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明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始终是我们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尽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方面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体方面却出现了“冷拒绝”的局面,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难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课堂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即“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以信息为载体、以反馈为手段、以提高为目的”的养成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从而变“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方式为“主客互动共融”的思维方式,来积极探索“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最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随着“05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分别从历史、理论、实践、现实的角度突现“05方案”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特点。由于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教材文字简洁性与教材可阅读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整合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由《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相关内容整合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关内容整合而成的;另外还新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近现代史纲要》。因此,在“05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暴露了教学内容急剧增加而教学时间却相对减少的矛盾:“在尽可能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构成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量”与“质”的两难选择。而在张百春、沈亚生、彭富春、郭新和、汪信砚和孙正聿等专家的研究文章中大多集中于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实际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内还将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对教学的目的、性质、方式、结构、连续性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以致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凝固化、教学手段形式化、考核目的应试化等不良倾向。
诚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我们进行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进行了“精彩一课”的推广,我们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督导检查制度并大力实施之,但是由于传统的“灌输”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的“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方式,为了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长,我们必须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取代之,而“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则为这种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围,涉及到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均不同于自然科学范围内的那些可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实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也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学科使命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以培养“文化”为其学科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由于其特殊的学科地位理所当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护旗手,成为“文化”养成教育的主战场,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中心则是哲学社会科学承担其学科使命的应有之要义和必有之举措。以“课堂”为中心,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前”和“课后”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课中”,从而确保“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紧紧围绕“课堂”这个中心来进行,不得干扰甚至背离“课堂”这个中心。通过“课堂”这个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使命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的“文化”养成理念可以得到最大的展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重要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而突出“课堂”为中心则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中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和结果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切教学活动就会失去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理由从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其生理和心理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成长时期,主体的苏醒、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活跃、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但同时也由于家庭出身、地域环境、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大学生又表现出来彼此相互区别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全面认识学生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的多元取向性、个体发展的求同存异性、群体活动的团结协作性等主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就必须结合“教育即成长”“教育即提高”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实施确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对于其他的课程的教学而言其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则是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
要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真正把握好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冷拒绝”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站在讲台上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而学生或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或“人在曹营心在汉”。产生“冷拒绝”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外部社会环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体所造成的种种压力则成为其学习兴趣丧失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教育的转型、就业模式的转变和人生设计的转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和被动就业构成一张张无形的网,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必须直接面对而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即使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也概莫能外。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中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则自然而然地被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所左右,就业所形成的压力则迫使大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围绕“提高就业筹码”这个中心,从而表现为大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都必须服从于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来“提高就业筹码”。于是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重于公共课的学习,对应试型的学习重于素质型的学习,对技能的学习重于对理论的学习,从而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出现“冷拒绝”的现象。殊不知,专业课与公共课、应试型与素质型、技能与理论的学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唯有将它们高度地统一起来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方法论意蕴从而标明了它在大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冷拒绝”现象的出现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展现方法论的魔力,没有将学生的实际难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大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实现。如欲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强调“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动力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通过量大质优的信息作为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地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既不能理论对理论空洞无物,也不能理论与实际两张皮。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呈几何级数地膨胀,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则无孔不入,信息的拥有和理解基本上达到了同步和适时,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想在信息社会里充分履行其教师职责实现其教学使命,就必须在信息的对比、甄别、选择、把握和理解上花大力气,具体表现为在时间上要大投入、在科研上要大发展、在教学上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信息”为载体,既符合其学科特点,也有利于其学科发展。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论形态的学习为其主要内容,是以大量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构成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学科特点就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信息的重要性,因为理论的丰富性是离不开信息的,理论的生命力也同样是离不开信息的。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的载体功能,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好网络、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与时俱进地将其知识内容进行更新换代和将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而提供载体保证。
在大学的学科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着教学效果的考核这一问题,并且在现有条件下这一问题的解决或通过闭卷或通过开卷来进行的。考核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闭卷还开卷的考试往往把思想政治课的考核简单地变成了知识和结论的堆砌从而钝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功能,严重割裂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关系。另外,对于考核的成绩仅仅通过“简单的公布”而缺少“解疑”“去惑”等方式的反馈,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单一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决非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文化的养成,因此,对于其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考核的内容要丰富化和考核的目的要立体化,就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反馈手段,例如,网上答疑、博客互动、课堂辩论、兴趣协会、分组讨论,从而在确保“课堂”这个中心的前提下使其反馈的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05方案”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05方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中的发挥其导向性的灵魂作用,而“精品课堂”的“提高”之目的则可以充分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人才期望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规划有机地统一起来。“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是以“主客互动共融”的“养成”教育理念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是对“师本课堂”“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的“扬弃”。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深化,“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必然会不断地丰富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形式,必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改善。
首先,通过个案的实证分析来设计“精品课堂”的操作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来进行实践操作,将课前准备、课中管理和课后反馈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进行实践中的摸索。
其次,通过普遍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来完善“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充实和完善“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让“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能真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理念,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理论上的准备。
最后,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来丰富和发展“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精品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成熟以后,将其向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学领域进行推广,为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和教学转型而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总之,“精品课堂”教学理念的形成、成熟和推广,可以真正实现“主客互动共融”的“养成”教育理念,从而彻底抛弃“主客二分对立”的“灌输”教育理念,最终有利于我国国民教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