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律规性教学的改进初探

2013-08-15 00:52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王 婷

(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律规性教学定义与优势

律规性教学是一种相对传统、国内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它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规律,根据该规律制订出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规范,一切教学行为均应当严格遵循这套规范。这套规范被视为客观存在的、唯一正确的规律,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移。

律规性教学的优势比较明显:

(一)便于开展教学管理

由于律规性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各个阶段都有详细、客观的评价指标,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考核都有章可循。一般而言,国家给出纲领性定义,学校制定规定性细则,只要细则考虑周全,考核过程与结果就会相对公正、客观。有侧重地制定激励办法,可以有效引导教研方向。

(二)教学过程可操作性强

律规性教学尽可能详细地定义了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细节,从课堂规范、大纲制订、教材选择到教学手段、教案编写、运演路径等,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手册,执行起来比较容易。即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按照规则进入指定教学状态。

(三)知识积累速度快

律规性教学的重心偏向于教,总结出的规律都是最高效的教育方法。类似于工厂流水线似的作业方式,使得知识的灌输速度达到最大化,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尽可能接触更多的知识。

二、律规性教学局限性

(一)教学深度不够

律规性教学中,通常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积累知识,留给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较少,很多理论并不能完全理解,也难以将其融入自己已建构起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牢固,既容易遗忘,也很难投入实践应用中。

(二)思维模式受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客观事物,带着主观性去观察和思考,应当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律规性教学中,包括所谓互动式课堂或情境教学,多是重走前人发现或解决问题的道路,按照事先排演好的规则去进行,不能根据学生的思路做出调整。学生一时有了新奇的想法,也要导入到既定轨道中,服从律规。长此以往,学生习惯遵从权威,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应当是”正确的模式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受到压制,只能熟练模仿,很难自行创造。

严格遵循固定规范教学,也压抑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使得教师思路僵化,与学生的互动少,从学生处得到的启发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才技能同一化

同一化概念源自西方哲学,主要是指以国家和民众为主体的抹煞个性或个人的传统[1]。同一专业按照同一规则教学,所学内容,包括实践课程,大体一致,容易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相同,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千人一面,不符合社会对于多种人才的需要。

(四)预设规律复杂

律规性教学的基础是预设的规则,这套规则的制订和完善牵涉到很多困难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效的学习方法不可能统一,设计出适合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比较困难。第二,每一届学生可能都有不同的特点,发现、总结规律,并形成规则的反馈时间较长,有效规则的生存期相应较短。第三,教师的个性与授课风格不一致,不可能对每位教师的每节课都进行详细设计和监督。

三、改进思路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境遇性教学可以较好地弥补律规性教学的不足。境遇性教学是其本质、特征及表现等因境遇的不同而不断生成和转化的教学[2]。它提倡因势利导,根据学习情况随时改变教学过程,只要有利于教学,敢于立刻放弃任何律规。理论上说,境遇性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国内高校大部分专业班级规模较大,同班学生对于同一种教学方法的反应也千差万别,临时更改并选择某种合适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另外,教学设施相对有限,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课外时间有限,随意改变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指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现有大环境下,开展境遇性教学条件不成熟。律规化种种缺陷的根源在于律规的变化性差,教条死板,难以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不妨尝试在律规性和境遇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一方面事先尽量降低变化出现的机率和数量,另一方面让律规多样化、灵活化,增加其非线性的可能,使之能适应多种情况。允许课程教学组自主对现行律规性教学的教学实施进行部分改进,制订富有弹性的计划,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改进可以采用渐进性推进的方式,先从以下四个方向着手。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确定哪些知识最有价值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在国家规定大纲的指导下,更深入地研究教学规律,适当考虑班级和专业特点。为了在普适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间维持平衡而推广实行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是对课程体系的一次改革,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但多数学生在学习前对于课程的了解并不多,有时候实际内容甚至跟他们的想象南辕北辙。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就发生了变化,为了学分,他们可能会选择混完这门课。这无疑对教学造成了很多困难,浪费了教育资源。我们不妨事前消灭掉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制定规则,在课程开始前调查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所在,无论选修还是必修课,都列出可能的教学内容供他们选择。如果是选修人数多的基础课,也可依此划分班级。

(二)教学手段

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但新的方法并不一定就比旧的方法好。在律规中不应限定使用哪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也不应一味摒弃传统的讲述式。提倡多样化但并不能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备课时可以多准备几套方案,根据课堂进行情况、学生情绪和知识接受的程度,灵活选择某套方案或者交叉使用。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进行分级、分组教学。尤其实验教学,可提供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应用型、研究型的不同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考核方法

从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来看,目前的评估体系仍较为单一,对多门学科的各类课程多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对教学成果一率要求转化为好量化的指标和实体。如果这种转化必不可少,那么可以考虑扩大指标和实体的种类与范围,使之尽量符合专业和课程特点。

从对学生的考核来看,提倡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与技能为主,支持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免修、免考的选择。

(四)反馈与修订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规律。各种律规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订。集体备课、教研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工具能更快地交流经验,及时修正律规中不甚合理的部分。修正幅度不大,涉及面小的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立即执行,其余情况也可及时向上级报告,尽快解决问题。

四、应用实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通识课,选修人数动辄数千,学生水平差距很大,技术更新变化快,应用性强。按一般学科既定律规完成教学,理论与实践很容易脱节。这就要求对部分教学律规进行一些灵活的设置。

根据高教司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必修模块: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办公信息处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为了适合多种情境的需要,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妨多考虑一些方案。

(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本模块理论与实践份量大致相同,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如:数制和编码转换可采用传统的讲述和练习法;软、硬件平台的讲解可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多数学生对硬件完全不了解,可以加以实物演示,现场拼接,增加感性认识;如果学生有选购电脑需求,可直接用采购电脑时的配置单或是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单来讲解,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上有电脑的同学比较多,基础比较好,可就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写下自己的想法,课后收集资料,验证或反驳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选择其中几种典型的看法进行点评。

(二)办公信息处理基础

办公信息处理方面,一般使用微软公司的Office套件进行讲解,但也有部分学生电脑上预装的WPS和iWork,各软件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因无法判断学生今后会用到何种软件,故不宜强行统一操作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尽量将重心放在工具和命令的功能及效果上,淡化操作细节,将细节留到学生实验时根据软件特征自行摸索。对学生而言,课堂上一直演示操作显得单调乏味,此时教师可使用案例法,先展示几个知识点覆盖较完整的例子,再从中选择一两个贴近本专业知识的进行讲解。若课堂依然沉闷,也可干脆由学生设计一些效果或提出问题,教师来演示解答。如果教学设施允许,最好是在实验室授课,讲、练、设计和解答同步进行。

(三)多媒体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涉及的知识点和软件很多,可能有学时不够的感觉。但学生多数对这些影音处理的软件和技术很感兴趣,不妨多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课外自修、练习,课堂上根据专业特点和班级兴趣着重讲解其中的一到两个软件。教学形式可以项目驱动法为主体,确定一个目标,现场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表现活跃,可由学生提供思路和完成途径,教师操作并点评。课前应就每个知识点都多准备一些相关作品,有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相关的、新奇的、幽默的等。学生对某技术表现得兴趣浓厚时,可就此点适当发挥,多展示一些相关应用实例,以拓展思路。可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如关于无损压缩与文件格式、影音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四)网络基础

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该模块进行单独的免修考试。网页设计部分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项目,分组原则上按能力不同混合编组。按项目难度不同,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网络应用部分可以结合网络教学进行。除常规课堂教学外,网络形式的教学可以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网络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中式教学,建立教学网站,提供各种直播视频、操作录像、软件等教学资料,同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利用论坛、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进行各种形式的网上答疑。

课程的考核以机考和综合性作业结合为主,参考平时表现给出总评成绩。作业评价应当兼顾知识点、创新点和艺术性,以作品整体效果为准。

五、结语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仅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内容,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学行为的整体变革以及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配合,需要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教师更强烈的责任心。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摸索、总结、改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张帆.“同一化”的培养模式与“个性化”的人才需求的悖论——对当今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09,(30).

[2]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石鸥.多样与选择:确保学生充分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制度[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4]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