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英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国民学习外语的热情高涨,外语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外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魏三军,邓燕2007)。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外向型经济目前仍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短板”,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偏弱,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可以说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对整个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湖南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薄弱,归根结底不外乎受制于政策和教育两大因素。政策导向自不必论,单就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外语人才外流这一点就极大影响其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外语人才密切相关,外语人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刘炜,2010)。有研究指出,湖南现在和以后都需要国际型、运作型、创新型人才。然而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外语人才供给不能匹配和到位更是成为制约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部六省作为内陆省份,受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普遍偏低,湖南省更是如此。单由外贸进出口总额就可见一斑。表1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及各省海关网站提供的数据整理的。
表1:2009~2012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情况比较:(单位:亿美元)
从表1来看,201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146.9亿美元,比上年(同比,下同)增长44.7%,但比中部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外贸额在全国继续排第20位,外贸规模及增速均居中部第5位。2011年进出口190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21位,外贸额同比增长29.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但较中部低9.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也一直较低,2011年仅为6.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末位。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额2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比全国水平高9.3个百分点。增长率虽高,但基础薄弱,整个外贸低于中部,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更是没法相比。
由此可见,外向型经济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比较微弱,同全国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陈湘满,2003)。早在1993年湖南省政府就把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993年6月22日湘发7号)。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仍是差强人意,这对全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制约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政策制定、产业结构、招商引资策略及区位条件等。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都是鼓励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应该说政策环境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地理环境方面,湖南毗邻广东,更有洞庭湖水运(历来对湖南的外贸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等资源,这样的区位条件在中部六省中算有优势的了,但与此不相符的是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却落后于中部各省,更不用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了。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制约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软肋究竟在哪里。本文认为必然与人才有关。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外语人才供给未能匹配和到位,语言的经济学效应在此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就是说湖南本土的外语教育与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适应、不协调。
语言经济学把语言本身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把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看成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投资。因此,外语教育也变成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 (许其潮,1999)。而“忽视语言经济价值的客观性,是导致我国语言学习与使用状况不协调的根源”(周红,2000)。考虑如何提高外语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既是使教育切实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现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比如湖南外语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市场很难找到具备小语种能力的涉外人才,其结果直接阻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外语语种人才培养方面,湖南省的小语种专业仅限于朝韩语、法语、俄语、德语且招生人数偏少,其他小语种专业则普遍缺失,导致小语种人才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通用外语专业招生规模过大,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境突出。在外语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简单化,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宽泛、职业性缺位和社会竞争力不够。课程设计“文学味”较浓,目前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只有文学、翻译、语言学等几个方向,研究的方向往往局限于对英美文学、语言结构、文字翻译等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或具体国际问题相结合的课程和研究相对较少,与当今社会结合度并不大,这是外向型人才紧缺的重要因素。
鉴于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现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外语教育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改革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其潮,1999)。从我省的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到外语教育投入、外语课程设置、外语师资培训以及外语教材选编等各方面因素都应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时俱变。
(一)宽泛地讲,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依据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无论是国际通用语专业(如英语)还是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必须从单一学科的“经院式”模式转向“宽口径、复合型、应用性”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从上世纪末提出到现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且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戴炜栋,2007)。
(二)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能只着眼“专业性”和“学术性”,须将“职业性”纳入反思与改革的范围,从而体现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社会人才培养功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宏观导向(刘炜,2010)。“现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却不多”(杨月枝,2008)。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外语专业课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致力于培养非外语专业的外语人才应该成为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我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切入点。
(三)开展校企联合,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外语人才的价值和效用。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促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因此,高校与企业间开展的项目交流合作可以促使高校根据本区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区域外语人才,更符合当今“协同创新”的教学改革的思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目的性,同时也加强了外语学习在市场运用中的实用性(王琤,徐晓晴,2012)。
(四)此外,还可积极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寻求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外友好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加强外派留学生教育,努力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和范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鉴于当前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对“创新型湖南”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对外语教育与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探索适应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夯实本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基础、优化和健全本省外语人才结构、加强本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力度以及促进“创新型湖南”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戴炜栋.第四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07,(6):2-5.
[2]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4).
[3]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4]周红.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56-59.
[5]魏三军,邓燕.从语言经济学看外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9):309.
[6]王琤,徐晓晴.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9).
[7]陈湘满.湖南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J].当代财经,2004,(3):118.
[8]杨月枝.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9]刘炜.外向型经济发展视界中的湖南省外语人才需求分析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