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华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主体,其日常工作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一样,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四个方面。行政管理是实现教学、科研的基础,因此一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管理队伍,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是指根据所设置的管理机构,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和使用学校的资源,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学校的运行中,它发挥着基础、教育以及服务的作用。
首先,行政管理工作确定了独立学院发展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制定、执行相应的工作程序。在独立学院管理中发挥着参谋、综合调配、督促检查、后勤保障的作用,是上通下达,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桥梁和枢纽。
其次,行政管理工作,还发挥着服务、教育的功能。它服务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其教育功能寓于日常的每一项管理和服务中,通过行政管理人员以或显性或隐性又或潜在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行政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的行政管理队伍。
独立学院是采取民办机制办学,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它需要控制办学成本,控制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这无形中加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一个人需要承担两个或多个人的工作量。行政管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大多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成员主要来源为:母体学校选派管理人员、独立学院选留自身应届毕业生以及社会招聘。由于薪酬待遇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独立学院招聘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的面不是很广,因此造成行政管理队伍出现专业、学历、年龄、性别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以广西某独立学院为例,其行政管理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6%,非高校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占80%。他们大多数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并非其所学专业,缺乏相应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占80%,老中青队伍建设失衡;在性别比上,男女比例为1:1.45,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当前,各独立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成长机制(包括使用、发展、培训、职务职称晋升等)。而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培养,缺少在职培训。一些独立学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在职进修、培训制度,并提供一些培训项目,但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能应用于工作,并且在繁重的工作量下,行政管理人员根本无暇参加进修、培训,使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影响了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有些独立学院不太重视行政管理工作,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与专任教师相比相对较低。再加上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精简,领导岗位较少。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空间较小;“重教学,轻行政”使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失落感和心理失衡,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独立学院按民办机制运作,学院与大多数教职工是“雇佣与被雇佣”劳动合同关系。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心理存在的拥有“财政编制”求稳定的情结,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心存疑虑,因此造成了独立学院行政队伍缺乏稳定性,流动性大。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行政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大,对行政管理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独立学院行政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计算机、局域网络、数据平台,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并重新组织、调整,将人力、物力、财力集合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使之更加合理化,实现最优化配置。采用信息化管理将会使独立学院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各系、部门之间交流、沟通更直接、更通畅,达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这不仅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也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效能,理顺内部沟通机制,也保持了队伍的精简,减轻了信息查询的难度,从而降低了人力的投入,节约办学成本。
独立学院行政队伍中存在着专业、年龄、性别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改善人才引进的质量。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时,充分考虑现有队伍成员的学科背景、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学缘结构等因素,针对其中不合理之处,有目的的进行人才引进工作;同时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平竞争原则,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环境,杜绝一切不正当的人才进入渠道;力求形成合理的队伍梯队,理顺上下、左右关系,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与之配套,我们应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通过人员的合理流动,将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及时、合理地安排在所需要的岗位上,使之与岗位相匹配,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力资源配置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终点,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人岗合一”即“人—岗”的匹配。在对人员和岗位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能更好的优化行政队伍结构,提高独立学院行政工作的整体效能。
独立学院应完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具体包括入职、岗前、在岗(在职、脱产)培训。培训项目内容既包括工作技能的提升,又包括学识能力的提高。同时,将培训与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相联系,将每次培训的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晋升的依据,使培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激发行政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获得专业资格,促进专业化发展。
所谓岗位分析,即明确每一岗位的“6W1H”即“用谁做(WHO)、 做什么 (WHAT)、 何时做 (WHEN)、 在那里做(WHERE)、 如何做 (HOW)、 为什么做 (WHY)、 为谁做(WHOM)”,最终形成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中对于岗位的上下关系的记录,不仅说明了从何种岗位可以晋升至何种岗位,还说明可以降低至何种岗位,哪些岗位之间可以互调。通过岗位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有利于明晰行政管理人员晋升的渠道,提高工作执行力和积极性,也能有效地防治“职业倦怠”的出现。
考虑到独立学院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多重的职位晋升体制。
1.职位晋升:在有岗位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职位晋升图,让具有一定工作年限,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得到职位上的晋升。
2.待遇晋升:建立的类似于公司职员制中薪酬提升的一种晋升方式。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完成效果、发展潜力等采用360度考评等考核方式进行评价,对于优秀者给予待遇上的提高。
行政管理队伍能力的强弱与领导者的领导具有直接的关系。领导者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承担着领导、团结和激励下属共同实现工作目标的任务,被领导者是活动的贯彻者、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其素质的高低,领导能力的强弱,可以直接反映出其所带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执行力的强弱,所谓“强将手下为弱兵”也就是这个道理。
领导者具有榜样作用,是团队的核心,一言一行都为下属关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可能为下属模仿,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属。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青年化,也就意味着成员可塑性强,因此需要领导者综合素质要过硬,懂管理,面对独立学院创业初期种种不利条件,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开拓创新,既服务于学院大局,又为下属创造发展平台兼顾个人发展。
归属感是教职工在思想、心理、感情上对学院制度、环境、文化产生了认同感,最终这种感觉内化为对学院的归属感。一旦对学院产生归属感,教职工内心也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如何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呢?首先,学院制定有关教职工管理制度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征求、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尊重教职工的意愿,民主决策,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第二,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强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秀的组织文化,为教职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让教职工在工作上满意、精神上愉悦,增强他们在学院的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择优劣汰的竞争机制,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危机感。
总之,行政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保障、协调、参谋、激励等重要作用,其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工作服务学院大局的质量。针对现状,我们只有提高其素质、待遇,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才能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才能促进独立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林忠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316-317.
[2]崔贵军,王冲,陆娟.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21-23.
[3]邹婕.民办高校行政执行力困境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8-169.
[4]刘翠秀.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49-51.
[5]杨允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74-76.
[6]史万兵.教育行政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