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实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长沙理工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处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选择、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共性技术路线研究”,针对发展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型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评价与排序选择、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选择、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产业发展关系、湖南省的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培育模式、浏阳生物医药园生物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路线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得到采纳和在实践中实施,获得了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学术影响。通过阅读课题组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等相关材料,以及研究成果在有关单位和部门应用情况的听取和询证,现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一)廓清晓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内涵,清晰明白呈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在特征的表现脉络,创造性地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型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差异与特征差异出发,探究了这些产业在形成规律、发展机理与替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及差异,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框架型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能够既原则性又兼顾灵活性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评价。
(二)理论论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选定为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没有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独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是把该产业隶属于新能源产业当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可以像其它新能源产业那样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发展,该研究为此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产业选择评价的有关论证模型,对湖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产业评价及选择分析。
(三)基于生态工业的发展导向,以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生态型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选择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该新兴生态工业园各产业优先发展的次序,并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该园区生态型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为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生态工业和主导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基于产业共生、分工贸易、生产价值链等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理论观点以及国内外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对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关系进行了探索,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了二者要“互动与融合”的产业发展关系。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设计了用于评价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旨在测度并量化分析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内在运作现状。通过对全国以及江苏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测度分析,得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驱动生产服务业发展时,二者互动与融合不显著的结论。由推演出的发展机理模式以及评价和测度的结果可知,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应由制造业驱动方向服务经济驱动方转变,以便使二者攀升到价值链高端。
(一)解决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评价与排序选择问题,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定了产业方向。本研究在框架型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反映湖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Weaver-Thomas产业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南省35个产业进行了评价与选择,选出了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拟将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三大产业培育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拟将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四大产业培育成为湖南省的先导产业。
(二)解决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选择问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及产业生态性为视点,通过指标体系的筛选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构建了一套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结合湖南省的8个知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运用Weaver-Thomas模型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符合现实发展状况,体现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合理性。
(三)创新了湖南省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分别提出了适合各个产业发展的产业培育模式。
一是分析了湖南省的新能源汽车、风能利用设备、航空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5个领域的典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总结经验得失。从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探寻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据此构建“网络化生产组织+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方式+一次成型叠加式制造模式+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数字化生产设计、生产和销售+虚拟化的制造厂商+为客户提供全过程服务”这一创新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在此新模式指导下,对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是湖南省以“科力远”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还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满足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从三个方面探索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1)分析了新能源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对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采用“产品租赁”的商业模式;对于生产新能源装备的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2)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采用“科技支撑+政策支持(保护电价)+政府采购”的商业模式创新。3)对于能源节约服务型企业,采用EMC商业模式创新。针对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三是湖南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构造模式,发展模式链比较简单。要从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环境进行培育,探索“创意设计→文化影响力→创造消费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所构建的这些模式,建立在湖南省省情范围内的重大需求、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这三大因素的基础之上,这些模式均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具备实际的操作意义。
(四)预见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发展趋势。该研究采用专利地图分析方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遴选之后, 导出了其几种发展趋势,绘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近期(2012~2013 年)、中期(2014~2017 年)和远期(2018~2025年)的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高技术预见活动的准确度,把握产业共性技术发展规律,整合技术资源且规避技术投资风险,从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五)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经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纳,项目组成员直接参与了《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的撰写,研究成果入编了该《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一是在国内首次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型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能够既原则性又兼顾灵活性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评价,从而解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评价与排序选择问题,
二是创新了湖南省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分别提出了适合各个产业发展的产业培育模式。
三是预见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发展趋势,导出和绘制了生物医药产业在近期 (2012~2013年)、中期 (2014~2017年)和远期(2018~2025年)的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
本项目组向政协长沙市第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 “关于发展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的建议”,遴选后经过大会讨论,批准为该次会议重点提案(会议共遴选8份重点提案)。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谢建辉对该提案作出重要批示;提案中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由市政府8个部门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的领导,督办督察提案的执行;长沙市政府九大机关,对提案出具的提案答复或函文。该重点提案获得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成果转化奖)。
此外,本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国软科学》、《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了20余篇CSSCI源刊论文。论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获得2011年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学会一等奖,“新兴生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获得2010年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一等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获得2010年长株潭三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论坛一等奖,“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的产业发展关系:推演、评价及测度”获得2012年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一等奖。
总之,本项目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系列综合成果,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产生很大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