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健身观探源

2013-08-15 00:54汪爱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八段锦人体动作

汪爱丽

(鲁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烟台 264000)

中国古代的健身术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不断的改进和锤炼,最终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代的健身术不但有丰富理论思想,同时也经受住了实践及唯物辩证法的检验。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在其产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人的整体观及调养性,并提倡摄取及养生方面的生活。中国古代健身术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核心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的民众都对其有着密切的关注,并不断地汇聚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其中还有历代的思想家、医学家及普通的老百姓所发现或提及的健身经验及方术之道,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健身思想体系,为不同的民族、社会及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重要和广泛的福利。

一、中国古代的健身观念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健身理念,生活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庄子提倡静心养神,以保形体的健身思想。庄子非常重视动静结合的理念,认为这将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这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有了八十多岁的高寿。中国古代不管是动静结合、清静无为的思想,还是服食灵药仙丹,他们的主要观念或思想都是想求得身体的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健身史说明,中国古人在与生老病死的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健身知识,并逐步形成了体系。中国古代的健身观念主要是以养生为其核心,一方面追求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另一方面讲究养神为主、长生久视。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已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宋代的健身术提倡动易养生的思想,苏轼的《教战守》中提到,农夫小民很少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经常劳动,不畏困苦。[1]29—30所以,苏轼主张要经常劳动,提倡以气功和淡食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同时,在宋代还出现了一套练身体操——八段锦,其包括文武各八段,强调动静结合。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强调应树立良好的预防思想,做到防范于未然,且在健身过程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的健身思想与理念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出土的玉器文物中,有个称作《行气玉佩铭》的玉器拓片,真实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健身术。中国古代的健身术最具代表性的有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其中的五禽戏又称医疗体操和五禽气功,是中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的一种健身术,因模仿五种禽兽的形态及动作而达到健身的效果。中国历代医学家及健身者都非常推崇食补,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人误入了药补的怪圈。其实这些所谓的补药,都是些富含剧毒的矿物质。中国古代的健身思想中,除了重视食补、药补外,还非常重视神补,注重人的情绪对其身体的影响。强调平和的情绪对人体功能平衡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到:“起居有常,作劳不妄”,黄提倡适宜的休息和劳作对身体大有裨益,《养生三要》中提到的:“不寻仙方,寻睡方”就是这个道理。[2]138—140

二、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健身术主要包括五禽戏、导引术、易筋经及八段锦等,这些健身术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五禽戏又称中国古代的医疗体操,共包括五种类型锻炼动作,其作用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练习虎的动作能让人体的肌腱及骨骼功能增强,使人精力充沛;练习鹿的动作能够使人舒筋活络,增进行走能力;练习熊的姿势能增强人体脾胃功能,且能增强人的体能;练习鹤的姿势能够增强人体的呼吸功能及平衡能力。五禽戏的运动量非常大,不仅有助于保健,而且还有利于治疗疾病。可见,在两千年以前中国就有人知道仿效自然界的动物来达到舒筋活络的健身效果。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就刻画有一些人模仿动物的姿态进行健身的画面。[3]104—105

导引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气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尽管西周时期我国尚处于奴隶社会,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已比较稳定,并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华民族心平气和、清静淡泊的个性色彩。这种个性不自觉地引导人们追求个人及社会情感、理智、心理、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因而使个人极为重视自身的外养内修。源于西周的众多养生之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周语》中有关养生的记载说明,西周人们已经能从俭与奢、动与静的矛盾作用来看待养生,进而产生了养生思想中主静尚俭的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却开启和丰富了中国古代养生之术,奠定了西周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健身气功的发展基础。健身气功活动不以直接锻炼人体骨骼、肌肉为目的,而是追求人体心理与生理机能的共同提高。西周的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气功文化的发端,融汇了诸多先秦哲学思想,将健体强身与修养身心集为一体,在内外统一、动静统一的矛盾关系中追求身心合一的凝静与满足。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健身防病的运动项目,其总共包括八个节段。八段锦最早见诸于宋朝《夷坚志》的记载,到了南宋记载于《道枢》的八节动作体操,且与今天的非常类似。这就说明,八段锦的发展久远,并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在动作细节上不断有所更新,同时还出现了四段锦、十六段锦等。八段锦的动作风格也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的动作容易学习,且以柔性为主,所以又被称作“柔”八段;而北派的动作则以刚性为主,多以马步等练功姿势为主,复杂而又难学,所以又被称为“武”八段。八段锦的每节动作不但能表明其动作方式,而且还能增强体质。在练习方法上注重肢体运动与意念、呼吸的结合。中国古代的八段锦易学易会,老少皆宜,同时也不受季节和场地、器械的限制,流行非常广泛。易筋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健身术,其历史发展悠久、流派众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采取站立姿势,运用了较多的上体动作,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锻炼;第二个类型是采取了多样的运动姿势,锻炼到身体各个部位。易筋经的动作简单,多使用暗力,通过与呼吸相配合。经常练习易筋经能够有助于增强人体力量及内脏器官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健身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局部问题的状况反映的是人整体某方面的情况。同时古代的健身术还非常看重气的功效,认为人的身体犹如一个国家,而气则是一个国家的臣民。如果能够爱惜人民就能使国家稳定,同样,善于养护其气就能够保全身体。中国古代这种人体健身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医学及健身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健身术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同时尊重伦理道德价值,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的损害及兴衰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健身术非常重视养心调神及情操的陶冶。在性格的修炼中强调清心寡欲,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生存环境,追求人体的健康与生命的长久。中国古代的健身术还重视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人最为全面及深刻认识健身术真谛意义的地方。[4]27—29

中国古代的健身术认为健身之术无远求,只是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如平时的生活、起居、饮食及行走之中,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与摄取,就会受益匪浅。迅速学会的东西也会迅速的消失,而缓慢得来的东西消失的也会缓慢。这就像健身术一样,是其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人的身体修炼也只有常年的锻炼,才能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具有健康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晋朝时期的裴顾就认为:“动之所交,存亡之会”,也就是说人的举动时刻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与损益。中国古代的健身学者就提醒人们要谨小,不能以为行为及事件的害处不大就恣意妄为。身体虚弱的人每增加一份精神就会增长一份生机。古代健身术中这种重视摄取及修炼的生活化是我国古代健身术的一大显著特点。中国古代的健身术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顺其自然与合乎自然,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方法,要遵守自然界及人体的规律。人的生老病死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只有合理饮食、动静结合才能够做到颐养天年。

四、中国古代健身术发展的局限性及原因

尽管中国古代的健身术作为人类文化宝贵的遗产,有着科学合理的内容与理念。但由于受到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及宗教习俗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源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时代相沿至今的主要性格。封建统治阶层统治天下的一个基本方式即是“礼治”。所谓礼,说到底就是一套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及其所规定的隶属关系。传统社会的隶属关系加上道德修养所要求的反躬自省一起最大限度地压制着人们的个性,因而个人自由意识的萌发几乎不可能。受“礼”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很少出现激烈竞争的场面,“礼”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传统体育伦理之中,使得古代健身术更多地是突出个体的修炼,而竞技性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源于审美观念的局限性。由于受到民族心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制约,体育活动的美学色彩及发展也受到了束缚。翻开现存所有有关我国的历史典籍,很难发现有像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对人体美学作过深刻论述的思想家。人体美学作为体育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可以表达出某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与古代欧洲不同的是,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侧重的是社会美、个人的内在美以及与言谈举止有关的外貌美,而并不强调身体外形的健美。一言以蔽之,我国古代健身术的审美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审美观基本一致,即“娴雅斯文、揖让雍容、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之美才是美。时至今日,这种体育审美观在今日中国仍能见其身影。它强调体育品格与体育精神上的美,不推崇发达的肌肉及其所展示的力量之美,这也使得我国竞技体育的走向了与西方竞技体育的不同发展道路。[5]53-55

第三,源于宗教习俗的局限性。在宗教习俗上,西周时期承继了殷商时期对鬼神的迷信与对祖先的崇拜传统,同时又从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统治利益的要求出发,创造了对“天命”的崇信。这一宗教观念认为,上天是有人格的,上天的旨意,即天意主宰着世间的一切;统治者的王权就是授之于天命,是天意的安排,是受鬼神庇护的。由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能力还非常落后,这种王权神授的天命论就成为统治阶级最有效的思想武器。为了不时向被统治阶层表示天神的存在以及统治者们对天神的敬重,古代历代君王都对祭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祭祀时慰神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舞蹈,这种祭祀舞蹈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些接近于体育活动,具有现代体育舞蹈的元素。除娱乐性与艺术性之外,它也有助于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因而也是我国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舞蹈的柔性多少与体育的刚性相悖,所以在统治者们眼中,祭祀活动中的礼乐舞蹈还是重于体育活动,从而使健身活动在后来一直很难在国家层面得以推动。

五、结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有一定的规律,健身术也是如此,所以要遵循四季及寒暑规律,平静自己的心情,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样任何的“僻邪”都不会降临,人体的健康发展才能持久。中国古代的健身术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宝库,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有宗教、哲学、医学、文学及艺术等多个学科。同时,中国古代的健身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古代医学的发展中,从经典的《黄帝内经》开始,一直到现代,都在坚持通过摄养而对病人进行治疗。中国古代的宗教在一定程度及本质上也在于健身,它的社会贡献也在于健身。中国的道教的理论中有许多是关于健身及方术等方面的论述,实质上也是追求人的长寿和健康。可见,中国古代的健身术作为人类文化宝贵的遗产,有着科学合理的内容与理念。同时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健身术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受到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限制,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1]彭延春,孙光.从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看现代健身运动的渊源[J].体育文史,2001(6):29—30.

[2]廖小华.浅析中国传统健身思想与西方体育观念[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6):138—140.

[3]王德峰,李福光.中国古代健身术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0(3):104—105.

[4]胡伟.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27—29.

[5]葛红兵.身体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53-55.

猜你喜欢
八段锦人体动作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五)两手攀足固肾腰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二) 左右开弓似射雕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