主编。德莱赛的创作可分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也存在自然主义倾向。 后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和影响,逐渐克服自然主义倾向,走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
《嘉莉妹妹》是德莱赛1900 年完成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农村姑娘嘉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她的幸福生活的幻灭以及赫斯渥失去金钱地位后的潦倒毁灭,揭露了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本质,说明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生活。
19 世纪末的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之间的矛盾、道德观念的败坏、人性的泯灭,正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然而,当时的美国文坛却充斥着中世纪式的浪漫佳奇、 清教徒式的说教和穷孩子靠“勤劳”﹑“善良”而发迹的美国式奇遇,任何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都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而遭到出版商的抵制。 德莱赛在这时推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嘉莉妹妹》无疑给这一潭死水扔进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引起的反响也就造成了《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多舛的命运。 德莱赛于1899 年秋开始创作《嘉莉妹妹》,1900 年5 月完稿, 初版本于1900 年在美国印好后,出版商不予发行,被当局指责为“有伤风化”、“有破坏性”而被列为禁书,遭到查禁。1901 年在英国出版了此书,受到了伦敦广大读者的欢迎。 而在美国,直到1907 年才得以再版,才使它能广为流传,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杰作[1]。
一部小说,在当时引起如此禁忌和反响,对它如此褒贬分明,毁誉各异,这本身就表明它具有揭露性、批判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2]。
《嘉莉妹妹》这部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嘉莉,他是出生社会底层的磨坊工人的小女儿, 她不甘愿这一生就在乡下老家过这单调枯燥狭小的生活,18 岁时怀着年轻无知的幻想, 登上去芝加哥的火车, 寻求新的生活,寻求幸福。 在车上,她结识了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杜洛埃。 他对芝加哥繁华景象的描述, 也使嘉莉倍感兴趣。嘉莉把芝加哥想象得十分美好。但是,刚到芝加哥,她的梦想就破碎了。姐姐明妮的房子局促狭小,充满一种寒伧的气味,嘉莉大失所望。即便住在姐姐家也要付食宿费的,第二天一早,嘉莉就只好怀着朦胧的希望出门去找工作。可是,她得到的都是“不要人”的冰冷冷的回答。 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制鞋厂找到了工作,工作非常辛苦。 尽管如此,她所能挣到的工钱每周只有4块半。 冬季来临,她没有外套、呢帽、棉鞋,风吹到身上就打寒颤。在这里,小说所展示给人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只不过是外表,富人和穷人是两重天。正当嘉莉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那个年轻的推销员杜洛埃。不久,嘉莉做了他的情妇。其实杜洛埃只不过是按老规矩玩一场追求女人的把戏罢了。嘉莉渴望着幸福,但是嘉莉仍时常感到不安, 她即为杜洛埃总不正式与她结婚而困惑, 又为自己并不热爱他却害怕失去他的关心而疑虑。也就在这时候,市里费莫酒店的经理赫斯渥出现了,嘉莉感情的天平倾向了赫斯渥这一边,直至被杜洛埃发觉后,他一气之下离开嘉莉独自出走了。渴求自由而孤独的嘉莉终于投入了赫斯渥的怀抱, 但是最后也不得善终。 作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嘉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幻灭,揭露和批判了19 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靠诚实劳动找不到出路, 只有道德沦丧、出卖自己,才能得到金钱地位,在这样的社会是能有真正的幸福[3]。
《嘉莉妹妹》小说里写了另一个主人公是赫斯渥。赫斯渥是一个从美国上层社会里跌下来, 或者可以说是被排挤出来的人物。当年,他曾是芝加哥红极一时的酒店经理,是社会上有势力的人物。在许多像他这样春风得意、衣冠楚楚、寻欢作乐的人当中,用很形象的一句俗话来说“他能呼风唤雨”。赫斯渥迷恋嘉莉,最后终于导致了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并索要赡养费, 使他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因为他的财产都记在他妻子的名下。他和嘉莉一同离开芝加哥,来到了纽约。在纽约,赫斯渥四处奔波寻找职业,却一无所获,他自暴自弃,闯进赌台,几次赌博下来就差不多只剩100 块钱了。正巧布鲁克林的电车工人在闹事,急于招聘司机,赫斯渥便去求职。 但是,当地在警察保护下驾车驶出公司时,就被人们“工贼”的骂声包围,石块击碎了车窗的玻璃,险些砸上他的脑袋,最后他只好悄悄逃走。生活的开支全靠嘉莉的收入,嘉莉对他产生了厌恶,抛弃了他。后来,他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饥肠辘辘,全靠救济和乞讨为生。他多次向路人乞讨又多次被拒绝。在严冬的一天晚上,他躺在乞丐收容所的黑屋,让煤气帮助他获得了解脱。赫斯渥在纽约的毁灭,是《嘉莉妹妹》小说记忆中最精彩的部分。 赫斯渥原本有钱有势,春风得意,但一朝失去金钱和地位,就会从此不得翻身,即使费尽心机,也是枉然,终于落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这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的表现, 也充分表现了小说揭露和否定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
小说还突出的揭露了美国存在贫富两个对立的世界[4]。 繁华的百老汇大街,一边是富人们的灯红酒绿,挥金如土;另一边是穷人们、失业者的长长队伍,等待一小块面包的施舍。这样的对照是何等的鲜明,令人触目惊心。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作者在小说中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劳动条件极为恶劣的工厂, 男女工人们像牛马一样被老板奴役着的情景; 记录了电车工人的罢工斗争;勾画了美国社会贫富对立的画面。这就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地位支配一切的社会, 作者在小说中做了有力的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也许有人会说:资本主义是繁荣的发展的。 回答:是的。但是,从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真实揭露的资本主义贫富对立、 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现实和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 资本主义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一种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而且,从小说发表到现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目虽变,本质依旧。可以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运动是促使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走向灭亡, 并被比其优越的社会主义所代替。 这是社会历史法真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小说以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读者广泛的称誉,成为世界名著之一,也是因为在艺术上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这是其显著的特点[5]。 《嘉莉妹妹》运用了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揭示主题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嘉莉的经历为中心,通过嘉莉由贫致富、赫斯渥由盛到衰,既对照又同样走向幻灭的命运描写,揭示了在以金钱和地位为中心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这一主题。 作家在小说中充分揭露和否定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 具有深刻的暴露性和强烈的批判性, 因而在美国小说的领域内打开了通向忠实、大胆与生活的激情的天地。
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对于揭示人物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紧扣着读者的心弦。如对赫斯渥偷钱出逃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这时赫斯渥开始后悔:“啊,那美好的地位,那优雅的办公室;怎么把一切都舍弃了呢?啊,我抛弃的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在这里,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心里矛盾,也为小说后半部赫斯渥心理的畸形发展埋下了伏笔。 又如嘉莉对赫斯渥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半信半疑的态度也有着生动的描写。 赫斯渥从电车厂挨打回来后, 嘉莉理解错了,“遇到这么一点事就马上不干了,真是不求上进。 ”她在想“我不付房租了,我要搬家”。 她心中打定了主意。 她决定立刻把钱花在戏装上。她已对懒汉赫斯渥产生厌倦感,但同时她对赫斯渥又产生了一种同情,“难道这一切都是他的错吗?”小说这段心理描写表现嘉莉也有了点她自己的自觉性。她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诱人堕落的女人。再如,赫斯渥沦为乞丐穷困潦倒时心理活动的描写, 他多次向路人乞讨又多次被拒绝,“看在上帝的份上, 给我一点吧。”他看到豪华餐馆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坐着兴高采烈的男男女女, 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过去的好日子。“有什么用呢? ”他想,“我一切都完了,我要离开这人世。 ”小说通过对赫斯渥这个人物的心理描写,把赫斯渥的毁灭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资本主义的残酷进行了揭露,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批判力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小说以赫斯渥的自杀为结尾,在作品中其他人物美好生活的衬托下, 加重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和这部作品的悲剧色彩,更收到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结束语:德莱赛在《嘉莉妹妹》这部小说中使用的独特的写作特色和深刻的揭露性, 开辟了美国文学的新天地。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曾满怀深情地说:“德莱塞于三十年前写作了他的处女作《嘉莉妹妹(英文版)》,而我在二十五年前就读到了它;它像一股自由、强劲的西风吹进闭塞、沉闷的美国,给我们滞塞的个人天地里带来了自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的第一缕新鲜空气。 ”
[1]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虞建华.20 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赵谦.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的幻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4]熊绚.试析《嘉莉妹妹》[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5).
[5]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