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问题之探析

2013-08-15 00:52:10闫陶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终极目标幸福观德性

张 静 闫陶琳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幸福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物质上获得满足而达到的幸福; 一种精神层面得到满足。 幸福不同于快乐。 幸福和快乐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 幸福和快乐的区别表现为:首先,快乐和幸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目的性、 意义性或者价值性;其次,在主体感受上无限和有限的区别。 最后是看是否具有能够牺牲的精神。 幸福和快乐的联系表现为: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是幸福的主观本性。 人的需求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是幸福的客观内容。 事实上,从伦理学角度讲,这种令人满意的生活也就是一种好的生活或者是善的生活。 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幸福的本身内容而言,幸福就是人的根本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1]从根本上说,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的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 幸福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达到统一。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幸福的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有幸福的观念。

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占据中心的地位。 儒家幸福的精神可以内圣外王的思想概括。 儒家的内生外王之道可以在《大学》一书中体现出来。 在《大学》开篇中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儒家内圣外王三大纲领。 具体表现为八大条目,其中前四者称为内王之道,后四种称为外王之道。 儒家强调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建功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 儒家思想的幸福观是强调德性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的。 德性是一种内在的善,通过人们内心的善来践行他们的道德行为, 通过践行这种道德行为,他们的内心获得满足,这种内心获得满足的愉悦感就是幸福。 如果德性没有与幸福联系起来,他们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道家的幸福观主张自然无为,返璞归真。 老子认为无为的思想是最重要的, 主张致虚守静。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他存在的客观性和自然属性,我们遵从这种事物的自然属性, 不要在乎外在的无为思想。 人们要学会淡薄名利, 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诱惑,人们保持这种自然的天性,并让这种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就能获得幸福。 总之,道家认为万物获得幸福就要遵循自然的本性, 顺应自然发展就是得到最大的幸福。

墨家反对当时天命论、 宿命论的观点。 墨家认为,“天” 不是人间万物的主宰者, 而是一个判断是非、赏罚分明的监督者。 “官无贵贱,民无贵贱”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受天的主宰。 幸福是靠强力、“义”来实现的。 总之,墨家思想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取得不是取决于天,人们要贵义而重力行,通过劳动来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获得幸福。

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的指南。人们追求幸福就是追求目的的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拥有上帝”。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对永恒不变的东西的追求。 然而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不是依靠人类自身取得的,而是依靠上帝才能找到幸福。 依靠意志和爱才能找寻到上帝。 寻求上帝就是对至福的羡慕。找到上帝就是找到幸福的本身。

总之在西方主要产生几种幸福观: 禁欲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 禁欲主义幸福观:鄙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人们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完全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完全追求精神方面的生活。 该种幸福观的缺陷表现在于,本质上并没有让人们感到幸福。 它严重扭曲了人的本性,甚至伤害了人的本性。 该幸福观走向了一个极端:禁欲。 享乐主义的幸福观: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 追求当下的欲望满足。 从个人利己主义追求幸福, 实质上是少数有钱有特权阶级才能享受到,因此,该幸福观在现实生活是很难得到实现的。 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看的很清楚:“享乐哲学一直是只有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的说法, 至于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整个制度决定的, 而且要受社会一切矛盾的影响,则已经不用说了;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 ”[2]功利主义幸福观: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以“趋乐避苦”为人性的本质特征。 功利主义是以维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秩序为出发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天起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3]功利主义把追求最大利益作为最终目的,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目的。

马克主义幸福观才是科学的幸福观。 它主张幸福是物质实现和精神实现的统一、 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统一、享受和创造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首先,幸福产生在劳动中,劳动创造了幸福的主体。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其次,幸福产生于斗争中。 最后,幸福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伦理学这门学科, 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善, 通过追求这种善, 使人们过的一种好的生活。 道德与幸福与有密切的联系。 一些伦理学家强调,应该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些伦理学家认为, 不能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把幸福作为个人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目标的选择和最终的定位,都存在着倾向性的定位。 在传统社会时期,人们往往把道德作为终极目标;现代社会时期,人们往往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传统社会选择确立把道德作为终极目标,原因主要在于:道德是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为称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把道德作为终极目标,可以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更能充分发挥人的本质,使人成为圣贤、君子。 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整体利益的根本保证,把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可以有益于维护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人是生存在社会中的动物,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人才能达到全面发展。 然而在传统时期把道德作为终极目标,却有它的局限性。 传统时期的道德只注重人们的整体利益, 严重的抑制人们去追求个人利益, 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是一种恶的道德行为。 忽视人们正当的个人利益或者严重约束人们去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 就会使整个社会的发展缺乏动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人们初步确立了一种新的终极目标——现代意义的幸福。 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从社会角度看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更好。可以克服传统社会把道德作为终极目标, 只看重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的缺陷。

到20 世纪, 针对现代社会处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之中, 人们都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的功利思想,一些伦理学家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时期的传统的美德。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复兴认为一些行为规范、 法律、规则可以让社会秩序稳定,人们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规范并不能取代美德的地位, 遵守道德规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一个人以遵守道德规则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他不会获得幸福。 在传统时期,把遵守道德规范作为一个人的目的,他不但不会获得幸福,反而会成为专制的工具。

现代道德已经不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 它只能给人们提供劝导性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幸福的含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幸福的内容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不断发展,人们对幸福追求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道德不能仅仅等于幸福,而且在幸福中的地位也正在不断的下降。 因此,重归德性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幸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生活的更好。 幸福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 这种令人满意的生活就是人们所追求善的一种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和目标。 评价人们生活的是否好,不能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应该有全球眼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我们要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理性判断。

总之,道德与幸福具有密切的联系,道德和幸福也是相互区别的。 遵守道德不一定让人们感到幸福,但以幸福为作为终极目标, 就是为了过一种善的生活,而符合善的就是道德的。 我们应该以善(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的生活,幸福离我们就不那么遥不可及了。

幸福分为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获得愉悦的一种精神状态。幸福具有它独特的自身的价值。幸福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

物质上获得一定的满足, 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地位、名誉也得到了提升,幸福感也不会不断增强。 只有满足了人们基本需求, 人们精神状态也会获得一种满足, 这种获得满足的愉悦的精神状态, 就是幸福。 物质上获得满足,是幸福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只有物质利益得到提升, 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才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才会不断提高。

幸福的不断提升也是我们内在德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过去人们把道德作为人们作为终极目标,并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追求,不一定让人们过上“善”的生活。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时期或西方的近代时期,道德作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工具, 严重抑制人们追求个人的正当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20 世纪的西方国家,规范伦理学的复兴,以规范、 法则作为统治工具, 来统治人们的日常行为,这也很难让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幸福。 麦金太尔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复兴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美德传统,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德性,什么是善,怎么样让人们获得幸福。 因此,以幸福作为生活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人们内在德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1]江畅.关于道德与幸福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终极目标幸福观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追梦路上,什么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妇女之友(2021年3期)2021-03-28 02:37:43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终极目标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平安普惠赵容爽:我们的终极目标
——客户的首选品牌
空中之家(2017年2期)2017-04-27 01:31:19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