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文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1131)
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除言语因素以外的因素,来传递一定信息的人际间的交往,包括体态、手势、脸部表情、会话距离、沉默等方面。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了通过手势、姿势、服饰、发式、香味、口音、社会背景等这样的语言来完成信息传达。”根据非言语传播学者Mehrabian的实验研究,在人类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的信息比重只占7%,而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却高达93%。可见,人们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非言语交际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商务活动越发频繁,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中非言语交际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会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则会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甚至会产生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
不同的国家及民族都坐拥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仅是通过言语交际得以维持、储存和传播,也是通过非言语交际隐含地、有意识或无意识传播的。美国的萨莫瓦尔(Samova)认为,文化所表现的就是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智慧结晶,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及态度等。[1]因此,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2]人的非言语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非语言交际本身负有一定的文化使命,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
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制约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而,不同的文化、民族由于价值观念、文化形态、思维方式、信仰、制度的不同,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非言语交际行为。”[3]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完全不同的含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不仅为跨文化交际造成困难,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交际的进行。
言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言语交际通常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处于主导地位。而非言语交际则常反映了人们的潜在意识和情感,是言语交际的有力辅助工具。在言语交际发生障碍,或用不好或不屑用言语来表达时,非言语交际具有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因此,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辅助。言语交际通常与非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4]当两者表达的信息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生动的、持续的非言语行为,认为它往往更能传递出真实的信息。
人们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交流系统。只有两者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准确地传递复杂信息,表达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感情,进行广泛深入交际的目的。[5]因此,不能完全脱离了言语行为而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言语行为的含义。非言语行为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强化和补充手段,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信息相互交换中不同符号(或标志)系统的信息相互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显性的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往往忽略了人们真实意思表露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通常人们把非言语交际称为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中体现更多的是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性往往比言语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严重。
事实上,人们能运用他们的行为或表现的任何方面作为使他人觉察或不觉察的交际手段。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衣着打扮、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等都因他(她)所处文化不同而传递着不同的信息。[6]由于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言语行为早已习以为常,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非言语行为是否合理,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结果导致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因此,非言语交际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敏感、最现实的问题。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商务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言语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对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障碍或模糊因素起到补充、确定等作用,它与言语因素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商务活动的成功。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将非言语交际分成了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7]下面基于这四个方面,对国际商务活动中非言语交际的运用进行分析。
体态语是指人的基本姿态、礼节等各种表情和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它具有民族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意思和含义也就不尽相同。体态语在商务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与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手势。美国人用大拇指和实指相接形成圆圈来表示“OK”(很好、顺利);在日本和朝鲜同样的手势则表示“钱”。美国人用一只手,手心向上,手指并拢同时向上来回弯曲,表示“请过来”;而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抬头表示让人过来。翘大拇指手势,在中国是一个积极评价的符号;在澳大利亚表示粗鲁和不礼貌;在美国、法国表示拦路搭车。美国人常用食指敲打太阳穴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那人脑子有毛病或精神不正常。
面部表情。中国人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咂嘴唇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8]西方人在交际中习惯采用直视对方,否则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中国人往往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重或服从。中国人在道歉时常常用微笑来掩饰自己的不安,美国人则认为这种道歉缺乏诚意而无法接受。
体触行为。美国人谈话时,男人之间拉着手说话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而在中国则被认为关系要好的表现,人们经常会看见同性之间互挽胳臂或搂着肩膀。到法国人家里做客,走进房间或离别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在西方国家,无论男女,熟人见面常是拥抱或接吻,表示亲密或友爱;而中国人对这种行为普遍不接受,认为这样过于肉麻。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包括沉默、话题语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对待沉默的态度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为典型,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被问及尴尬或棘手的问题时,常采取沉默态度;而西方人对沉默语的理解则是负面的,他们认为这是对提问者最大的侮辱,认为你在蔑视他,不愿与他交往。日本被称为“沉默的民族”,奉行“沉默是金”,沉默是其文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非语义的声音使用不当,也会引起误解。比如吹口哨,在中国,如果某男性对一个青年女子吹口哨,会被认为是流氓行为,是轻浮的表现,因而会遭人厌恶和反感。而在美国,这种行为只是赞美该女子漂亮或者对她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她的关注。[9]英美人最忌讳的是从体内发出功能性声音,如果没有抑制住而发出,就立刻表示歉意;中国人认为这类行为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国际商务跨文化的沟通中,交际者对副语言的使用要非常小心。
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艺术品、建筑结构等。不同的服装款式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中国,汉族服饰崇尚简单、朴素;而美国人喜欢自由自在、向往无拘无束,经常穿着牛仔服、夹克衫、运动装。在正式与非正式社交场合,英美人都是男士西装革履打领带,女性盛装化淡妆和带耳饰,打扮界线分明,中国人一般在这方面不太明显,经常被忽视。在交际场合,英语国家的人非常忌讳口臭等身体怪味;而许多中国人往往对自己的体味不怎么注意。客体语交际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从私人轿车可以解读出拥有者的地位、价值观、抱负甚至是心理状态等特点。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客体语并运用得当,将有利于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
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信息,这些都可以提供一定的交际信息。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除了夫妻或家庭成员之外,往往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南美人、地中海人和东欧人的交际距离相对较小;阿拉伯人喜欢靠得很近。因为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不希望对方太接近自己“私”的空间,东方人则相对观念淡薄。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在坐姿方面,中国人传统强调“坐如钟”,在正式场合“正襟危坐”;美国人一般坐姿比较随便,常常大大咧咧地坐着。以跷二郎腿为例,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翘二郎腿”;而这种习惯在中国人眼里被认为是对客人的极大不礼貌。在东南亚,与商人洽谈商务时绝对不能跷二郎腿,因为此种行为必引起对方反感,商务交易会当场告吹。办公室的布置上,法国人在空间上是围绕中心设计的;德国强调私密空间,经常是办公桌遍布整个办公室。
总之,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存在的大量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揣摩,才能从对方的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中解读出多种重要的信息,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和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非言语交际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通过学习,了解并熟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特征以及它的特殊表现形式,可以避免或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的一些文化冲突和误解,达到顺利交际、增进了解,以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以一定文化为基础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很大的差异。“世界上不存在普遍正确的非言语行为,所谓正确的行为只是对具体的文化、社会、场合、情景等环境适应的行为。”[10]文化差异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非言语交际,在什么情况下该用或不该用某种非言语行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则。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巧妙地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教学相融合,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接受在非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不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意识。指导学生阅读目的语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领悟目的语与母语在诸多非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提高对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摒弃文化偏见,深刻理解、尊重、包容不同文化中人们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并能潜移默化,逐渐形成良好的非言语交际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传递着丰富、复杂和微妙的信息,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别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误解甚至冲突。教师有意识地将目的语非言语交际形式及其含意引入教学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目标语非言语行为方面知识的理解。在讲课中,目标语非言语行为方面知识的介绍包括其行为的意义和功能的解释,特别是尽量介绍眼神、手势、体触行为、服装、饰物、时空界域等一些比较常见的非言语行为,详细解读其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通过电影、录像、文学作品、电视剧等多种途径,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扩充对目标语的非言语交际信息的输入量,使其亲眼目睹某种文化特征的日常非言语交际的各种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讲授目标语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知识时,多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这是比较分析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前提。要彻底解决目前文化单向输入的倾向,加强中国文化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认知和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外来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透彻了解本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形成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文化与非言语交际的特性往往显得比较隐蔽,对于不同之处以及比较复杂和难掌握的问题要特别加以重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能够使学生对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有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能使学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利用合适的非言语行为,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11]。并且,这种比较分析要综合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学典籍与历史典故等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扩大学生非言语交际的视野,从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教学中的情景模拟。外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真实的非言语交际情景,创设和模拟真实的交际氛围,以模仿为主要实践方式,组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以及各种具体的国际商务活动,让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非言语行为对情景的适应性,做到准确掌握有关文化背景,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依据社会场合、场景采取正确的非言语行为。
其次,带领学生观摩、参与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从中观察、学习和实践。亲身经历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一方面,进行广泛地观察学习不同身份的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是如何运用这些非言语行为的,探索其背后制约性的文化内涵与规则;另一方面,与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中尝试使用非言语手段,努力学习实践中处理和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日益凸现。不同文化的人会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传递各种信息,能否采取恰当的非语言交际,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能够直接影响到商贸活动和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研究并探索各种具体的教学策略,培养并提高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
[1]Samovar,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Myron W.Lusting&Jolene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rossCultures (Fif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4]王彦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3-105.
[5]丁景辉.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差异刍议[J].怀化学院学报,2008,(5):92-93.
[6]赵秀华.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21.
[7]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范可微.简析非言语交际行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5):118-119.
[9]曹筱萍.英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4-125.
[10]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兰丽伟.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17-18,46.
[12]陈欣.非言语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