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香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所提倡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是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校如哈佛大学等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哈佛大学先后围绕通识教育进行了五次大的改革,不断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知识领域及课程具体标准,并成立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来监督计划实施情况。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屡次改革和完善体现出其作为世界一流学府追求卓越的精神,其对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视对国内高校也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通识教育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重视、21世纪初方开始实施的新理念。复旦等大学在吸收哈佛等国际重点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通识教育研究和实施在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取得了进展,然而在一些非综合性大学,如财经类高校等,由于长期习惯于专业教育模式,加上财经类高校“功利主义”较之其他高校较重等特点,导致这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都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财经类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经济领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经济领域对人才有着特殊的综合素质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在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分析在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发展学生的心智以及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与通识教育的诉求是内在统一的。通识教育致力于全人的形成,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和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统一起来。
财经类专业的内容较为特殊,提供着价值分析工具,直接涉及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切身利益的认识和比较,专业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掌握着一定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他们对于社会权利的分配,对于社会权力的使用有着一定的理论认识,会参与社会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财经类高校专业内容、分析框架将会较为强烈地影响大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成长过程。高校应该使学生在基础理论部分能够遵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要求,建立正确平和的经济思想观念。
如果财经类高校对学生的通识教育重视不够,会使得学生不仅知识上单向度,更造成基本情感、道德伦理也变得单向度,他们只在自己专业里坐井观天、在自己的文化里固步自封,不能去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甚至不能与其他专业的人形成一套共同的社会话语逻辑体系,就社会问题、全民族问题形成共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为了快速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沿袭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刻意强化专业教育。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纯粹专业化教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助长功利主义倾向,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格完善、知识面广、适应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入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财经类高校作为大学专业化教育的重要领地,无疑也存在由于过度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产生的一些问题。较之其他高校,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课程知识基础薄弱,价值取向偏离,过分注重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社会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等问题。
高等财经类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财经类高校的“功利主义”、“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导致财经类高校往往过分强调财经专业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通识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很多专业都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显学”专业,学校在办学方向和理念上逐渐被动适应社会,偏爱专业教育课程,忽视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学生对于看似没有直接经济价值的课程往往都不重视。
以往通识教育课程仅仅被视为附加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课程,甚至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我们要不断质疑和批判功利主义和职业主义课程思想,反对大学的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教育的混乱,防止大学的过分专业化降低教育的质量。
高等财经类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学习要求的多样化,财经类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普遍的、更具广泛性的、更适合学生多方向发展的教育。财经类院校教育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使更多的人拥有谋生的技巧,而更应当以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为己任,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多方向发展的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对于高等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更为强烈,作为财经类高校培养财经类人才,但是同样需要培养出复合型的、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职业变动的频率日益增加,学生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使得高等财经类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们岗位职业变动频繁,谋职就业的本领也是日新月异,一个人终生从事一种工作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研究表明,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四或五次工作岗位。一个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生中多次变换职业的精神准备,并具有相应的能力。工作人员的灵活性、适应性甚至比掌握专门技能更重要。
在大学教育期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这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全面达到,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获得。通识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源。
苹果公司已故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所讲述的他在大学里修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经历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乔布斯在入大学六个月后虽因迷失生活方向而退学,但他继续留在大学里修读了“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如《美术字》课程。在这个课程里,他学会了 “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还有怎么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他说“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家伙全都设计进了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逐渐受到重视,国内知名高等财经类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通过拓宽基础教育学科领域,增加自主选修学分比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努力做到将财经专业与通识教育完美结合。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该校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制定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为组织保障”的改革与发展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财经教育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专业教育”等传统理念,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学科优势平台强化通识教育。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正式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在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合适的组织载体和制度平台,开拓了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财经类高校应该通过重新审视思考现代大学教育的价值和当代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价值,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体系。
[1]Harvard Committee.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J].Cambridge,Mass:Office of Dean,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2,(3):48-50.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建平.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