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现代陶艺教学模式探析

2013-08-15 00:52周光云
关键词:陶艺课程内容艺术设计

周光云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蚌埠 23300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陶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早先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到各大美术院校再到各类综合性大学,先后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或陶瓷专业、亦或是陶艺工作室。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有近百所高校开设陶艺课程,有近三十所高校开设陶瓷艺术专业,还有十余所设有陶瓷艺术专业系。目前,我国高等陶艺教育大致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或称普及)两类。专业类陶艺教育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或专门院系,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非专业类陶艺教育多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如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非专业类陶艺教育中,又存在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分专业的具有公共性质的选修课,着重展拓学生知识面,培养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一种是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展的陶艺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专业类陶艺教学经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渐成体系,而非专业类陶艺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现代陶艺教学,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与专业类陶艺教学的类比,探寻非专业类陶艺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规律,使现代陶艺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教育。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具有首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确定课程目标,不但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也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还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评价的原则。专业类陶艺教育中,“陶艺”或“陶瓷艺术”是一个专业学科或研究方向,本科教育需要花费四年时间去学习,研究生教育还得三年时间,它的培养是专业的陶艺家或陶瓷设计专门人才。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一流的能够站在国际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的中国新一代陶艺工作者。”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面向研究机构、企业,面向生产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尽管各个专业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有些差异,但都是基于培养陶瓷艺术领域的高精专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师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创造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课程训练来实现的,现代陶艺课程就是链条中的一环。现代陶艺是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影响下,脱胎于传统陶瓷艺术,注重观念性、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的参与性、直观性、愉悦性、多变性等诸多特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这正是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开设现代陶艺课程的目标所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这样的课程目标,对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陶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涉及诸多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以及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等方面。现代陶艺是一门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内容广泛、丰富,其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术。作为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课时少、周期短也是它一个重要特征。通常,陶艺的课时量都在36或48学时,分成3周或4周,每周12学时。而且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陶瓷材料,对其特性不是很了解,掌握起来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也影响着陶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基本的方向。让学生了解、掌握陶艺制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论对专业类还是非专业类的陶艺教学来说,都是必须的基础性内容。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行陶艺的创作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在非专业类陶艺课程中,更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注意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之间平衡。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好学,而且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提高现代陶艺教学质量的目的。实践证明:任何偏离学生已有水平的内容安排,不管是偏难还是偏易,都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才能产生累积效益。此外,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课程内容图文并茂,直观生动,以提高课程效益。

三、课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课程设计的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越好。但是课程设计得再好,如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课程计划的成功与否,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关键因素。非专业类教学中的陶艺教师,几乎都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有着较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陶艺强调思想性、实验性、探索性,注重陶瓷材料的本体语言,以及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特质。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创设一些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从设计学角度思考形式语言与陶瓷材料、形式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达成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艺课程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第二阶段为实践环节。在此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为例,即48学时,分4周进行,每周12学时。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安排12学时。在正式讲授陶艺理论之前,先安排学生去感受一下陶艺工作室的学习环境,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下儿时玩过的泥巴。泥性的体验过程,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动机,也会促使学生去思考诸如泥怎样变成精美瓷器等问题。让他们带着好奇和思考开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他们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陶艺课程理论的讲授主要围绕着陶瓷史、陶艺制作过程及技巧来展开。通过对比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异同,让学生了解现代陶艺具有的观念性、实验性、探索性等艺术特征。通过讲解陶艺材料、制作过程和技巧,引导学生把握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形式语言以及形式、材料和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经典的传统陶瓷和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让学生了解现代陶艺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学会欣赏艺术作品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第一周的理论讲授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环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包括36学时,从第二周至第四周。第二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作一些基本的造型样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陶瓷材料的语言特性,掌握陶艺造型、装饰的基本方法及技巧。这些基本的造型可以是具象的茶杯、茶壶、盘子、花插,也可以是抽象的几何形体,针对不同的造型,选用手捏、泥条方法成型,并采用划、刮、刻、雕、粘、镂等装饰手法,使它们呈现出新的形态和视觉感受。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与之进行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构图、肌理以及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周的任务与上周的内容是一个衔接,是对基本造型样式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要求学生利用泥板、拉坯、雕塑方法成型,之后在该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的拓展。这周把陶艺造型和装饰的基本方法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各种方法所呈现的不同形式特征,选择自己感兴趣表达方式,从而找到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刻意回避了拉坯成型的课程内容,原因在于拉坯是一种技术性含量很高的成型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这似乎与课程时间有限形成了矛盾和冲突,所以一去了之。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拉坯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泥性体验方式,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和欲望的有效途径。只要它能起到这些作用,学生的拉坯水平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最后一周是命题创作,运用陶瓷材料表达创作观念的环节。具体任务是完成一件有明确主题的陶艺作品,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系列化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优势,全面考虑作品的主题、成型、装饰、施釉、烧成等问题。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掌握了陶瓷材料的特点,也积累了一定的制作经验,为学生的自由创作、理念的表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可以用开阔的思路去做陶艺,但不能用随便的态度去面对陶艺课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专业性、严谨性和工艺性要求,确保课程的完整性和训练的有效性。

四、课程教学中需要理清的几个关系

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现代陶艺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要想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和价值,获得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明确课程目标,甄选课程内容,设计实施方案之外,我们还必须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往往会使我们的实践活动事半功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授课教学内容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陶艺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史、制作技术和技巧以及当代陶艺创作中各种现象和潮流,还应当包括当代世界艺术史以及在陶艺制作和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美学、设计史、美术史等学科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广博的理论修养,为他们将来的艺术实践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陶艺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它的最终呈现还是有赖于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艺术的实践性环节不仅指设计制作,还有陶瓷艺术的研究与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古陶瓷展、现代陶艺展,考察国内的窑址、瓷厂以及文化创意集市,甚至是参加一些陶艺竞赛,都能很好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教与学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陶艺课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能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面临疑问,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主动提问和质疑,教师及时给予鼓励,鼓励他们去观察、发现、联想、分析、思考,寻找答案,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出具有创新氛围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感觉和独特个性,增强他们创造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玩泥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三)过程与结果

有效地教学过程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陶艺创作是一种“变土为金”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有关创造教育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在陶艺创制的过程之中实现的,因此教学中强调创作的过程。关注过程,并不意味着忽视结果。过程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促成更好地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又会在哪呢?毕竟,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陶艺课程从目的到意义都与城市的陶吧、幼儿陶艺的兴趣班不同。况且,任何思维能力训练结果的呈现,是好是坏,归根结底都需要通过陶艺的形、色、质等视觉要素的组合来传达,才能获得评价。所以我们也要强调作品的最后结果,不过作品仅被视为学生学到什么和尚未学到什么的信息来源,而非其它终结性的评价指标。教学过程与结果相互影响,偏废任一方的行为,都会有失偏颇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观念与技术

陶艺是艺术,也是技术。在原料、成型、装饰、施釉、烧成等的每个程序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一定的规则和技术限制,理解和掌握各项基本技术是各类陶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陶瓷艺术几千年之所以能够延续和发展,并且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不可否认,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应为观念服务;我们不能把技术的高低或难易作为评判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应当更多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即以形而上为标准。技术只是确保我们创作意图得以实现的一个手段而已,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由于课程目标、课时量少,加上学生多是第一次接触陶瓷材料,指望学生在技术上能有多么成熟的表现,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作为设计基础的陶艺课程,应树立观念为先,技术为辅的理念,对技术的要求是:理解及够用就可以。而不必刻意地追求高技术、高难度,否则,只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五、结语

现代陶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独特功能,已得到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但是,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现代陶艺课程的优势和特点紧密结合,构建起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发挥其最大功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不仅需要各个学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各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专业陶艺教师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走出陶艺本体语言的研究,而从设计学角度来探索发展学生设计语言及创新能力的现代陶艺教学方法和策略。我相信,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之下,这种探索一定会取得成功。可喜的是,这种探索已初见成效,有待我们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2B301)

[1]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6).

[2] 方漫,周芳.论陶艺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国陶瓷,2009,(1).

[3]白雅力克.关于当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0,(7).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猜你喜欢
陶艺课程内容艺术设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星.云.海》
《花月夜》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