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现状与提升之道

2013-08-15 00:52:14
关键词:馆藏检索图书

张 韩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虽然硬件越来越好,设施比酒店还豪华,可现在的图书馆显得缺乏活力,特别是馆藏利用不高的问题堪忧。由于学风的下滑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等原因,图书馆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难以承载“精神家园”之称号。可见,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使得图书馆真正成为引导价值,弘扬民主、自由的阵地。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修建现代化的图书楼,装饰很漂亮。但是,馆藏的图书资源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呢?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又真正地能让读者满意吗?调查结果表明:有些高校读者到馆率虚高,馆藏利用率低下。以对鲁东大学图书馆的调查为例,选择每天到馆一次者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5%,到馆率看似让人欣慰,然而当问及“你到图书馆是利用馆藏还是看自已所带的图书”时,选择“看自带图书”者将近一半[1]。其实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仍有出入,以笔者在湖南师范大学的亲身经历,就发现一些人去图书馆除了在阅览室看点杂志外,主要是为了四、六级,公考、考研、司考等考试。上述调查结果可能是因为很多读者出于图书馆禁止自习的担忧而擅改了真实答案。由此看来,阅览室往往在当自修室,学生实际到馆率并不高。

上面是讲的实体书的情况,电子书的情形更加不容乐观。相对中国知网的高点击率,成本高的外文数据库的利用率较低。截至2008年,鲁东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70余万册,藏书之丰富可令国外同类图书馆瞠目咂舌。然而在“大而全”的教育部看来,其实并没有达到标准。出于应对,鲁东大学图书馆以电子资源补足了没有的书,但利用率不高。以心理学电子资源为例,共购有4个英文数据库。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对这些数据库的使用率低于5%,学生就更加不用说了。高校的调查是这样,而国外专业的调查机构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9年11月,著名的市场调查研究公司研究与市场(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了《高校教师调查: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2]。该调查报告基于对美国和加拿大有代表性的350所高校的550多位高校教师的调查,据该报告,在过去三年里,样本对象中仅有8.3%的高校教师曾出于研究目的使用了商业目录、海报、指南或其它商业资料。以上国内外的调研结果令人震惊,让人反思为什么?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馆藏与学生的需求脱节。有些图书馆,为了所谓的大而全的面子工程,只管快速增加馆藏量而买进各种书籍,而没有考虑读者需求,致使一些“偏书、怪书”混迹于书架,令读者无所适从。此外,各种过时的书也没有被及时剔除。其二,缺失互动的对话机制[3]。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没有互动,这与应试教育是吻合的。其三,缺乏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建设一向重硬件轻管理,更轻服务。

可见,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中的偏差,造成了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与其读者服务功能轻重的错位;而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更给传统的图书馆以巨大的挑战,众多的青年求知者宁愿到网吧和微机房,也受不了学校图书馆内陈旧的书籍,过时的期刊杂志和有限的不完善的服务。

二、提升对策

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快车道,各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在提升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文献检索、分类、优化馆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一)增加检素途径

读者要利用图书馆藏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检索图书。检索途径单一或不全,直接影响读者对藏书的利用。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及读者检索方面的培训,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检索要求。同时,要加强引进先进的软件和建设好数据库,使得图书的检索包含分类、书名、著者、年代、主题等多种途径。然而发现许多图书馆的检索功能残缺不全,只设有分类和书名途径,如果某读者要研究某一文化人的生平、思想和学术,需要掌握其全部著作,就因检索功能的不全,在利用馆藏方面,会遇到较多的困难。

(二)优化馆藏

首先,要了解读者需求。要提高馆藏利用率,必先了解读者心声。可对读者直接调查,也可通过利用图书借阅排行榜这一工具来做比较与统计分析。如果某书的借阅率较高又只有单本的话,可考虑购买复本;对读者反复借阅的图书,可考虑增加这方面的图书;反之,应考虑减少或取消这类图书。最好在校内、院内办公网上公布图书馆公共邮箱地址和定期发布最新书目信息,以征求意见,同时让院内读者通过邮箱向图书馆推荐本科室书目。

其次,要把好图书采购关,提高新购书刊的质量。作为采购人员,要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有所了解。为保证质量,任何方式、任何途经征订的新书都要设立查重程序。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优选书籍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书的各种不同版本,采购人员要有一定鉴别能力,才能选出符合满足本馆实际,符合读者需要的书。[4]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增长和出版多源化的环境下,除了重视传统的采购方式,更要发挥网络定购的优势,通过网上搜集出版商、供应商和网上书店的书目信息。

再次,要做好对馆藏文献的加工。高校图书馆应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按师生用户的需要,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建立的分类目录、主题索引卡片等二次文献,如同指南针,能有效揭示馆藏文献资源。同时,图书馆馆员在学习、交流和为读者服务的实践中,通过积累和不断的钻研可发掘出一些为人忽视的却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信息来源可包括图书著作、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网络资源、学术讲座、报告等。再次,可提供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使得图书馆不仅是收藏者,也能是生产者。

最后,要合理剔除无用旧书。保持书架的新陈代谢,也是优化馆藏结构必不可少的途经。鉴于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标准不一,没有目的性、时间性和系统性,在当前书本剔除工作中,首要的是建立标准。要根据藏书的内容、观点、流通借阅率及本馆收藏重点等诸多因素中仔细甄别。如流通借阅率高低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5]

(三)完善制度和创新服务方式

完善借阅制度。由于书本的价位高,一般高校都不会有复本,就算少数热门的书有一两个复本,也满足不了旺盛的需求。因此,应规范借阅制度,规定好借阅的期限,加速书本的周转。图书馆属于服务业,其核心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服务,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不要仅仅满足于读者查资料、找信息,更重要的是为资料、信息找需要的读者。在服务方式上,我们要求高校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对师生全天候开放。工作人员要积极调研读者阅读倾向,把调研结果作为采购图书和服务决策的依据。通过设立新书专柜、馆藏文献专柜、工具书专柜、读书活动推荐用书专柜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加速信息化,利用网络技术充实和完善传统图书馆建设,可采用智能技术个性化推送服务[6],密切配合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认真做好文献复制、音像视听、电子阅览等服务工作。对不方便住在学校的读者,可授权远程访问。强调个性化服务与广泛性服务的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把图书馆变成读者的自主学习中心。

(四)提高分类标引质量

首要的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类细则。为方便用户按学科门类检索文献的需要,图书馆普遍采用分类标引的文献著录方式,其科学、有序性能有效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分类若无详细的统一的标引规则,分类就会出现随意性、主观性,读者使用时会很迷茫。因此,各馆必须结合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情况以及历年工作实际和读者检索习惯,制定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若干条例和细则,且要求细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分类工作的质量。其次,因分类标引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为了避免出错,要严格执行工作流程。第三,要提高分类人员的综合素质。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工作都是人来执行的。分类标引是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准确,除了要有科学的流程,更取决于分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分类人员的思想素质,包括政治修养、觉悟、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精神风貌、实干作风等[7]分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文化水准和专业技能。除了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专业技术,特别是机读数据分类标引的方法和规则,计算机自动标引的原理等,这样他们能通过参考工具书和某些资料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最后,要加强审校。通过审核和核对标引是否充分、完整,书写是否准确,力争在新书入库前将错误率降到最低[8]。

(五)增强互动性

寻觅中西方图书馆史中的对话足迹,互动性是其亮点。中国宋代书院的活动主要有3项:“藏书、供祀、讲学”[9],可见,在书院的建设中,互动的重要不亚于藏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仅亲自主持书院工作、亲自讲学,还邀请理学另一学派的大师陆九渊来书院开展学术辩论,奠定了书院讲会制度的基础。而西方的学术传统,其互动性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埃及。当时亚历山大博物馆附带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其馆内设有讲演厅、研究室等,许多杰出的学者在此做过馆员或与该图书馆有联系,如诗人卡列马克斯和阿波罗尼,评论家泽诺多托斯、亚列斯托芬和亚里斯塔克以及研究诗人荷马的权威学者[10]。这些著名学者在讲演厅激情讲演,与读者进行现场交流。直到现代,西方图书馆仍有互动传统,许多美国社区图书馆每周为孩子举行故事交流会,由馆员为少儿绘声绘色地读书并与之交谈。可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应将图书馆按功能进行分区,不仅要设有安静的阅览区,还要设有用于辩论的礼堂。此外,还可通过博客、微博等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模式,来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

三、结语

辩证法告诉我们,挑战往往也是机遇。面临先进的设施与低迷的实际利用率之间的矛盾,图书馆能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广大读者的需求,主要在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只有正视馆藏与学生的需求脱节的现实,在提升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文献检索、分类、优化馆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切实提高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1][3]陈平殿.大学图书馆规模与生机的悖论 [J].图书馆建设,2011(10):93-95.

[2]http://www.nlc.gov.cn/newtsgj/gtqk/tyck/2010nzml/115/tsgc/201012/t2 0101201_23840.htm.

[4]陈维.优化医院图书馆馆藏的意义和途径[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9):29-31.

[5]赵元章.论馆藏剔旧的标准[J].情报杂志,2006,25(11):140-141.

[6]朱彩霞.基于网络的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读者创新服务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1):98-100 (理论版).

[7]陆璇,周贵族.新型图书馆环境下的图书文献标引与著录[J].现代情报,2010,30(1):137-139.

[8]周潇洒.医学综述文献的检索方法及漏检原因和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59-61.

[9]谢灼华.中国图书馆史[M].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60.

[10]哈里斯.西方图书馆史[M].吴晞,靳萍,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1-44.

猜你喜欢
馆藏检索图书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