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明
美国立国之初,确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公权和私权开始产生尖锐的矛盾。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美国实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纽约更是美国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美国政府决定趁热打铁,扩张纽约的城市范围。要发展和扩张,就会大量使用到私人土地,于是联邦政府制定颁布了强制性法令:“政府有权利征用私人财产为公用。”当时的政府采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一时之间,纽约市政府下令拆毁了300多栋纽约西村的建筑。
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区的赫斯家族有栋五层老宅,位于拆迁之列。当时的主人大卫·赫斯是一位有名的律师,他的律师事务所被誉为20世纪美国十大律师事务所之一。赫斯对政府的“强制征用”非常不满,于是走上法庭与政府对簿公堂,结果却是毫无悬念地败诉,他家的老宅也将被正式收购拆除。
作为律师界的名人,赫斯自然觉得非常打脸,于是深谙法律的赫斯就下了一个“套”,他在起草的拆迁协议上,故意把房屋墙角处0.3平方米的土地给漏掉了,因为0.3平方米实在太小,当时的纽约市政府工作人员也没注意到这一点,就把合同给签了。
等到正式施工,赫斯先生便公开指出了这个漏洞,赫斯家族向政府提出索要0.3平方米的私人财产。没办法,只好再次打官司,美国社会公认的契约精神让當初的这个小聪明得以放大,法院最终不得不将0.3平方米的三角形土地判给了赫斯家族。赫斯先生赢过了美国政府!一时之间,纽约人沸腾了。
拿到属于自己的私人土地的赫斯家族,在这块0.3平方米的三角形土地上铺上马赛克地砖,并且用马赛克瓷砖拼出一行字:“这是赫斯家族的财产,从未打算用于公共目的。”以此纪念与美国政府斗争取得的胜利。
于是,这个“赫斯三角”就成了世界上最小的私人领地,之后政府也和赫斯家族就“赫斯三角”问题进行了数次谈判,但赫斯家族始终不同意公用。1938年,赫斯先生以1000美元的低价把“赫斯三角”卖给了旁边的烟店老板,前提是对方绝对不能把它卖给政府。现在历经百年,“赫斯三角”依然存在于纽约第七大道。
如今的“赫斯三角”,虽然仅有0.3平方米,甚至不足一块地砖大小,但经过这百年的抗争,背后的故事让它迅速蹿红,这里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打卡地。世界各地游客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只为一睹它的“红颜”,在这里驻足拍照打卡、合影留念。后面的烟店老板也由此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