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宏芳
(合肥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束定芳,2000:1),隐喻通常与施喻者的记忆、经验和世界知识有关。文学作品中通常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喻比一般日常用语中的隐喻更难解读。关于隐喻的解读,许多中外学者都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如Lynne&Graham(1999:38-40) 提出的解读隐喻的过程分为理解(comprehension)、认知(recognition)、阐释(interpretation)以及欣赏(appreciation)。 Lakoff&Johnson(1980:230)认为,我们解读隐喻是用一个经验领域的格式塔(gestalt)在另一个领域构成经验。束定芳(2000:193-202)指出,隐喻的理解过程包括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翻译文学作品时,隐喻的解读关乎到翻译的质量。
诗歌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有的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概念隐喻。从表面上看,诗歌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然而,这一转换的背后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人们在翻译中往往关注诗歌意象、意境、意蕴以及内在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其语言中隐喻性概念的研究,致使诗歌的翻译研究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Fauconnier(福柯尼耶),美国加州大学认知科学系的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目前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从这一认知框架下来分析与研究诗歌隐喻翻译。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以四维空间模式为基础的四空间理论。根据该理论,翻译是由原语到译语的双向概念整合。文本意义本身是动态开放的,是各种文本交织的结果。这种交织基于四种整合网络:简畴网、镜相网、单域网(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域网(Double-Scope Networks),(Fauconnier&Turner,2002:119-135)是人的有规律的认知运作的结果,而非文本自身无定规的游戏。整合理论阐明了一个道理,即翻译是人的有规律的认知运作的结果,而非文本自身无定规的游戏。在整合理论看来“丝丝入扣”源自人的规约认知模式(简畴网和镜相网)对原文的解读和译文的表达,而创造则来自人的开放式认知模式(单域网和双域网)在主观意向导引和客观条件制约下的能动运作。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Johnson,1980)。译者的认知因素在诗歌翻译中会有各种表现,两类不同认知原型的读者对包含同一文化内涵的两种语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对等不可能完全实现,翻译要参照两类读者的认知结构实现效果对等。下文将分别从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畴网、镜相网、单域网和双域网来解读汉语诗歌的翻译。
简畴网和镜相网的整合方式是同类空间映射,即原域(Input 1)、的域(Input 2)、同类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的组织框架(Framing Structure)是一致的。这两种整合方式反映人类认知结构的相同部分,不受不同文化交际模式的干扰,是“等值翻译”的保证,对原文本解读和译本表达起着制约作用,是翻译概念整合中的“锚”。它们保证了原文本中交际事件表达模式不变的传承,不受人的意向性影响,在翻译中表现为两种文化交际模式所使用的物象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交际事件意象图式和所行驶的语用功能完全相同。
花的山,花的海
诗的海,泪的海
无边浩渺的大海
汹涌着人民的悲哀……——艾青《在浪尖上》
A mountain of flowers,an ocean of flowers,
An ocean of poems,an ocean of tears,
A limitless,vast and awesome tide,
A tumultuous outpouring of the people’s grief… (Tr.Eugene Chen Eoyang1)
这首诗中的隐喻“花的山,花的海;诗的海,泪的海”反映了人类思维中的基本隐喻概念,即把大量的事物比作自然界中巨大的事物,如山和海。翻译过程中的原域(Input 1)、的域(Input 2)、同类空间 (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的组织框架(Framing Structure)是一致的,不需要额外的补充和解释。在翻译中,不存在包含读者文化和背景知识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因为这一隐喻是以双方共有的人类体验为基础,空间整合是直接且简单的。
单域网的整合方式是指由于原域和的域的各自组织框架不同(但两者存在相似性,可互为解释),它们在整合(交织)空间中的组织框架只来自其中一个空间(概念域),是人的意向性选择。在文本解读中表现为读者可以用自身的经验结构作为组织框架来重新组织作者的意象图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原文本,或用原文本的意象图式结构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读者的经验知识结构千差万别,重新组织和被刷新的方式各异,因此这是一个开放的、反复的过程。该整合模式在翻译中表现为洋化或归化的取舍。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做出洋化或归化的选择。这完全是人的主观意向活动。
一首诗是诗人经验、情感、人生态度和世界观的缩影,反映了诗人的认知隐喻观。理解诗歌的合适途径就是通过认知分析理解其中的隐喻和隐喻概念。在《红楼梦》的第38章中,大观园的人们纷纷以菊花为题作诗,林黛玉写的诗表面上是赞颂菊花的品格,事实上是诗人内心的反映,喻意自己不畏惧秋风严寒,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菊花恰好与诗人在大观园生活的情况相匹配。“THE NOBLE PERSON IS THE CHRYSANTHEMUM”是贯穿全诗的基本隐喻。在这个隐喻当中,菊花是原域,诗人本身是的域。翻译这首诗的关键是解读这个隐喻。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曹雪芹,高鹗309-310)
Celebrating the chrysanthemum
By River Queen
Down garden walks,in search of inspiration,
A restless demon drives me all the time;
Then brush blooms into praises and the mouth
Grows acrid-sweet,hymning those scents sublime.
Yet easier’twere a world of grief to tell
Than to lock autumn’s secret in one rhyme.
That miracle old Tao did once attain;
Since when a thousand bardshave tried in vain.(Hawkes,D.1977:251)
Writing about the chrysanthemum
The queen of bamboo
Day and night the imp of poetry assails men;
Skirting the fence,leaning on the rock,they start chanting;
With the tip of the brush,by the rime,they write fine lines,
Or facing the moon croon their sweet melodies.
We may fill a page with sorrow and self-pity,
But who can put into words what autumn means?
Ever since Tao Yuan-ming of old passed judgement
This flower’s worth has been sung through the centuries.(Yang Hsien-yi 1999:1067)
由Hawkes,D.翻译的译文是原诗的东方文化认知空间(原域 Input1)和译者的西方文化认知空间(的域 Input 2)整合的结果。这并不是由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单向映射,而是多个空间的整合,其中必然牵扯到译者的主观意向性。在东方文化中,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有清净、高洁、品格高尚的意思,也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只用在葬礼上,因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认知差异,整合空间的组织框架大部分来自于译者的认知空间,是译者的意向性选择。译者没有考虑到菊花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因而在译文中基本上难以发掘菊花的意象。读者只能通过译文了解到诗人作诗赞美菊花,而并不能体会到诗人本身是菊花这一贯穿全诗的隐喻。因而这一译文是归化后的译文。
相比而言,杨宪益译文的概念整合更加完整。他的译文包含了原文里“高尚的人是菊花”这一基本隐喻,也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和宗教的组织框架。一方面,高尚的人的意象由诸如 “poetry,men,start chanting,with the tip of the brush,write fine lines,facing the moon croon their sweet melodies,sorrow and self-pity,put into word,judgment,sung”这样的词形成;而菊花的意象则由“the fence,the rock,sweet,autumn,and flower etc”这样的词形成。译文同时保留了原诗中月亮的意象,“facing the moon croon their sweet melodies”译出了原诗中菊花像月亮一样明亮、高洁、孤傲的隐喻。他们一起反映出诗人的高尚人格和品质。这个译文是异化后的译文。
由上文分析可见,有时隐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对等词汇的空缺,而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认知造成的。
双域网的隐喻整合方式更为复杂些,其组织框架分别来自原、的两个概念域,通常是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并且在目标语言中很难呈现的隐喻,在另一种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在整合空间里,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组织框架极为矛盾,它们甚至无类比特征或因果颠倒。然而正是这种冲撞创造了新的思想,诞生新的概念结构和交际模式。隐喻以人类体验为基础,因而与各国文化认知体验有着紧密联系,反应了一定的文化。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众多翻译版本。
TT1:
As spring raindrops fall upon a sprig of blossoming pear,
Lonely tears streamed down the face of jade.(张廷琛,魏博思 1991:152)
TT2:
Her lovely face looked wist and sad,
And tears were in her eyes.
She seemed a sweet plum blossom
Where spring rain pearling lies.(W.J.B Fletcher qtd.in Xu Yuanchong 1997:292)
TT3:
Her features are fixed and calm,
though myriad tears fall,
Wetting a spray of pear-bloom,
as it were with the raindrops of spring. (Herbert.A.Giles qtd.in Xu Yuanchong 1980:173)
TT4:
And the tear-drops drifting down her sad white face
Were like a rain in spring on the blossom of the pear.(Witter Bynner qtd.in Xu Yuanchong 1980:177)
TT5:
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
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 impearled.(许渊冲 2007:203)
这行诗中的隐喻是:杨玉环是美玉。在中国文化中,汉字中的珍宝都与玉有关,“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玉的含义截然不同,给读者坚硬死板和冷酷的联想,通常与green组成合成词“jade-green”。因此,该隐喻在中国文化中给读者的联想是杨玉环的脸庞美如白玉,纯洁、光滑。然而在英语诗歌中,这是难以被理解的。译文2、3和4均舍弃了诗中“玉”这个意象,没有传递出原诗中的美,使西方读者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中“美人如玉”这一隐喻。同时,译文中只用“sad”、“white”这样的形容词来修饰,没有保留原诗中的隐喻,也就没有传达出原诗中杨玉环的美,更没有使西方读者了解到“玉”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总之,这样的译文破坏了原诗中形象的生动性和隐喻的文化含义。产生这样译文的原因就在于,目标文化中的交际模式和源文化中的交际模式有很大的矛盾,他们之间产生碰撞后,译者在空间整合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选取他能认知的要素进行整合,而当译者在自己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时,就不会“忠实”原文,而采用一种新的交际模式和概念结构。
本文以汉语诗歌为例,通过解读其中的概念隐喻,将概念整合理论用于指导诗歌翻译。从简畴网、镜相网、单域网和双域网四个方面分别解读了诗歌翻译。通过实例分析,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翻译同样有指导作用。不同形态的译文,正是译者概念整合的结果。翻译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创造性的、解释性的概念整合过程。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Cameron,L&L,Graham.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Fauconnier,Gilles&Mark,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7.
[7]杨宪益,Gladys Yang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8]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9]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007.
[11]许渊冲.中诗英译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