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2013-08-15 00:52武明光
关键词:喻义原语习语

武明光

(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一、引言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与文学作品、诗歌一样,被认为是语言的精华。其广义内涵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1]它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习俗、生存环境、历史典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2]。英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内涵。由于文化背景和心理联想的差异,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译者除了要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大量练习外,还必须时刻考虑到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习语的深深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习语中的具体表现

(一)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但偶尔也有类似的,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近年来也有用“花钱如流水”来表达此意。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等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二)价值观

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也反映到语言上。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价值主体,很多提倡社会价值、强调集体主义的习语由此而来,如“大公无私、众人拾柴火焰高、孤掌难鸣”。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对个人隐私、独立自主看得很重,像“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paddle your own canoe,mind your own business”等习语表现了西方人崇尚自由个性的价值观。

(三)审美意识

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习语的翻译。英汉两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习语的表达形式及词语选择。

(四)宗教信仰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 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五)习俗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在过去中国先人的眼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An old dog will n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三、习语的英汉翻译策略

对于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一)直译

有些英汉习语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几乎完全一致。我们可以从英汉语中找到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在这类对应习语的起源上,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的借鉴或翻译。不同文化中能有如此相通的谚语流传,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有很多基本的共同之处。

(二)意译

有些习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寻找和使用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翻译,这样才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即“意译”。如:

“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说别人坏话的人,别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三)直译加意译

不地道的直译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的偏差,完全意译不够忠实原语习语的内涵,为了避免这个矛盾,直译加意译不失为一个稳妥的策略。例“不到黄河心不死”,如果把“不到黄河”直译成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明显不妥,通过意译成until all is over达到意思简洁明了的效果,“心不死”则可直译ambition never dies,最终译文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既保留了原语文化特色,也可激起读者共鸣。再如,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原意是“趁着晴天晒干草”,很容易发现,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合理利用时间”,可增译成通俗易懂的汉语习语“趁着晴天晒干草,勿失良机”。

(四)套译

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有些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生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或译成: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这种“鸡头凤尾”对应“狗头狮尾”;“卖瓜”变成“卖瓦罐”等借喻事物上的差别的方式,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一致。翻译这些习语时,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套译,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

(五)加注

有些习语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特色或具有典故性的原语习语,译成目的语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3]。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可直译成“像苹果派一样是典型的美国式的”,仅直译还不足够让中国读者了解其中含义,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美国派就是典型美国式的?”此时稍稍添加注释即可解决这个疑问,(注:苹果陷饼是美国人喜欢的甜食之一,据说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这个短语用来强调某种东西是真正美国式的)。

四、结语

英汉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两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价值观、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习俗、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体现在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中首先要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兼顾保留原语文化意象和民族特色。因此译者只有努力学习英汉语言的文化知识并熟练掌握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翻译中游刃有余,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1]包慧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2-23.

[2]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8.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02.

猜你喜欢
喻义原语习语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